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戏读后感300字

2024-05-1901:55:51综合资讯0

德国文学巨匠歌德有言:回味与盼望,乃世间最醉人的调味。沁刻于心灵深处的良善,将滋养我们生命的长河。或许,匮乏感会让回忆中的美好愈发弥足珍贵。

鲁迅的《社戏》,洋溢着对年少时深夜造访邻村看戏的追忆。一群孩童摇船出游,归途中还顺手偷摘了田间的豆子煮食。自此以后,再未看过如此精彩的戏,也再未尝到如此甘美的豆子。鲁迅先生的文笔犀利、深刻而幽默,讽刺入木三分,嬉笑怒骂皆成文章。其笔下人物语言尖锐、刻薄,批判性十足,民族意识与忧患意识强烈。尖刻的笔锋背后,莫不流露出一丝对国民与国事的怜悯与同情。

《社戏》不同于鲁迅其他作品,感情基调轻松愉悦,读来并无晦涩之感。作者笔下描绘的少年夜游,颇具趣味,引人入胜。让我们得以窥见一群少年时代的悠然自得。

社戏读后感300字

01 创作背景及主要内容

鲁迅于1922年创作了小说《社戏》,以其自身经历为基础,以第一人称视角讲述了其20年间三次看戏的经历:两次是在北京观赏京戏,时间为辛亥革命之后;一次是在少年时于浙江绍兴乡村观看社戏。鲁迅先生以饱蘸深情的笔墨,刻画了一个个农家少年的形象,展现了劳动人民的质朴、善良、友爱、无私,表达了作者对少年时代生活的眷念,尤其是对乡友间真挚情谊的怀念。

为何成年后两次观戏经历平淡无奇,而年少时的那次观戏尽管演出并不完美,却给鲁迅先生留下了深刻印象,即便时隔多年依然念念不忘?有人认为,最重要的并非你做了什么,而是与谁同行了这一段旅程。鲁迅先生难以忘怀的,并非那场戏本身,而是当时的伙伴和人与人之间那份朴素的善意。母亲和祖母因未能提前租到船而忧心忡忡,伙伴们为满足鲁迅的心愿,陪同他前去观戏,以及六一公公得知孩子们偷豆后,不但未加指责,反而赠予了更多的豆子。这些萍水相逢的人之间的无私情谊,在鲁迅先生成年后依然让他倍感温暖。

社戏读后感300字

02 逝去的童真,不再重返的旧时光

漂泊在外的游子,常常思念家乡的人与事。距离产生分离感,回乡机会愈发减少,曾经司空见惯的日常,也变得弥足珍贵。直到失去,我们才发现,最平凡的生活,却抚慰着我们漂泊的心。记得幼年时,家乡河面上有一座狭窄的独木桥。每到夏天,河水渐浅,清澈河底的青苔依稀可见。河边洗衣声阵阵,水中孩童嬉戏。小桥流水人家的场景,再普通不过。

随着家乡的发展,这座桥被拆除,河流被填平,洗衣的人再难寻觅。人们手头宽裕起来,生活日渐优渥。孩子们也不再到河中摸鱼虾,取而代之的是琳琅满目的电子产品和新颖玩具。古朴民宅踪迹消逝,取而代之的是大同小异的农家别墅。恐怕只有我,仍然希望家乡能始终保留着幼年的模样。因为我怀念幼年时内心的安宁。

社戏读后感3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