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肋什么意思,

2024-05-2202:42:22综合资讯2

大家知道“鸡肋”是鸡哪个部位吗?“鸡肋”这词语出自:《三国演义》七十二回,所谓:“鸡肋”者,食之无肉,弃之有味。众所周知,鸡肋便是鸡身上的一处特殊部位。此词源自《三国演义》第七十二回,原文描述:“鸡肋”者,无肉可食,弃之惜味。

话说三国的时候,曹操领兵讨伐蜀国,要夺取汉中。可是屯兵很久了,要进兵攻打,要道却又被马超拒守着,要收兵回朝,又恐部下和蜀兵耻笑,心中正犹豫不决。刚好随军厨师给他送来一碗鸡汤,曹操见碗中有几块鸡肋,因此有感于怀。正沉吟的时候,夏候惇入帐蓬里请示今夜用什么口令,曹操随口说:“鸡肋!”。于是,夏候惇传令众官,都称今夜口令为“鸡肋”。“主薄”(随军秘书或书记)杨修见传“鸡肋”二字,便教随军将士收拾行装,准备归程。有人报知夏侯惇,夏侯惇大吃一惊,遂请杨修到他帐中问:“先生如何收拾行装?”。
三国时期,曹操率军讨伐蜀国,意在夺取汉中。久攻不下,进退两难。一日,随军厨师献上鸡汤,曹操几块不懂事的鸡肋,引发了一番深思。夏侯惇前来请示口令,曹操随口而道:“鸡肋!”夏侯惇不明其意,传令军中,以“鸡肋”为口令。随军主薄杨修,嗅出其中玄机,判断曹操必将撤军,遂令将士收拾行装。

杨修说:“以今夜的口令“鸡肋”,便知魏王(曹操)不久将退兵。“鸡肋”者,食之无肉,弃之有味,如今进又不能取胜,退又恐怕人笑,在此毫无益处,不如及早回去,来日魏王必定退兵回朝,因此先收拾行装,免得临行时侯慌忙”。夏侯惇说:“先生真知魏王的心思啊”。于是也跟着收拾行装。当夜曹操的心烦燥,又睡不着觉,于是手提他的钢斧,绕兵寨缓缓而行,见夏侯惇寨内军士各准备行装忙得热火朝天。心里大吃一惊,急忙回到他的营帐,叫来夏侯惇问明原因。夏侯惇说:“主薄杨修已先知大王你已经有班师回朝的意思”。曹操又叫来杨修问怎知他有回朝的原因。杨修便将“鸡肋”的意思对曹操讲了,曹操听后大怒说:“你怎么敢出言乱我军心!按规定乱军心者当斩”,于是命令刀斧手把杨修推出去S了。
面对一片疑惑,杨修解释道:“‘鸡肋’看似有肉却难以食用,而今曹操犹豫不决,如‘鸡肋’一般。既无取胜之望,又惧怕退军受辱,不如早早撤离。”夏侯惇恍然大悟,也随军准备退却。当夜,曹操心烦意乱,难以入眠,便手持兵器巡视军营,却发现夏侯惇部下正收拾行囊。大惊之下,曹操召见夏侯惇,询问缘由。夏侯惇告知是杨修先知曹操撤军之意。曹操又召见杨修,杨修重复了“鸡肋”之喻,却引得曹操勃然大怒:“你妄言乱军心,当诛!”于是,曹操下令处死杨修。

这就是《三国演义》中的“杨修之死”的过程。抛开其他原因不谈,单看曹操这样级别的人物,吃、喝、拉、撒都要比普通的将军、士兵不知要好多少倍?可跟班的厨师给他端来的却是骨头连着皮的鸡肋,可见当时战争的残酷程度。粮草被张飞、魏延劫持后,粮食相当紧张,说不定那些部将士兵的锅已揭不开盖了,说明曹兵军心已散。纵有三头六臂,曹操不退兵亦得退,偏偏那个不知死活的杨修正撞在枪口上,这时不拿你开刀拿谁开刀!同时这事也给曹操一个退兵的台阶,于是手起刀落,把杨修给S了。真是可怜杨修,“酸人”一个,要是放在今天,上学时肯定是一个十足的学霸,买大奖肯定拿到手软。因为他把曹操的心思摸得很准,好多事情的结局正如他所预料的那样。唉,正如古人所讲:聪明反被聪明误,反算了聊聊性命!。
一段《三国演义》中的故事,揭示了“杨修之死”的悲剧。抛开别的原因,仅从曹操的饮食上就能看出战争的残酷性。军中短缺粮食,曹操所食却仍是骨肉相连的鸡肋。这暗示着曹军已人心惶惶,无力继续征战。杨修敏锐地察觉到了曹操的退意,但因此触怒了曹操,最终被处死。杨修聰慧過人,卻因逞才反招來殺身之禍,令人扼腕嘆息。

<img image_type="1" img_height="800" img_widt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