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2024-05-2102:22:42综合资讯1

导入部分
当我们为中华文化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明、伟大的发明和学生卓越的学术成就感到自豪时,我们也不得不面对一个残酷的现实:中国学生"高分低能",缺乏创造力和实践能力。我们不禁要问,原因是什么?或许,通过学习丁肇中先生的《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我们可以从中找到答案。
第一课时: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1. 预习检查,理解作者信息和演讲背景。
2. 默读文章,圈点批注,梳理论证思路,标出论证方法,勾画不懂之处。
3. 小组交流,明确文章论证思路。
本文是一篇议论文,采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展开
第二课时:解读文本,提炼方法
文本解读
1. 什么是"格物致知"?《大学》与丁肇中教授对它的解释有何异同?
格物致知出自《大学》,意为"探究事物的原理,获得知识"。
- 《大学》以格物致知为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手段和目的。
- 丁肇中教授强调通过实验获得新知识,这才是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
2. 王阳明的例子说明了什么?
王阳明的"格物"实为"格己",面对竹子却空想,未动手实践。这证明中国传统教育并不重视格物致知。
3. 实验精神("格物致知"精神)为何重要?如何进行实验?
- 科学发展史表明,新知识必须通过实验获得,而不是靠自省或哲学辩论。
- 实验方法:
- 积极探测,而非消极观察。
- 细致计划,而非盲目测量。
4. 当今中国学生是否重视格物致知?为什么?
- 中国学生偏重理论、轻视实验,偏重抽象思维、不愿动手实践。
- 作者以自身经历为例,强调埋头苦读无法应对实际问题。
5. 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的意义是什么?
- 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探索。
- 探索要有想象力、有计划,不能被动袖手旁观。
论证方法
1. 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相结合
- 举例论证:证明格物致知精神的必要性。
- 道理论证:有理有据地阐述理论。
2. 对比论证
- 对比传统教育对"格物致知"的理解和丁肇中教授的解释,凸显实验精神的重要性。
- 对比王阳明"格"竹失败和科学实验获取竹子知识,强调实地实验的重要性。
3. 作者现身说法
- 作者分享自己的求学经历,亲切有说服力。
小结习得
通过文章分析,学生理解了文章的论证层次:
1. 引出问题,说明格物致知的科学意义。
2. 分析中国传统教育对格物致知的误解。
3. 论述实验精神在科学中的重要性。
4. 指出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的意义。
评析
本节课重点清晰,层层递进。教师可以用更生动的语言和举例说明,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论证方法和文章整体结构,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索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