枫桥夜泊意思

2024-05-2103:42:06综合资讯0

视频加载中...

译文

群鸦呱叫明月藏寒气袭人冷风狂,

岸边枫叶似烈焰船上渔火映波浪,难驱我满腹愁绪眠床旁。

姑苏城西荒寺中寒山寺名传四方,

夜色正浓钟声起渡客小船悠扬响。

注释

枫桥:位于今苏州市阊门之外。

夜泊:指在夜晚将其停靠在岸边。

乌啼:一说指乌鸦鸣叫,一说指的是乌啼镇。

霜满天:霜不可能覆盖整个天空,因此这里的“霜”应该当做严寒理解,"霜满天"用来形容天气十分寒冷。

江枫:一般解释为“江边枫树”,江指吴淞江,吴淞江源自太湖,流经上海,注入长江,俗称苏州河。还有人认为指的是“江村桥”和“枫桥”。“枫桥”位于吴县南门(阊阖门)外西郊,原名“封桥”,后改为“枫桥”。

渔火:通常解释为“鱼火”是指渔船上的灯火,也有人认为“渔火”实际上是指一同打渔的伙伴。

对愁眠:含义为伴着愁绪入眠,这句将江枫和渔火拟人化,后世有人对本句存有疑问,他们认为江枫及渔火怎能伴愁眠,因此附会出一种说法,认为“愁眠”是寒山寺对面的山名。

姑苏:苏州的别称,因城西南有姑苏山而得名。

寒山寺:位于枫桥附近,始建于南朝梁代,相传因唐朝僧人寒山、拾得曾住此而得名,现位于苏州市西枫桥镇,原名“妙利普明塔院”,又叫枫桥寺,还有另一种说法:“寒山”泛指寒冷的山,并非寺名,寒山寺曾数次重建,现存寺宇为太平天国以后新建,寒山寺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被日本人掠走,下落不明。

夜半钟声:如今的佛寺(春节期间)半夜敲钟,不过过去习惯于半夜敲钟,又叫「无常钟」或「分夜钟」,宋朝大文豪欧阳修曾提出质疑并表示:“诗人为了追求好句子,以至于道理说不通,这是作文章的毛病,如张继诗句:‘夜半钟声到客船’,句子虽然优美,但哪有半夜三更打钟的道理?”然而经过许多人的实地考察,才知道苏州和邻近地区的佛寺有半夜敲钟的风俗。

赏析

这首七绝以一个“愁”字统领全篇,前两句意象繁密,包含了:落月、乌鸦啼叫、满天霜色、江边枫树、渔火、不能成眠的人,造就了一种意境深远的审美情境。后两句意象开阔,描写了:城池、寺院、船只、钟声,形成了一种空灵辽远意境。江畔秋夜,点点渔火,旅客卧眠静听夜间钟声。每一景色的选择都独具慧眼:动静结合、明暗相映、江岸两边,景物搭配以及人物的心情达到了高度的默契与交融,共同形成了这个成为后世典范的艺术境界。

全诗围绕“愁”字展开,虽然“月落乌啼霜满天”透露出几分凄清和悲凉,但是“江枫渔火”难道不能为诗人带来一丝光亮和温暖?“对愁眠”却凸显在人们面前,旅途的孤独、寂寞,牵起了诗人满腔的愁绪,再加上残月落山、乌鸦悲鸣,满天的霜雪洒遍江天,一个迷茫、凄清、寂寥的背景已经形成,确立了全诗以“愁”为中心的基调。在逆境中(可以从诗的字里行间体会到),最忌讳的是景物引起悲伤,诗人将船停泊在枫桥下,本来心情就已凄凉,却偏偏遇上了残月,外出旅行者(可能作者并不是旅行家)往往会对家人无限牵挂,可以说归心似箭,盼望与家人团圆,但是他却客舟孤苦、愁怀难遣。残月或许已给诗人一丝莫名的预示,更兼乌鸦悲鸣的不祥之兆(人们听到乌鸦啼叫,都会将其与不详联系)!满天的飞霜怎么能够不令诗人一阵阵心寒?

“江枫渔火对愁眠”,经过霜雪映衬后鲜红似火的枫叶与渔船上点点灯火,在霜天夜晚显现出一种朦胧美,给这幅秋江月夜图增添了几分赏心悦目的风姿,描绘景色的境界已经达到无以伦比的地步!作者着力渲染秋江月夜的美景时,笔锋一顿就描绘出一个“愁”字,作者为什么会愁?会有多少愁?景色越美,情感(愁)越浓,诗人面对美景,没有任何的欢乐,愁得辗转反侧,这是为什么?回顾前文“月落”、“乌啼”、“霜满天”,俗话说天黑怕鬼,诗人心中的“鬼”是什么?是他的仕途得失、宦海沉浮?还是家事索怀、亲朋离散?诗中没有讲述,不得而知。但诗人无心欣赏夜景、孤独难眠,我们不难想象他心中的愁绪。郁结难抒,确实不是言语说得清的,从他害怕乌啼, possiamo感知他心中一定有什么事(或人)让他忧虑,以至于乌鸦的啼叫声也令他心烦意乱,霜是诗人描绘出来的这幅秋江月夜图的一部分,玉屑般的飞霜给人一种素雅高洁的美感,但是和“乌啼”、“愁眠”联系起来理解,这霜就有点“不妙”了。既然诗人听到乌啼已经心绪不宁,那么飞霜岂不是令他心寒?心烦意乱自然是其“愁眠”的原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夜,可怕的静,静得让人难以入睡。

诗的前幅布景密度很大,十四个字写了六种景象,后幅却非常疏朗,两句诗只写了一件事:卧听山寺夜钟,这是因为诗人在枫桥夜泊中所得到的最鲜明深刻、最具诗意美的感觉印象,便是这寒山寺的夜半钟声。月落乌啼、霜天寒夜、江枫渔火、孤舟客子等景象,当然已从各个方面显示出了枫桥夜泊的特点,但还不足以完全传达它的神韵。在暗夜中,人的听觉升居为对外界事物景象感受的首位,而静夜钟声带给人的印象又尤为强烈。这样,“夜半钟声”就不但烘托出了夜晚的宁静,还揭示了夜晚的深沉和清

《枫桥夜泊》融情入景,全诗景物描写占多数,唯独"对愁眠"一语直接抒情。非直抒胸臆,而是透过秋江月夜的如画美景,以景寄情,含蓄而委婉地表达了诗人旅途中的寂寞与愁绪。欲情随景发,先景美如画,这是此诗鲜明的艺术特色。由此可见,借景抒情的古诗中,作者的情感隐匿在描绘的景物之中。教学此类古诗,既要把握作者笔下的景物,更要探寻其巧妙借景抒情的手法,才能真正读懂古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