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族的风俗习惯,

2024-05-2205:13:32综合资讯0

蒙古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分布广袤,各地的习俗色彩缤纷。但作为同一个民族,其基本特质却有着内在的一致性,这便是蒙古族人热情好客的秉性。

蒙古族的风俗习惯有哪些呢?让我们一起探究一番。

呼麦图利古尔 - 我是蒙古人

礼仪风俗

蒙古民族对于来客,不管是熟人还是陌生人,见面总是热情问候:“他赛音百努。”(安好)。随后,主人将右手放在胸前,微微躬身,请客人进蒙古包。全家人老少围着客人坐下,问长问短,亲切自然,宛若自家。日常待客时,在客人喝下奶茶之后,慷慨大方的主人总会将香甜的黄油、奶皮、醇香的奶酒、酥脆的油炸果子和炒米、奶茶、奶酪以及极具草原风味的“手扒肉”一一摆在客人面前,请客人尽情享受。倘若主人对客人表示特别的敬意,常会将奶壶、酒壶托在哈达上端出来,有时还会唱一些表示欢迎和友善的歌曲来劝酒。客人畅饮之后,主人会格外高兴。遇到宴会请特别尊贵的客人或祭祀仪式时,常常摆上整羊席。蒙古族称之为“乌查”,也有人称之为“秀斯”、“布乎利”。当客人告辞时,主人家通常全家相送,指明去路,反复说道:“白乙日太!”白乙日太乌查热亚(希望我们愉快地再见),“阿木日、赛音、雅巴!”(祝您一路平安)。

献哈达

哈达为藏语译音。常在迎送、馈赠、敬神、拜年以及喜庆时刻使用,以表敬意祝贺。这种礼仪由来已久。据《马可·波罗游记》中所述,蒙古族“过年过节时都互相用金银玉石做的礼品同白色绸布一起捧献”。

递鼻

递鼻是蒙古民族古老的习俗。在蒙古包里作客,殷勤好客的主人常常会拿出一个精致小巧的鼻烟壶,敬给客人嗅闻,这就是盛放鼻烟的鼻烟壶。递鼻也有一定的礼节。如果是同辈相见,要用右手递壶,互相交换,或双手略举,鞠躬交换,然后各自倒出一点鼻烟,用手指抹在鼻孔上,品味烟味,品完后再互相交换。如果是长辈和晚辈相见,长辈要略微欠身,用右手递壶,晚辈收礼时要起身,用双手接过,各举起闻嗅后,再互换。

在蒙古民族的习惯中,骑马或乘车到牧民家作客。接近蒙古包时,要轻骑慢行,以免惊动畜群。在进蒙古包之前,马鞭和马棒要放在门外。如带入包内,则被视为对主人的不尊敬。出蒙古包后,不要立即上车、上马,要走一段路,等主人回去了,再上车上马。在包里作客,主人躬身端奶茶,客人应欠身双手去接。包内西北角为供佛的地方,睡觉时脚不能伸向西北角。不宜用烟袋或手指人头。锅灶不许用脚踩碰,不能在火上烤脚,否则等于侮辱灶神。蒙古包内,若有了病人,便在包门的左侧缚一条绳子,将绳子的头埋在地下,表示主人不能待客,来访者就不应进门。

岁时风俗

蒙古民族最隆重的节日当属过年。一般进入腊月十五,人们就着手进行过年的准备工作。腊月二十三过小年,这一天,全家人或亲友聚在一起,饮食娱乐,送走火神。从腊月三十到正月初五,是过大年最热闹的几天。大年三十夜幕降临后,人们便聚集在最年长者家中,开始除夕“乃日”(宴会),全家人尽情享受“守岁”。除夕宴会上应备办“三锅”:一锅是奶茶锅;二锅是羊背锅;三锅是肉汤饭食锅。宴会中最少唱三首歌。初一,开始拜年,首先要祭天。家里留一两位老年人或妇女,其余人身着节日盛装,手提银壶奶茶,端着奶食品,来到用雪堆成的敖包上,将供品撒进点燃的火堆里,然后叩头祈求风调雨顺,人畜平安。接着是家庭内部拜年。晚辈向长辈问安叩拜,老人手捧哈达,壮年人用小幅绸子、青年人则用色泽鲜艳的长条绸子叩拜,长辈赐给子孙食物和钱。家庭内部拜年结束后,人们首先到最年长者家中,进门时依年龄大小而先后进,拜完年后至少献两首颂词,三支歌,对出色的歌手,户主捧起放有哈达的奶食盘诵祝词,歌手待诵词完后将哈达揣进怀里,接过奶食盘让其他歌手品尝。

<img image_type="1" img

饮食
蒙古族的饮食主要分为三种:肉食、奶食和粮食。一日三餐,两稀一干,早晨中午一般喝奶茶泡炒米、奶食、手扒肉,晚上氽羊肉下面条、吃包子。

肉食
牛、羊肉是蒙古族最常见也是最喜爱的食品。尤其愿吃羊肉的“手扒肉”,羊肉的吃法多种多样。常见且享有盛名的有“手扒肉”、“全羊”,也叫“羊背子”。

饮料主要有三种:
- 奶茶,又叫蒙古茶。是蒙古民族最喜好的饮料,一日三餐都要喝奶茶;
- 酸奶,即发酵后的马奶“其格”以及发酵后的牛、羊奶“塔日嘎”能散热止渴,且富有营养;
- 奶酒,又叫蒙古酒。把发酵的奶放入锅中慢火熬煮、蒸馏后即酿成透明醇香的奶酒。

