念奴娇赤壁怀古教学设计

2024-05-1803:23:50综合资讯0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了解作者生平与背景;把握词意,掌握古代诗歌中的特殊语言现象。

思维发展与提升通过分析词中周瑜形象和对比历史人物,探究人物形象的多重性和超越性。

审美鉴赏与创造通过反复吟诵,体会词作的意境雄浑、情感激昂;感受作者的豪迈情怀和对建功立业的渴望;探索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与历史人物形象的时空错位,揭示苏轼所构建的理想人格。

文化传承与理解体悟作者旷达的人生态度,培养积极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

探析作者笔下的周瑜形象,及其与苏轼理想人格的契合性,进而理解词作中对建功立业的强烈渴望。

教学难点

通过了解苏轼的人生际遇与情感诉求,体悟作者词作中所体现的人生态度。

教学方法朗诵、研读、探究

教学过程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学设计

一、同诵一曲

1.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曲《滚滚长江东逝水》,引出词作历史背景。

2.苏轼生平简介(1037-1101):号东坡居士,北宋杰出文学家,在诗、词、文、书、画等方面均有卓越成就。

3.人生际遇:青年时才华出众,仕途顺遂,但因政局动荡而屡遭贬谪。贬官黄州期间,游览赤壁山,创作《念奴娇·赤壁怀古》,寄托个人理想和情感。

二、诵词探意

1.齐诵词作,了解主旨情感(豪迈、激昂、向往建功立业。

2.探究词中周瑜形象:少年意气风发,征战沙场,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作者借此表达了对周瑜文韬武略的敬慕和对自己理想人格的期许。

三、研读词句

1.重点词语理解:千古:绵长悠远;风流:文采丰隆,气魄非凡;樯橹:船桅和桅杆。

2.旁批式研读:

上阕:“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开门见山,以宏伟景象抒发对历史和英雄的感慨。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通过夸张拟人的手法,描绘长江的壮美气象。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时空变换,想象赤壁之战群雄争霸的盛景。

下阕:“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描写周瑜的风采,表现其文武兼备的魅力。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表现周瑜的运筹帷幄,決胜千里的气度。

“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抒发作者自身感慨,表达对人生短暂和理想追求的思考。

四、情感探析

1.分析作者在词作中的情感诉求:对建功立业的渴望,以及对历史英雄的敬佩和向往。

2.作者与周瑜形象的联系:词中周瑜形象既是历史中的真实人物,也是作者理想人格的投射。

五、拓展延伸

1.比较《念奴娇·赤壁怀古》和《沁园春·长沙》,探究两首词在意境、情感、手法上的异同。

2.研读苏轼其他作品,加深对作者人生态度和创作风格的理解。

小结:上阕咏赤壁,着重写景,为描写人物作烘托。前三句不仅写出了大江的气势,而且把千古英雄人物都概括进来,表达了对英雄的向往之情。假借“人道是”以引出所咏的人物。“乱”“穿”“拍”“卷”等词语的运用,精巧独到地勾画了古战场的险要形势,写出了它的雄奇壮丽景象,从而为下阕所追怀的赤壁大战中的英雄人物渲染了环境气氛。

下阙抒情旁批示例: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历史的真实,艺术的真实,联想到如今许多名人。“遥想”引发的情思。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从言谈举止分析周郎的形象(外在——英俊潇洒,风流倜傥;内在——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真是一个有气魄、大智大勇的儒将)。手法——樯橹(借代)、灰飞烟灭(夸张)。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我”多情,有什么情?(多愁善感)为何“华发”早生?(被排挤、不得志、仕途不平、大志难以实现的惆怅失意)李白有“举杯消愁愁更愁”,而苏轼却是“一樽还酹江月”,一仰一俯,可看出两人性格上的不同。

小结:下阕着重写人,借对周瑜的仰慕,抒发自己功业无成的感慨。写“小乔”在于烘托周瑜才华横溢、意气风发,突出人物的风姿,中间描写周瑜的战功意在反衬自己的年老无为。“多情”后几句虽表达了伤感之情,但这种感情其实正是词人不甘沉沦,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表现,仍不失英雄豪迈本色。

四、品读・鉴赏形象

1.“风流”周瑜 :通读全词,你认为作品中哪个词最适合形容周瑜在作者苏轼眼中的形象?

明确:“千古风流人物”中的“风流”一词最能形容。 2

2.找“风流” :你从词中那些地方看出了周瑜的风流?

明确:“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初嫁”VS“出嫁” :小乔是三国著名的美女,周瑜是东吴名将,英雄抱得美人归,羡煞旁人。

“初嫁”比“出嫁”,在英雄美人的基础上,多了“新婚燕尔”的内涵,因而就使文本多了一分浪漫的气氛,足以衬托周瑜之“风流”。

羽扇纶巾,谈笑对战:羽扇纶巾一般是儒生形象;谈笑之间就把敌军消灭,看似不费吹灰之力。这种有才华的,轻松的,胸有成竹的形象充满了“风流”之感。

事业、爱情双丰收:一边是美人在怀,一边是运筹帷幄;一边是新婚燕尔,一边是大胜曹军;这时候的周瑜真所谓意气风发,春风得意。

3.苏轼为什么写周瑜?

