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是几月几日,

2024-05-2305:40:14综合资讯0

2019年8月7日23时38分,迎来立秋节气。

当喧嚣的七夕逐渐褪去,秋意悄然而至。

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3个节气,也是秋天的首个节气,宣告着仲秋时节的正式开启,亦预示着丰收的到来。

每年8月7日到9日之间,当太阳到达黄经135°时为立秋。“秋”字寓意着暑气消散,凉爽来临。立秋时,北斗指向西南,古语有云:“立秋之日凉风至”,“早上立了秋,晚上凉飕飕”。至此,秋天以高爽的天气、明净的月光作为序曲缓步登场。随着气温逐渐下降,万物新陈代谢减缓,生命状态由生长转为收藏。

尽管立秋到来,但并不意味着秋天气候已经形成。气候季节的划分以"候平均温度"为准,即当地连续5日的平均温度在22℃以下,才能称之为真正的秋天。

立秋习俗盘点

晒秋

晒秋是一种独特的农村风俗,在湖南、江西、安徽等山区,村民们因地势起伏,平地稀少,便利用房前屋后的空地或屋顶架晒农作物。久而久之,这一独特的晾晒方式形成了“晒秋”这一充满诗韵的称呼。

虽然全国各地晒秋的习俗逐渐淡化,但在江西婺源篁岭古村,晒秋已成为农家欢庆丰收的节日。

贴秋膘

“贴秋膘”是民间在立秋这一天流传的一种习俗。伏天期间,人们往往胃口不佳,食欲下降,因此常有消瘦的现象。故而产生了“贴秋膘”的习俗。专家建议,适当的“贴秋膘”有助于恢复体力,但切不可贪食,否则可能因运动不足、热量消耗过低而导致“秋胖”。

啃秋

“啃秋”又称“咬秋”,即在立秋这天吃西瓜、香瓜或桃,寓意着驱逐炎夏酷暑,迎来金秋惬意。立秋这天,购买一个西瓜,全家围坐啃食,便完成了“啃秋”仪式。

喝秋水

由于夏季出汗较多,人们会在立秋这一天全家人一起喝一杯立秋水,寓意祛除暑热,避免秋后腹泻、闹肚子。

各地立秋习俗

山东:吃“渣”

山东莱西地区流行立秋吃“渣”,即一种用豆末和青菜制成的豆腐,并有“吃了立秋的渣,大人孩子不呕也不拉”的俗语。

天津:咬秋

天津等地流行“咬秋”,就是吃瓜。人们认为立秋时吃瓜可免除冬天和春天的腹泻。清朝张焘的《津门杂记岁时风俗》中就有这样的记载:“立秋之时食瓜,曰咬秋,可免腹泻。”

江苏:吃西瓜

江苏各地都有立秋日吃西瓜的习俗,称为啃秋。而立秋这天,也往往是这一年最后一次吃西瓜——人们觉得立秋后,早晚天气变凉,吃凉的东西会对肠胃产生影响,因此立秋后就不再吃西瓜。

东北:吃饺子

沈阳立秋当然要“抢秋膘”包饺子(吃黄瓜会越来越瘦,吃茄子会越来越胖)。在东北有句俗语:坐子不如躺着,好吃不如饺子。立秋一般是吃饺子或者包子,习惯叫“抢秋膘”。我抢你碗里的一个饺子,秋天就能体格健壮,补上夏天流掉的油水。

杭州:食秋桃

过去在杭州一带流行食秋桃。立秋时大人孩子都要吃秋桃,每人一个,吃完把核留起来。等到除夕这天,把桃核丢进火炉中烧成灰烬,人们认为这样就可以免除一年的瘟疫。

四川:喝“立秋水”吃“凉宵”

四川东、西部还流行喝“立秋水”,即在立秋正刻,全家老小各饮一杯,据说可消除积暑,秋来不闹肚子。而川东的传统

我国古代将立秋划分为三候:

“一候凉风至;二候白露生;三候寒蝉鸣。”

凉风至,吹来的风让人感觉到凉爽,这时风已不同于暑天中的热风。

白露降,大地上早晨会有雾气产生。

寒蝉鸣,秋天感阴而鸣的寒蝉也开始鸣叫。

正如诗《立秋》所言:“一叶梧桐一报秋,稻花田里话丰收。虽非盛夏还伏虎,更有寒蝉唱不休。”

