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可奈何什么意思,

2024-05-2203:05:05综合资讯0

众所周知,伟大的革命领袖毛泽东是一位卓绝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同时也是近现代文学史上颇负盛名的诗人,有古典诗词最后的巅峰之誉。

毛泽东的诗词,境界宏阔、气势磅礴、意境幽美、哲理深邃,从这些诗句中,我们可以领略他波澜壮阔的人生历程、伟岸的高贵品格和光辉的思想。

毛泽东著有大量作品,为后世留下了众多脍炙人口的诗词和千古名句,如《沁园春·雪》、《沁园春·长沙》、《忆秦娥·娄山关》、《卜算子·咏梅》、《清平乐·六盘山》、《长征》等,无一不是传世佳作。

伟大的领袖毛泽东

在如此众多的精品力作中,有一部难以企及的佳作往往被人们忽视,这就是《菩萨蛮·黄鹤楼》

在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蛇山的最高峰上,巍然屹立着一座名楼,名曰黄鹤楼。

黄鹤楼始建于三国时期吴国黄武二年(223年),孙权在修筑夏口城时,于城西南角的黄鹄矶上建筑了一座用于瞭望守戍的军事城楼。

自黄鹤楼建设之初,便成为人文胜地,被誉为“武汉十景之首”、“天下江山第一楼”、“天下绝景”。

黄鹤楼与湖南岳阳楼、江西南昌滕王阁并称江南三大名楼,再加上山西运城鹳雀楼(一说山东烟台蓬莱阁)便构成了我国古代四大名楼。

2007年10月25日,“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楼”评选出炉,黄鹤楼与岳阳楼、滕王阁、大观楼、蓬莱阁、鹳雀楼、天心阁、阅江楼、钟鼓楼、天一阁一起荣膺此项殊荣。

在诸多名楼中,黄鹤楼以其盛名远播,成为武汉乃至湖北的标志性建筑。

巍峨壮丽的黄鹤楼

唐玄宗开元十一年(723年),崔颢在黄鹤楼挥笔写下了脍炙人口的七言律诗。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这首《黄鹤楼》绝唱,可谓是意境深远,文采斐然,要细细解读其妙处,恐需万言之巨。

最令人称奇的是,古人作诗素有惜字如金的讲究,极少在同一首诗中重复使用一个字。

崔颢却连用三次“黄鹤”,一字连环,层层递进,不仅不显累赘,反而诗意奔涌,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大气磅礴,气象万千。

南宋著名诗评家严羽在他的《沧浪诗话》中盛赞道:

“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

黄鹤楼因崔颢这首诗名扬天下,因此又有“崔氏楼”之称。

传闻,后世大诗人李白登临黄鹤楼,情怀澎湃,正欲提笔作诗之时,却见崔颢这首绝唱赫然入目。

李白顿感技不如人,无奈地感慨道:

“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崔颢经典名作《黄鹤楼》

文人相轻,自古有之。崔颢这首诗确实超凡脱俗,李白心悦诚服地赞叹不已。

但他心有不甘,志欲与崔氏一争高下,超越这首流传千古的名作。

李白后来写了几首与黄鹤楼相关的诗词。

其中有两首堪称名家手笔。

一首是李白开元十八年(730年)三月所作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另一首是李白乾元二年(759年)所作的《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

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

黄鹤楼中听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这两首诗都是李白的传世佳作,但与崔颢的七律相比,仍然逊色不少。

李白之后,王维、白居易、贾岛、夏竦、岳飞、陆游等唐宋名家也都曾先后游历至此,吟诗赋词,留下不朽篇章。

(岳飞曾写过一篇著名的《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

遥望中原,荒烟外、许多城郭。想当年,花遮柳护,凤楼龙阁。万岁山前珠翠绕,蓬壶殿里笙歌作

茫茫九派流中国,沉沉一线穿南北。

烟雨苍苍莽,龟蛇锁江流。

心念往昔,黄鹤楼已逝;

凭栏把酒,思绪随波涌。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游遍千山万水

这词之上阕写景。

毛泽东登楼纵目,茫茫沉沉,苍苍莽莽,由远及近,勾勒出一幅广阔壮丽的画卷。

“茫茫九派流中国”,九派指的是湖南、湖北、江西的三省九河,寓意着中华大地的辽阔广袤。

“沉沉一线穿南北”,“一线”指的是贯穿南北的铁道,勾勒出一幅现代化交通的壮观景象。

开头两句,毛泽东不写眼前的楼阁,而是将笔墨挥洒在广阔的地理空间上,展现出大自然的雄伟和国家的昌盛。

“烟雨苍苍莽”,江南时春,烟雨笼罩,迷蒙而苍茫,营造出一幅幽远空灵的意境。

“龟蛇锁江流”,龟蛇指的是汉阳的龟山和武昌的蛇山,两山隔江对峙,宛如巨兽锁住大江。

一个“锁”字形象生动,仿佛将长江截流为两个世界,既有雄浑壮阔之美,又暗喻着历史变迁中的两岸隔绝。

全上阕,毛泽东通过写景抒情,用恢宏壮丽的笔调描绘了祖国河山,表达了自己对新中国所取得的巨大成就的赞美和自豪。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在蛇山

此词之下阕抒情。

毛泽东画风一转,倚危栏把酒,怀古思今,感慨万千。

“心念往昔,黄鹤楼已逝”,毛泽东化用崔颢《黄鹤楼》典故,表达了对黄鹤楼的眷念和对历史的追思。

“凭栏把酒,思绪随波涌”,举起酒杯,借长江之水寄托自己的思绪,仿佛回溯到千年前登临黄鹤楼时的那一刻。

毛泽东仿佛穿越时空,在历史的长河中寻觅黄鹤楼的踪影,感受古人的情怀,发思古之幽情。

整首词,毛泽东借黄鹤楼这一意象,抒发了对祖国过去辉煌历史的缅怀,对新中国繁荣昌盛的赞颂,以及对未来发展的美好期望。

可以说,毛泽东这首《菩萨蛮·黄鹤楼》是一首承载着历史与时代交融的篇章,展现了毛泽东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宽广的胸襟。

它不仅是一首文学名作,更是一份珍贵的历史见证,激发着后人不断探索历史,传承文化,奋发图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