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族的风俗文化与传统,

2024-05-2401:50:30综合资讯0

蒙古族是一个拥有深厚历史和广泛地域分布的民族。尽管各个地区的风俗略有差异,但作为整体,蒙古族有着共同的基本文化特征,最突出的就是他们的热情好客。

探寻蒙古族的风俗习惯,让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了解:

礼仪习俗

蒙古族对来访者,无论相识与否,都以热情的问候“他赛音百努”(安好)迎客。主人双手在前胸交握,低头示意,请客人进入蒙古包。全家人团坐,亲切问候,就如同自家亲人。

待客时,在享用奶茶后,慷慨的主人会将香浓的黄油、柔滑的奶皮、醇厚的奶酒、酥脆的果子和炒米、奶茶、奶酪,以及别具草原风味的“手扒肉”统统端上,热情地招呼客人尽情享用。

若主人对客人礼遇有加,便会将装有奶茶或奶酒的壶,放置在哈达上敬上,甚至高歌一曲,以表欢迎和友善。客人畅饮,主人更是喜悦。

在隆重的宴会或祭祀活动中,蒙古族会举行羊席宴,称为“乌查”或“秀斯”。当客人告辞之时,往往全家出动相送,指引道路,并反复叮嘱“白乙日太!”(顺利相见),“阿木日、赛音、雅巴!”(一路平安)。

献哈达

哈达一词源自藏语,在迎送、馈赠、祭祀、拜年或喜庆时使用,以表达尊敬和祝福。这种习俗由来已久,据《马可·波罗游记》记载,蒙古族“节日时互相赠送金银玉石等物,并以白绸相缠”。

递鼻

递鼻是蒙古族古老的习俗,在蒙古包中作客,好客的主人通常会拿出一个精巧的鼻烟壶,敬给客人取用。递鼻也有讲究:同辈间用右手递壶互换,或双手稍举鞠躬互递,取少许鼻烟抹在鼻孔上,闻嗅后互换。

长辈和晚辈递鼻时,晚辈微微欠身,用右手递壶,长辈双手接过,各取鼻烟后互换。

蒙古族还有一些特别的习俗需要遵守,如:到牧民间作客,应轻骑慢行,免惊扰牲畜;进入蒙古包前,须将马鞭和马棒放在门外;作客时,主人奉上奶茶,应欠身双手接取;蒙古包西北角为供佛处,睡觉时脚不能冲向该方向;避免用烟袋或手指指人头;不得用脚踩踢锅灶,不可在火上烤脚。

岁时习俗

蒙古族最重要的节日是过年,通常从腊月十五开始准备。腊月二十三为小年,全家人或亲友欢聚一堂,送火神。

腊月三十至正月初五,是过年的欢乐时光。除夕夜幕降临,家族成员齐聚在家中长者处,举行团圆宴会,通宵守岁。宴会上备有三锅菜肴:奶茶锅、羊背锅和肉汤饭食锅,并演唱至少三首庆祝歌曲。

初一,开始拜年,首先祭天。家庭中留少数老年人或妇女,其余人身着盛装,携带奶茶和奶食品,上山祭祀供奉在雪堆成的敖包上,叩头祈求风调雨顺,人畜平安。

祭祀结束后,进行家庭拜年。晚辈向长辈问安叩拜,长辈则赐予祝福、哈达或金钱。家庭拜年结束后,人们首先前往家中长者处拜年,献上颂词和歌曲,歌手可获得哈达和奶食品作为赏赐。

<img image_type="1" img_height="368" img_width="550" mime_type="image/jpeg" src="https://p3-sign.toutiaoimg.com/pgc-image/153605 蒙古族服饰

靴子:
蒙古靴分为马靴和蒙古靴两种,马靴又分为棉靴和单马靴。均采用牛皮制作,通常为黑色,个别也有紫色。马靴挺拔俊秀,年轻人偏爱穿着。蒙古靴(香牛皮靴)通常具有尖翘向上的靴稍,靴帮饰有压花纹或图案,内里或衬皮或衬毡,靴身宽大,可套棉袜或毡袜。

袍子:
蒙古族的男女老少皆喜爱穿长袍,袍子宽大,袖长过手。下端左右一般不分岔,领子较高,纽扣位于右侧。袍子的领口、袖口、边沿常缀有美观的边饰,袍子的颜色因地、因人、因季而异。

腰带:
蒙古袍子必备的配饰品,材质有布料和绸缎,长度可达五米,颜色与袍子相协调。

首饰:
日常生活中,牧区妇女一般不佩戴帽子,而是用红、绿等颜色的长绸子包头。男子夏季多戴鸭舌帽,冬季多戴羊皮或狐皮帽,样式为尖顶大耳或草原式斗笠帽。蒙古族妇女在逢年过节或喜庆宴会等场合佩戴首饰装饰头部。首饰种类丰富,材料因贫富而异,较讲究的通常采用玛瑙、珍珠、宝石、金银等制成。