苏轼总结自己一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45岁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59岁被贬惠州;62岁被贬儋州;66岁卒于常州。

周瑜——情场官场战场,场场得意;苏轼——黄州惠州儋州,州州失意。

表达了对周瑜的缅怀敬仰之情,对自己的功业未就的感慨。4.看历史。①、“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这个“当年”在词中可以看出是哪一年?

明确:从词中可以看出“当年”即为打赤壁之战同年。

小乔貌美,周瑜英俊,再加上周瑜非常年轻,因而他两人之间的故事被小说家、漫画家、导演是编了又编。从相遇到相识,从相知到相恋,是要多浪漫有多浪漫。就连苏轼也在词中写“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无不是充满了浪漫的情怀。 ②然而在历史上,周瑜和小乔的故事到底是怎样的呢?

据《三国志・吴书・周瑜传》“策欲取荆州,以瑜为中护军,领导江夏太守,从攻皖,拔之。时得乔公两女,皆国色也。策自纳大乔,瑜纳小乔。”就是说,小乔是周瑜攻下皖城后,看到乔公有两个漂亮的女儿,就抢来的。抢来后还只是当个小老婆。从过程看,实在是毫无浪漫可言。再深入一点想,小乔正青春年少,很有可能已经情窦初开,心有所属,这个角度看,周瑜最多只能说是个立下战功,抢来美人的英雄。

且周瑜纳小乔是在周瑜二十四岁,即赤壁之战前十年。作者在词中把纳小乔和战赤壁写到了一起。并非我们所看到的爱情事业双丰收。 ③“羽扇纶巾”在三国中通常是谁的形象?

明确:《裴子语林》写诸葛亮的形象是“乘素舆,著葛巾,持白羽扇,指麾三军。” 故羽扇纶巾一般指诸葛亮的形象。苏轼将诸葛亮的形象套在了周瑜身上。

曾有人说“羽扇纶巾”就是指诸葛亮,“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就是指诸葛亮借东风消灭曹军。但事实上,赤壁之战时,主力是孙吴,周瑜是主力,刘备只是配角,诸葛亮并不在主战场。《三国演义》里说诸葛亮草船借箭,借东风,都是对诸葛亮的神化与美化,其实历史中并未有此事。

据《三国志・吴书・周瑜传》所写,“瑜长壮有姿……瑜昔见宠任,入作心膂,出为爪牙,衔命出征,身当矢石,尽节用命,视死如归。”周瑜应该是一个身材高大、相貌英俊、带领部队出生入死的武将。周瑜理应胯下战马,身着盔甲,手持长戟的英雄形象。 ④赤壁之战是否真的如词中所说“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明确:赤壁之战实际上是一场以少胜多,以弱制强的恶战。当时曹操八十万大军攻打东吴,周瑜可用兵力仅有三万。三万敌八十万,可想而知是一场多么凶险、血腥的战役。在众人都主张迎合曹操的危难之时,周瑜能提出用仅有三万精兵对抗曹军,此等英雄气概,无人能比。 5.苏轼是北宋的大学士,是士林领袖,在文史哲书画各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诣,为何偏偏在写《念奴娇・赤壁怀古》的时候,把诸葛亮的形象错套在周瑜身上,把周瑜纳小乔的时间记成了十年之后,把赤壁之战的紧张形势写得轻松愉快?是否在遭受“乌台诗案”后,精神错乱了?

明确:羽扇纶巾的儒生形象,美人在怀的浪漫爱情,指点江山的气定神闲,这些特质都与苏轼本人更加贴近。真正风流的人其实是苏轼,

在乌台诗案的审讯中,据苏轼的狱友记载,苏轼遭受了严酷的虐待,以致于“遥怜北户吴兴守,诟辱通宵不忍闻”。从名扬天下的大学士到阶下囚,苏轼内心经历了巨大的煎熬和挣扎,承受了难以想象的屈辱与羞耻。

贬谪到黄州后,苏轼并未就此沉沦。他约请友人泛舟赤壁,游览胜景,在“故国神游”一番之后,苏轼不再为周瑜的功成名就而自惭形秽,而是领悟到即使是千古风流人物也终将被历史的长河淹没,人生不过是一场梦幻。这种豁达的人生观,也正是这位伟大文学家迷人、可爱之处。

4.延伸拓展。

对于“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一文的断句和理解,学术界存在不同的看法。一种主张断句为“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其中“故国神游”的主语为苏轼,“多情应笑我”是“应笑我多情”的倒装,意为诗人自嘲在韶华已逝时,还怀抱着昔日对“风流人物”的追慕,实在过于多情,反映了苏轼在人生失意时的自我解嘲。

另一种主张断句为“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故国神游”的主语为周瑜,“多情”实为“多情人”,指称周瑜。周瑜之笑,饱含着诗人对自己身世的深深感慨。

两种断句各有其道理,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做出判断,只要言之有理,都是值得肯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