殿试第一名叫什么,

2024-05-2203:23:25综合资讯0

清代科举制度由四个等级组成:童试、乡试、会试和殿试。童试在地方举行,合格者称作秀才,获得进入府、县学的资格,第一名唤作案首。得中秀才后可参加在省城举办的乡试,及第者称作举人,第一名叫解元。

会试在京城由礼部主持,参加者为举人,及第者称贡士,第一名唤作会元。贡士们还要参加最后的考试殿试,合格者称为进士,第一名叫状元。

接连在乡试、会试、殿试中获得解元、会元、状元三个第一名是极难也极光荣的,是当时学子们梦寐以求的“连中三元”。而通过层层选拔,一直位列殿军(即最后一名)也需巧合和运气,江春霖便是这样一位颇有“成就”的学子。

江春霖自幼聪慧好学,勤勉刻苦,文章写得也不错,平日的考试成绩亦佳,深得学使赏识。但到了关键的科举考试中,他却未能发挥实力,尽管从未落第,却接连获得最后一名,险些落榜。

童试中,江春霖位列案末,考中最后一名秀才。光绪十七年(1891年)辛卯科乡试,他再获最后一名举人。到了光绪二十七年(1894年)甲午科殿试,他又以三甲最后一名进士收场。由此,时人戏称他为“三殿军”。

在参加殿试之前,江春霖踌躇满志,志在考取状元。考试伊始,他文思泉涌,“精心结撰,写作俱得意”。他在中途起身前往净房时,边走边构思,不料等他返回座位,正要继续挥洒文采,却赫然发现试卷上有两处拇指大的墨迹,而自己的墨壶也不翼而飞,不禁惊骇万分。显然,有人蓄意为之,用拇指蘸墨涂抹试卷,并窃取了他的墨壶。

清代殿试不仅重视文章内容,对书法和卷面整洁度要求极高,故欲获名次,必须拥有上佳的墨汁。时有一位名唤涂海屏的太史,以制墨技艺精湛而闻名。他所制的墨不受气候变化影响,浓淡适宜,每逢殿试,渴望取得佳绩的考生皆争相购置,每壶竟值四两银子,由此名声远播。

与江春霖同乡的涂海屏,在考前主动将一壶墨相赠。殿试点名时,一位邻座姓郑的考生走来攀谈,见到墨壶为涂海屏所制,不禁赞不绝口,称道拥有此等佳墨,江春霖必能轻松夺魁。江春霖察觉墨壶丢失,立即怀疑是邻座郑考生所为。

殿试乃最为庄严的科举考试,考场纪律极其森严。若此时与郑考生理论,难免喧哗争讼,构成大不敬之罪,两人都将被取消考试资格。无奈之下,江春霖只得忍气吞声,待墨迹稍干再进行涂改,却耗费了大量时间。更重要的是,心中的愤懑扰乱了他的思绪,又恐时间紧迫,只得草草完卷,最终只获得了三甲的倒数第一名。

江春霖一生科考可谓一波三折,三次考试皆名列倒数第一。厄运不会永远眷顾他。考中进士后,江春霖又参加了一次朝考,最终拔得头筹,也算为自己出一口恶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