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山位于哪个城市,

2024-05-2402:25:01综合资讯0

香山是北京人最熟悉的京城景观之一,它地处西山东坡的中心,也是西山山梁东端的枢纽。山峦起伏,涧壑交错,泉水清澈甘甜。香山因其自然景观和佛教渊源而得名。

清朝时期,香山成为了重要的皇家园林,康熙帝修建了香山行宫,而乾隆帝更热衷于香山的景致。他不但留下众多诗篇,还扩建了香山行宫,并将其命名为“静宜园”。静宜园体现了乾隆时期皇家园林艺术的杰作,也是乾隆帝修身养性、治国理政的体现。

“香山”之名的由来

奇石花香 佛缘悠长

香山自古以来就是礼佛圣地,唐朝就有壮美的寺庙建筑,《宛署杂记》记载了“妙高堂”,《香山永安寺记》则记载:“永安寺创自李唐,沿于辽金”。香山名称的由来有多种说法。《香山永安寺记》中载:“以山有大石如香炉,故名,盖胜境也。”《宛署杂记》中曰:“在香山,一曰香山寺,以山有巨石如香鼎,上干云霄,重岗叠翠,来朝皇阙。中有古场曰香山,上有二大石,状如香炉、蛤蟆,有泉水自山腹溪谷,一号小清凉。”这两块独特的巨石位于现在的双清别墅上端,好像两只蛤蟆坐南向东北引首翘望。《宛署杂记》中有一首元代诗人萨都剌的诗文,将这两块巨石称为“”,原诗赞曰:“山腹双双翠出尖,游人原不厌观瞻。露和石髓沾苔腻,雨带泉花溅齿甘。雾障轻笼遮隐隐,云襟半袒露纤纤。儿童月下欢相指,天姥开怀照玉奁。”

蟾蜍峰

另一种说法源于花香。明代文献《帝京景物略》中载:“山所名也,曰香炉石。或曰:香山,杏花香,香山也,香山士女,时节群游,而杏花香,十里一红白,游人鼻无他馥,经蕊飞白之旬。”关于香山名称起源于杏花的说法,香山脚下还有流传着一个有趣的传说:很久以前,香山附近住着一位石匠,家贫如洗,没有生计。一次上山打柴,路遇仙人,赠杏两枚,食用后将核种到山上,经过多年繁衍,杏树遍布山野,如云如雪,约有十万株之多,形成了一大奇观。当地人称此地为“杏花山”,又因香气飘荡四野,沁人心脾,久而久之,杏花山就被称为“香山”。

还有“香山”之名来自佛经的说法。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出生地迦毗罗卫国都城(又称“父城”)附近有山名“香山”,释迦牟尼在世时,其弟子入香山修行,后不断有佛教徒入山成道,故《华严经》将香山名列第二,成为仅次于须弥山的佛教名山。随着佛教的传入,中国出现了多座以香山命名的山峰,而北京的香山便是其中之一。

康熙年间落成行宫 乾隆帝兴建静宜园

巧于借用 巧用心机

清朝康熙中叶,朝廷启动了北京西北郊皇家园林的营造工程。康熙十六年(1677年),一座游赏、临幸、驻跸的行宫建成,并命名为“香山行宫”。行宫选址在香山永安村,此地背山面水,原有五色金莲池,范围包括后来乾隆帝的寝宫:虚朗斋、学古堂一带。建筑质朴,殿堂、房舍、楼阁、院落、亭台齐全。行宫正门朝东,两侧建有朝房,因其跨沟涧而建,故宫门檐额为康熙帝御题曰:“涧碧溪清”。

香山名胜古迹众多,康熙帝多次游幸香山,留下了“涧碧溪清、绿筠深处、璎珞岩、香山寺、洪光寺、光明三昧、来青轩、普照乾坤”等御题题额以及御制《洪光寺盘道》《来青轩临眺》《驻跸碧云寺》《碧云寺临泉望月》等诗作。《来青轩临眺二首》其一诗云:“摇拂烟云动翠旗,登临翰墨每相随。山河景象无穷意,俯瞰人情因物知。”

