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曲鸿雁歌词,

2024-05-2205:12:59综合资讯0

音乐有着奇妙的力量,能传达民族情感,塑造地域精神,也能成为人们共同传唱的文化象征。当《鸿雁》这首诞生于巴彦淖尔乌拉特草原的蒙古族民歌在世界各地响起时,我更加深信:鸿雁不仅仅是一种情感,一种文化,更是一种精神,蕴含着丰富的内涵。

众所周知,鸿雁栖息于水域,而早期的《鸿雁》歌词中所描绘的“湖”即为如今五原境内的海子堰。两百多年前,那里是一片广阔的水域,是水鸟的天堂。

传说,公元1790年,乌拉特西公旗莫日更庙一世活佛云游到今呼勒斯太境内,眼前展现出一片广阔湖泊,当地人称之为“呼勒斯太湖”,即“有芦苇的湖”(蒙语“呼勒斯”即为“芦苇”,“太”是“有”的意思)。那天,湖边一户牧民正在招待远道而来的弟弟,活佛也应邀到蒙古包里做客,他们边享用手抓食物,边品尝酸奶,聊着家常。饭酒过后,弟弟因路途遥远而欲告辞,但主人多番挽留,哪怕只留宿一晚。主人的诚意深深打动了活佛,他走出帐篷,望见湖面上飘荡的白天鹅,远处连绵的青山与翠绿的草地,于是吟诵出了以下歌词:

美丽的白天鹅,

在湖上游荡;

辽阔的大草原,

多么宁静祥和。

尊贵的客人啊,

请你留下来,

品尝草原上的,

美酒与佳肴……

这就是最早被用作敬酒曲的《鸿雁》,很快在草原上传唱开来。但一切都需要时间,尤其是在草原上传唱的歌曲,流传中往往会发生许多变化。

巴彦淖尔境内的二狼山有一个名为呼勒斯太的地方,那里流传着一个古老的传说:很久以前,呼勒斯太的牧民们依水而居,以牧羊与狩猎为生。苏和家的女儿名叫鸿嘎鲁(即鸿雁),与同村的青年布仁相爱,并许下终身之约。但不久之后,外敌入侵,布仁应征南征,最终殉国沙场。鸿雁得知消息后,悲痛欲绝,决定随爱侣的足迹,辞别父母,踏上保卫家园的征途。然,岁月更迭,季节轮回,鸿雁再也未归。后来,南方战场来信告知鸿雁家人,她与布仁同归于尽。鸿雁生命垂危之际,托人传达:“请不要伤心,待春风吹过,我将与布仁化作鸿嘎鲁,飞回故乡,那是我美好的家园!”

如此,鸿雁的故事在草原上传扬,与最初的敬酒曲《鸿雁》逐渐融合,演变成一首新的歌曲,一首

时值1712年,历经两年艰辛跋涉,土尔扈特使者终于抵达北京,觐见康熙大帝。康熙感念土尔扈特的赤子之心,隆重接见使者,并派遣大臣奔赴伏尔加草原慰问土尔扈特部。自此,该部与祖国的联系日益紧密,常派使者进贡,并遣商人从呼和浩特采购茶叶、布匹等所需物资。乾隆登基后,土尔扈特已发展壮大至数十万户,然而返乡之志却愈发强烈。

1770年,土尔扈特首领率领十七万部众踏上艰险的归国之旅。于乌拉尔河畔,殿后部队与哥萨克展开血战,死伤惨重。1771年八月,土尔扈特部众终于跨越伊犁河,重返祖国怀抱。历经磨难,原本十七万人如今仅剩七万。清廷获悉后,立即派出军队迎接,并提供衣食、牧场和耕地。

1771年九月,乾隆在避暑山庄召见归国的首领渥巴锡,亲笔撰写《土尔扈特全部归顺记》及《优恤土尔扈特部众记》两篇御碑。

嗣后,今新疆库尔勒市附近的铁门关划归渥巴锡管辖。关内崖壁上至今仍镌刻着乾隆御碑。土尔扈特万里归国,谱写了一曲民族统一历史上的悲壮乐章。

昔日,土尔扈~特人朝阳东升而行,一步步艰难前行,向祖国靠近,留下了无数血泪交织的故事,饱含感人至深的温情与催人泪下的亲情。诉说这段历史,《鸿雁》不失为贴切的载体。

这就是文化的魅力,无拘于一地,造福于一众。

卫拉特人最初居住在叶尼塞河上游,以狩猎为生。13世纪初归附铁木真,改牧畜。15世纪中叶建立卫拉特联盟,其首领也先汗曾一度统一东西蒙古,建立卫拉特政权,版图广阔,成为元朝覆灭后北方草原最后一股强大的势力,在东方历史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卫拉特”即“斡亦剌惕”的音译,蒙元时期译为“斡亦喇”,明朝译为“瓦剌”,清朝译为“卫拉特”、“厄鲁特”。因其分布在蒙古高原西部,故又称“西蒙古”。

这支来自巴彦淖尔的鸿雁,在卫拉特人心中的飞翔,谱写了他们归国的盛大乐曲。

2007年,呼勒斯太苏木(蒙古语“cym”的汉译,古代蒙古军制单位,高于村级)将一年一度的“那达慕”大会更名为“鸿嘎噜大会”。当地政府还协助牧民成立了“鸿嘎噜乌拉特民歌坐唱团”,并于2009年参加河套文化艺术节,产生广泛影响。

蒙古族民歌多靠口耳相传,如同珍珠散落草原,稍有不慎便会失落,但《鸿雁》是个例外。

独自饮酒,对月高歌,苍茫浩瀚,直抵心灵。这是《鸿雁》在中国大地上完美的演绎。那夜,在巴彦淖尔,我沉醉在《鸿雁》的歌声中。

摘自路生《到巴彦淖尔来看中国》,中国文史出版社2016年9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