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学步误区(五):学步带或牵着宝宝学走路靠谱吗?捋直腿学站有必要吗?学步鞋和防护帽是否必须购买?
原文作者:梧桐妈妈大小宝
(一位来自北京大学医学博士、曾任武汉同济医院主治医师、复旦大学儿童心理学博士后的二胎妈妈与您共同育儿!——这些经历来自同一位作者……)
1. 用学步带、毛巾被、长围巾等牵着宝宝学走路,这种方法可行吗?
事实上,使用婴儿围栏+婴儿餐椅+婴儿背巾(背架)这样的组合,这些工具并不是必需的。
1)让宝宝依靠这些支撑并不符合正常的行走模式。长期以来,宝宝的身体会适应这种模式,学会走路的时间也可能延长,且更容易摔倒。
2)一些学步带比较窄和薄,尤其是夏季设计的,容易勒伤宝宝的皮肤,如腋下(挂在胸部的学步带)和大腿内侧(挂在裆部的学步带)。
3)与学步车不同,宝宝的下肢通常受到更大的压力。如果宝宝在腿部关节未发育完善时学步,可能导致腿部畸形,尤其是人工喂养、佝偻病、早产、低体重、过胖的宝宝。可能出现O型腿和X型腿(如何识别O型腿和X型腿,请参阅绑腿章节)。足弓和脚踝过早受到压力,也可能导致变形。
4)压迫宝宝胸部可能影响他的呼吸和胸廓发育。身体完全依靠这些物品,负担并不轻。一些宝宝甚至可能出现胸廓畸形。
5)提着宝宝裆部的学步带与学步车类似,减少了腿部的压力,导致双腿无法并拢,不利于腿部的发育,也不利于形成正常的行走姿势。
大多数宝宝的关节畸形不会那么明显,相对来说也容易矫正——通常情况下,一旦宝宝真正学会走路,不再需要外部支撑时,关节结构自然会改善。但如果关节发育稍有偏差,这种影响可能会伴随宝宝的一生,成年后更容易出现症状。
2. 用手扶着宝宝的腋下或牵着他的手走路是否合适?
通过前面的描述,您应该已经明白,笔者也不支持这种做法。这并不是必要的。对宝宝的影响与使用学步带类似。详情请参阅上述内容。在宝宝眼中,被扶着走路更像是与大人的亲密互动,相比使用学步车,这样做更有益于亲子关系。
扶着宝宝走路或站立,还有哪些不良影响呢?
2)当宝宝学步时,家长经常会牵着他的手散步。如果宝宝突然摔倒,大多数家长会下意识地往上提宝宝的手臂,这可能导致宝宝的肘部关节脱臼(称为桡骨小头半脱位,相比之下,宝宝的肩部相对不容易脱臼)。在一两岁的孩子中,这种情况非常常见。有时候,家长会觉得当时牵宝宝手的力气很轻,宝宝哭了一会儿后好像没事了,因此很少会想到这可能是个问题。但如果宝宝哭闹频繁,不愿意别人触碰他受伤的手,或者不愿意朝一个方向吃奶(因为受伤的手被压在怀里),或者间断性地哭个没完,结合宝宝学步时牵着手的经历,就需要考虑这个问题了。简单的检查方法是,把宝宝喜欢的玩具放在他面前稍高的位置,看看正常的一侧手能否举起,而受伤的一侧则举不起来,一碰就会哭,这时就需要及时带宝宝去儿科或骨科就诊。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医生可以通过简单的手法将宝宝脱位的桡骨小头复位。
3)有些家长喜欢牵着宝宝的一只手散步,导致宝宝只有一侧身体有支撑,这可能会导致宝宝学会用螃蟹的步态行走。偶尔会有家长因为这种走路习惯带宝宝去看儿科,担心孩子的头部发育是否正常,但结果往往是进行了智力和体能测试后,并没有发现任何问题。医生观察到家长牵宝宝的姿势后,很快就明白了宝宝为何会形成这种走路习惯。
要知道,人类的适应能力非常强大,宝宝会尝试适应大人给予的成长环境,就像盆栽树苗会适应各种形状的容器或束缚,最终生长成人们所需要的形态。当宝宝出现各种问题时,最需要反省的是大人自己。
3. 学步期宝宝的第一双学步鞋,应该如何选择?
母婴店里出售的学步鞋种类繁多,价格也各不相同,有些价格昂贵,声称不仅舒适透气,鞋底较厚,还能矫正步态,促进足部发育。新手妈妈在选择时常常左看右看,眼花缭乱。
其实,就像古代野人的孩子一样,光着脚或穿着袜子走路也是很好的选择!
宝宝初学走路时,按照我的建议,可以在床上、榻榻米或铺有垫子的空房间或客厅地板上练习,这些地方都不需要穿鞋。在户外,可以让宝宝在草地上爬爬、走走,不管是否穿鞋都无所谓。宝宝
宝宝通常会接受穿衣服,但往往不喜欢戴在头上的东西。也许是因为他们的汗腺并不发达,但头部却容易出汗。这些物品一旦被移动,就很容易影响到他们的视线。即使是成年人戴着,也常常感到不适。有些人看到宝宝戴着头盔,也会感到新奇。对于敏感的宝宝来说,他们不喜欢别人的指点和评论,有时候他们会半懂不懂地抗议。如果宝宝不反感,戴着也无妨。
我们最好在宝宝学步期间为他们创造一个安全的环境,让他们自由地探索和体验。家中的家具或阶梯尖角都应该包好,围栏里只放置圆角或柔软的物品。要给予足够的陪伴和监护。监护力度必须足够,不仅是为了防止宝宝摔倒,还因为宝宝预知危险的能力较弱。家中的电器、热水和高楼窗等都是危险的地方!及时远离这些危险,并用简单的语言解释危险的存在,宝宝会慢慢理解。
实际上,宝宝摔几次跤,撞几次头,就能学会了——摔倒时头向上抬,双手往前伸,弯曲膝盖以增加缓冲力,本能地保护头部;被撞后,下次就会避开这个位置。我家大宝宝被桌沿撞到后,哭了一阵后缓和下来,我抱着他看桌子的边缘,不时敲一敲,“硬,头撞了好痛,下次我们不会撞上了。”(有些人会说“打他,撞我们宝宝,坏桌子”,这不可取,这样做不会教宝宝反省自己的行为,只会把责任推给外物)从那以后,他再看到桌子,都会缩脖子,要么躲进桌子底下,要么在远离的地方玩耍,靠近桌子时都会伸手扶住桌子的边缘,头就不会再突然被撞到了。之后他再被桌子或其他硬物撞到的几率就小了很多。
实际上,我们不能永远保护宝宝,甚至不能保护到他们三五岁。宝宝的自我保护能力比我们想象的更强大。经历过挫折后,他们会学会寻找捷径,每次失败都是宝贵的经验。“从哪里摔倒,就从哪里爬起来。”想让宝宝具备勇敢和谨慎的品质,多数时候我们是无法直接教导的,只能引导。只有他们亲身经历过危险和疼痛,才能理解自己行为的后果,并逐渐调整自己的行为。这种自我反馈的模式将使他们受益终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