奶食
蒙语叫“查干伊德”是纯洁吉祥的意思。奶食品主要有六种:白油、黄油、奶皮子、奶豆腐、奶酪、奶果子。

其格:“其格”酸马奶(通称马奶酒)是蒙古民族人民在各种聚会、盛宴中的珍贵饮料。在那达幕大会上,总是痛饮其格,以庆贺畜牧生产的大丰收和吉祥如意。据《马可·波罗游记》记载,忽必烈在皇宴会上曾把其格、驼奶等饮料盛在金碗里款待客人。

蒙古酒:蒙古酒是蒙古族人的主要饮料之一,蒙古酒是从牛奶中提炼而成,故称“牛奶酒”蒙古酒绵厚醇香,无色透明,少饮延年健体、活血补气,男女老幼皆可饮之。蒙古族人制做“牛奶酒”历史悠久,据史书载,蒙古勃儿只斤铁木真1206年建国时每逢吉庆之日狂饮此酒,增添喜日气氛。1271年忽必烈定国号为元,尤为盛产蒙古酒。时过700多年,生产蒙古酒的原始工艺流传至今仍未改变。

居住
蒙古包是一种天幕式的住所,呈圆形尖顶。通常用羊毛毡子一层或二层覆盖。蒙古包是满族对蒙古族牧民住房的称呼。“包”满语是“家”“屋”的意思。古时称作“穹庐”“毡包”。蒙古包分两种。一种是牧区夏季用的,为移转式的,一种是冬营地为半固定式的。蒙古语称移转包为“乌尔郭格尔”。蒙古包在大雪中阻力小,不积雪,下雨时包顶不存水。包的门方长而小且连地面,寒气不易侵入。包的百叶哈纳是用数根相等的细木棍和牛皮绳连结而成,用时拉开便成圆形的蒙古包墙,搬迁时折叠,又能当勒勒车的车板。包的顶端有个口就是天窗,可通烟通气,又可采光。

生产风俗
马,是牧民不可缺少的交通工具,凡是放牧、探亲访友、出外办事都需乘马。马的体质不但结实强健,而且极耐粗放饲养,以忍苦耐劳著称。日行可达一百至一百五十公里。草原牧民无论男女老幼都能骑马。

勒勒车,也叫“大样车”,这种车的轮子较高,直径最长的有一米四、五。轴轮多是用桦、榆、硬杂木而制成,车辕较长,除车身外一般相当于半身的长度。它可以拉水、搬运蒙古包、运燃料、用于婚丧嫁娶,适应于草原、沙漠上通行。

库房车,车体上放置一木制长方形有盖有门的柜,柜外用铁皮包封,或围生牛皮,可防风、防水、防潮。柜内可储藏粮食,肉食等生活用品。

拉水车,车上固定一大木桶或铁制桶,用来拉饮用水,平时蓄水用。

骆驼,是沙漠地区的主要交通工具,特别是在冬季,牧民放牧愿骑骆驼,骑乘较暖,忍苦耐劳,几天不喂草、不饮水也能过的去,冬季行路。搬运主要依靠骆驼,在沙漠中,常常可见到成群结队的骆驼,在海洋般的沙地上鱼贯而行,因此骆驼被人称为“沙漠之舟”。

祭祀俗风
敖包:最初是道路和境界的标志,起指路,辨别方向和行政区划的作用。祭敖包的时间,多在水草丰美,牛羊肥壮的六、七、八月间。祭祀时,敖包插上树枝,树枝上挂五颜六色的布条或纸旗,旗上写经文,祭礼仪上大致有血祭、酒祭、火祭、玉祭等。

血祭:就是把自己喂养的牛、马、羊宰杀了,供奉在敖包之前。这种祭法由来已久,现在各另地方还有。相传游牧时代,蒙古族牧民把供自己生存的牛、马、羊等牲畜

娱乐活动

(1)赛马:草原上的传统体育娱乐,赛程50-70公里。赛手身着华丽彩衣,头戴彩带,豪迈勇武。骏马驰骋时,赛手如腾空而起,尽显骑术精湛。

(2)摔跤:蒙古式摔跤,按人数分组轮流比赛。膝盖以上着地即为失败。摔跤手服饰讲究,腰间系三色绸裙,脚穿蒙古靴。优胜者戴象征荣誉的布条领圈。

(3)射箭:军事训练演变而来的娱乐活动。分为静射和骑射两种。

(4)马头琴:蒙古民族特有的民族乐器,已有1300多年历史。其琴声美妙动听,被誉为草原的传声画布。

(5)音乐、舞蹈:蒙古民族擅长歌舞,常在宴会、节日中演唱古老民歌和赞颂草原风光的曲目。蒙古歌曲音调激昂,韵在句首。

(6)“好来宝”:独特的民间曲艺形式,由两人用四胡对唱或自问自答。演员即兴编唱,体现蒙古民族风情和地方特色。

(7)蒙古象棋:类似国际象棋。棋盘由64个小方块组成,每方16枚棋子,分不同功能。吃子、王车易位等都计为一着。一方“被吃”的棋子可随时复活。

(8)“沙嘎”那达慕:沙嘎指羊踝骨。游戏玩法多样,以宽凸面代表绵羊,宽凹面代表山羊,窄凸面代表马,窄凹面代表牛或骆驼。沙嘎正立或倒立都有不同的叫法。

(9)“那达慕”大会:传统节日,在每年七八月间举行。“那达慕”意为娱乐、游戏,源于摔跤、射箭、赛马三项比赛,现已成为草原上的盛大集会和物资交流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