蒙古族饮食
蒙古族的饮食主要分为三个类别:肉食、奶食和粮食。一日三餐中,有两顿为稀释食物,一顿为干食。早晨和中午通常饮用奶茶泡炒米、奶食、手扒肉,晚上则是氽羊肉下面条或吃包子。
肉食:
牛肉和羊肉是蒙古族最常见的也是最喜爱的食物。尤以羊肉的“手扒肉”为甚,羊肉的烹饪方式多样。常见的且享有盛誉的“手扒肉”、“全羊”,也称为“羊背子”。
饮料:
主要有三种:
奶茶:又称蒙古茶,是蒙古民族最喜爱的饮料,一日三餐必饮;
酸奶:包括发酵后的马奶“其格”和发酵后的牛、羊奶“塔日嘎”,具有解热止渴、营养丰富的功效;
奶酒:又称蒙古酒,将发酵的奶放入锅中慢火熬煮、蒸馏后酿成的透明醇香饮料。
奶食:
蒙古语称为“查干伊德”,意为纯洁吉祥。奶食品主要有六种:白油、黄油、奶皮子、奶豆腐、奶酪、奶果子。
其格:
其格,又称酸马奶(通称马奶酒),是蒙古民族人民在各种聚会、盛宴中的珍贵饮料。那达慕大会上,总有饮用其格之习俗,以庆祝畜牧生产的丰收和吉祥如意。据《马可·波罗游记》记载,忽必烈在皇宴会上曾将其格、驼奶等饮料盛在金碗中款待客人。
蒙古酒:
蒙古酒是蒙古族人的主要饮料之一,从牛奶中提炼而成,故称“牛奶酒”。蒙古酒醇厚绵香,无色透明,少饮可延年益寿、活血补气,男女老幼皆可饮用。蒙古族人制作“牛奶酒”的历史悠久,据史书载,蒙古勃儿只斤铁木真1206年建国时每逢吉庆之日狂饮此酒,增添喜日气氛。1271年忽必烈定国号为元,蒙古酒尤为盛产。时过700多年,生产蒙古酒的原始工艺至今仍未改变。

蒙古族居住
蒙古包:
蒙古包是一种天幕式的住所,呈圆形尖顶,通常用一层或两层羊毛毡覆盖。蒙古包是满族对蒙古族牧民住房的称呼,“包”满语意为“家”“屋”。古时称作“穹庐”“毡包”。
蒙古包分为两种。一种为牧区夏季使用的移转式蒙古包,一种为冬营地使用的半固定式蒙古包。蒙古语称移转包为“乌尔郭格尔”。
蒙古包在大雪中阻力小,不积雪,下雨时包顶不存水。包的门方长而小且连地面,寒气不易侵入。包的百叶哈纳是用数根相等的细木棍和牛皮绳连接而成,用时拉开便成圆形的蒙古包墙,搬迁时折叠成块,可用来作为勒勒车的车板。包的顶端有一个天窗,供通烟、通气和采光。

蒙古族生产风俗
马:
马是牧民不可或缺的交通工具,放牧、探亲访友、出外办事都需要乘马。马的体质健壮结实,且极耐粗放饲养,以忍苦耐劳著称。日行距离可达一百至一百五十公里。草原牧民无论男女老幼都能骑马。
勒勒车:
也称“大样车”,这种车的轮子较高,直径最长的可达一米四、五。轴轮多是用桦、榆、硬杂木制作而成,车辕较长,除车身外一般相当于车身的一半长度。勒勒车可以拉水、搬运蒙古包、运燃料、用于婚丧嫁娶,适用于草原、沙漠等地域。
库房车:
车体上放置一个长方形木制柜子,柜子有盖有门,柜外用铁皮包封或围生牛皮,可防风、防水、防潮。柜内可储藏粮食、肉食等生活用品。
拉水车:
车上固定一个大木桶或铁制桶,用来拉取饮用水,平时蓄水用。
骆驼:
是沙漠地区的主要交通工具,特别是在冬季,牧民放牧prefer骑骆驼,骑乘较暖,忍苦耐劳,几天不喂草、不饮水也能忍耐,冬季行路、搬运主要依靠骆驼。在沙漠中,常常可见成群结队的骆驼,在广袤的沙地上鱼贯而行,因此骆驼被人称为“沙漠之舟”。
</

喜结连理

蒙古族在婚礼前夕,新郎将身着华服,肩披彩带,头戴红纓圆帽,脚蹬高筒皮靴,腰挎弓箭。伴郎与宾客齐聚一堂,身着盛装,共乘骏马,载着彩车与丰厚礼品,浩浩荡荡前往迎娶新娘。

婚队抵达女家后,绕蒙古包一周示尊,敬献吉祥的“碰门羊”。新郎与伴郎随后下马,手持哈达和美酒,向新娘父母及亲属敬酒拜礼。礼成入席,设筵款待。夜间,羊五叉宴席摆开,并举行古朴的求婚问礼仪式。

翌日清晨,新娘在叔父或姑夫的护送下登上彩车。新郎骑马环绕彩车三圈,尔后,新郎与新娘的送亲队伍一同踏上归程,寓意着两族亲缘的缔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