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问津的意思,

2024-05-2401:33:43综合资讯1

人们熟知“无人问津”这一成语,意指不受重视、不为人知。其中,“津”的含义可能令人好奇,而它的渊源竟然与孔子有关。现在,让我们来深入了解这个成语。

“无人问津”的出处和含义

在“无人问津”中,“津”意为渡口,连起来就是没有人来询问渡口。后来,它的含义逐渐拓展。现在,这个成语广泛应用于各种场合和语境,是常用的表达方式。那么,它的出处在哪里呢?

对于熟悉中学课本中的《桃花源记》的人来说,立刻就能想到文章中有一句话:“后遂无问津者。”这被认为是这个成语的出处。那么,这篇课文讲了什么?又是哪里“无人问津”了呢?

原来,东晋时,有一位以打渔为生的渔夫。一日,他如往常般划船出海打渔,顺水而行,不知不觉已离岸很远。他来到了一处奇特的地方,那里桃树林立,景色秀丽。渔夫惊奇不已,深入桃林,穿过一座山,来到一处土地肥沃、房屋整齐之地。这里的庄稼丰盛,呈现出一派安居乐业的景象。他也发现,这里的居民服饰与外界的迥然不同。当地人亦惊讶于渔夫的到来。一番交谈,渔夫得知这些人原本为了躲避战乱而来到此处,久而久之在此定居,也不知外面的世界已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于是,渔夫便向他们讲述了如今的各种状况,众人纷纷邀请渔夫到家中款待,并询问外界的情况。

临别时,桃花源人叮嘱渔夫不要将这里的事情告诉外人。但渔夫沿途做了记号,并禀告了太守。太守派人一同寻找,却未能找到。后来,南阳有一位名叫刘子骥的隐士,听闻此事后也去寻找,却依然无果。不久后,刘子骥便病逝了。自此,再也没有人来询问如何前往桃花源,即“后遂无问津者”。

《桃花源记》的作者是陶渊明,他是一位志向高洁、隐居避世的文人。他描绘这样一个世外桃源,反映了他对安宁平和、互助友爱生活的向往。在现实的社会中,他感到纷扰和压抑,渴望来到这样一个远离尘嚣的地方,享受田园的朴素与美好。

<p

探索“无人问津”与孔子的渊源

为何“无人问津”一语与圣人孔子产生联系?让我们深入探究它们的关联。

虽然《桃花源记》中出现了“后遂无问津者”,但“问津”一词最初源于《论语》。其后用法更像是对《论语》基础上的沿用变革。那么,《论语》中是如何记载的呢?

《论语·微子》篇记载:“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此处的“问津”意为询问渡口在何处,与“无人问津”的初始释义完全一致,只是后者加上了否定前缀。由此可见,将“问津”一语的出处归于《论语》也并无不妥。只不过《论语》中的用法与《桃花源记》中的用法稍有差异,后者更接近“无人问津”的整体含义。大多数人认为《桃花源记》是更为贴切的出处。两种说法各有道理,此处不再赘述。

孔子周游列国,致力于传道授业,影响了无数人。在途中,他也遇到了不同的境遇。一日,孔子等人途经一地,恰遇耕作的隐士长沮、桀溺。孔子便让弟子子路上前打听渡口所在,即“问津”。长沮问子路,跟在后面的持缰之人是谁。子路答,是孔子。长沮道:“他既知晓渡口,又何须询问于我?”

子路转而询问身旁的桀溺,桀溺却未问身后之人,只问子路身份。子路如实作答。桀溺又问:“你是孔子的学生吗?”子路答是。桀溺道:“当今世道纷乱,如今还有人能扭转乾坤不成?你追随孔子这样避世之人有何用处?为何不追随我们这些隐居避世之人?”长沮、桀溺对孔子的作为心生不满,甚至存有嘲讽之意。长沮认为,孔子之流既想要改变世界,又为何要来询问道路?桀溺则全盘否认了孔子的做法,主张徒劳无功,不如归隐自得为上。

时人难解,孔子却坚持自己的理念,不屑与这些俗人争辩,不屑于和他们为伍

无人问津的意思

结语:

在日常生活中,无论是语言还是习俗,均蕴含着悠久的历史文化。作为中华儿女,我们不仅要了解其表象,更应深究其根源。如此这般,才能在面对外来文化冲击时,保持内心的坚定与从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