康熙行宫图

乾隆帝在其御制《静宜园记》中写道:“昔我皇祖於西山名胜古刹,无不旷览。游观兴至,则吟赏托怀。草木为之含辉,岩谷因而增色。恐仆役待从之臣或有所劳也,率建行宫数宇於佛殿侧。无丹雘之饰,质明而往,信宿而归,牧圉不烦。如岫云、皇姑、香山者皆是。而惟香山去圆明园十余里而近。”这表明了康熙帝建造香山行宫的目的。

乾隆八年(1743年)初夏,33岁的乾隆帝第一次来到香山,就被这座拱卫帝都的山林美景所吸引,写下了六题十二首赞美香山美景的诗篇。其中御制《寄题香山禅房》诗曰:“从来不识香山面,一见还如遇故人。总是依空成幻翳,亦知耽静即根尘。”《初游香山》诗曰:“西山卫帝都,胜迹由来久。兰若何纷多,永安(香山寺名)斯为首。我来揽景概,正值新晴后……为境清且幽,远睇见窣堵,近却蔽林籔。”

乾隆返回宫中后,同年就下令,增加了圆明园八旗护军营在乾隆驻跸香山时的警戒和清肃等职责。乾隆九年(1744年)又降旨成立香山工程处,并设置员外郎一名负责园务,开始筹备建园工作。乾隆帝从静明园、西花园两处的副总领中各选一名,“在香山行宫行走”。乾隆十年(1745年)七月,工程正式启动,香山的皇家园林开始大规模修建。乾隆十一年(17致虚静,体仁智
探寻山水的静谧与激越,感悟圣君的智慧与仁慈。乾隆御制《静宜园记》云:“动静有养,体智仁也。”天地相生,山之仁、水之德,为君子修身的准则。庄子言:“水之性,不杂则清,莫动则平。郁闭而不流,亦不能清。天德之象也。”《淮南子·说山》亦喻水为:“水定则清平,动则失平。故唯不动,则所以无不动也。”水的静定,蕴含着无穷的奥义。
游名胜,澄心灵
《静宜园记》载:“游观兴至,则吟赏托怀。草木为之含辉,岩谷因而增色……盖山水之乐不能忘於怀”,表露了乾隆皇帝对自然山水的向往,以及在静宜园览胜游玩,与天地交融,净化心智的追求。
勤治国,兴农耕
《静宜园记》言:“殿曰勤政,朝夕是临,与群臣咨政要而筹民瘼,如圆明园也。山居望远村平畴,耕者,耘者,饁者,种者,敛者,历历在目。”乾隆皇帝在静宜园与圆明园一般,设立勤政殿,与群臣商议国事、纾解民困,勤政不辍,农桑不忘。
促国防,安邦国
“游园不废政务”,为康熙、乾隆皇帝游苑巡幸的重要原则。乾隆一生82次驻跸香山静宜园,从驻跸实录及御制诗文中,可见他驻园时兼理朝政、检阅军旅、治国安邦的宏伟志向。

静宜园全貌图

致远斋:静思致远
致远斋是静宜园二十八景之首“勤政殿”的一部分,其名源自诸葛亮《诫子书》:“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乾隆取此名,旨在告诫后人:德行君子,当以宁静反思修养品德,以节俭朴素养成廉洁之风,淡泊名利方能坚定志向,静心安神方可实现远大抱负。
阅武备,强国防
乾隆驻跸香山,检阅犒赏健锐营将士也是其重要目的之一。健锐营驻扎于香山脚下,以满族子弟为主,是一支特种性质的禁卫军。乾隆十四年,为平定金川之乱,在鲍家寺设立健锐营。《大清会典》载:“朕思我满洲兵向用云梯攻城,因命八旗于前锋护军内,选择年壮人才勇健者千人,特命大臣监视操演。”经过训练的健锐营将士精勇善战,在征战金川中立下赫赫战功。
乾隆十五年,乾隆御制《赐健锐云梯营军士食即席得句》诗序中提到:“朕于实胜寺旁造室庐以居云梯军士,命之曰健锐云梯营,室成居定。兹临香山之便,因赐以食。”乾隆三十二年,《阅武》诗则记述了健锐营将士在平定回部时的英勇表现,以表彰其攻坚克难之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