立秋气候

“立秋”虽到了,但这并不意味着季节中的“秋天”已经到了,实际上,每年大热三伏天的末伏还在立秋后第3日,这时才算过了暑伏。而划分气候季节要根据“候平均温度”,即当地连续5日的平均温度在22℃以下,才算真正秋天的时节。

立秋由于盛夏余热未消,秋阳炙热,特别是在立秋前后,很多地区仍处于炎热之中,故素有“秋老虎”之称。

这种炎热的气候,往往要延续到九月的中下旬,天气才真正能凉爽起来。

关于立秋的十个小常识

1、立秋,又称七月节,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3个节气。每年公历8月7日或8日太阳到达黄经135度时为立秋。

2、从文字角度来看,'秋'字由禾与火字组成,是禾谷成熟的意思。

3、立秋三候:凉风至;白露生;寒蝉鸣。一候为5天,立秋15天,逐渐变凉。

4、“立秋”到了,并不是秋天的气候已经到来了。划分气候季节要根据“候平均温度”,即当地连续5日的平均温度在22℃以下,才算真正秋天的时节。除长年皆冬和春秋相连无夏区外,我国很少有在“立秋”就进入秋季的地区。

5、中国医学对从立秋起至秋分前这段日子称之为“长夏”。

6、我国秋天来最早的地方是黑龙江和新疆北部地区,但也要到8月中旬入秋。

7、当秋的脚步到达“天涯海角”的海南崖县时,已快到新年元旦。

8、贴秋膘,最初是为了补充夏季的消耗,并为越冬做准备。

9、“秋后一伏热死人”,立秋前后各种农作物生长旺盛,对水分要求迫切,此期受旱会给农作物最终收成造成难以补救的损失。有“立秋三场雨,秕稻变成米”、“立秋雨淋淋,遍地是黄金”之说。

10、秋老虎是我国民间指立秋(8月8日左右)以后短期回热天气。一般发生在8、9月之交,持续日数约7-15天,甚至更长时间。

暑去凉来之际,谷物成熟

立秋是干支历未月的结束以及申月的起始。《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七月节,立字解见春(立春)。秋,揪也,物于此而揪敛也。”

民俗专家萧放解释,二十四节气是依地球围绕太阳公转的周期确定的时间点,每一时间点相距15天,如果以立春为起点的话,立秋在第十三个节气点上。从字面意思来看,“秋”字由禾字与火字组成,是禾谷成熟的意思。炎热的夏季即将过去,暑去凉来,意味着秋天的开始。立秋后,梧桐树渐渐开始落叶,所以有“落叶知秋”的说法。

“立秋是根据天文观测地球围绕太阳运行的位置,确定的秋季起始日,它表示季节转换的开始,但并不表示气温会立即下降。”萧放说,末伏往往在立秋节气之后,所以会有“秋老虎”的余威。

但民谚说得好,“交秋一日,水冷三分”。萧放说,一旦进入立秋,气温会开始渐渐下降,“秋老虎”一般也不会持续多久。

他表示,农历二十四节气是人类与自然协调的时间指南,对现代人的生活仍有积极意义。

立秋节气中,古人的仪式感

在古代,立秋是个相当重要的节日。从朝廷到老百姓都非常重视。立秋当日,周天子要亲自率领三公九卿大夫到京城西郊迎接秋气。天子回朝之后会对有功的军人进行奖赏,并开始军事训练等活动。

宋代的立秋习俗也很好玩。立秋当天,皇宫内要把栽在盆里的梧桐移入殿内,等到时辰一到,太史官会高声说:“秋来了。”奏毕,梧桐如果应声落下一两片叶子,算是寓意报秋。

民间则会戴楸叶,人们在立秋当日将楸叶剪成花样戴在头上,迎接节气的到来。又或者将石楠红叶剪刻花瓣簪插鬓边俗,再不然以秋水吞食小赤豆七粒,祈求平安吉祥。

还有咬秋或者说“啃秋”的民俗,比如立秋日一家人凑在一起吃点西瓜,便算作啃秋了。清代北京人还会吃茄脯,饮香薷汁,希望在秋后可以免除暑热痢疾之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