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

2024-05-2402:50:26综合资讯0

在2018年过去的那一年里,中国到处可见马伯庸的名字。

马伯庸是何许人也?

他是窦文涛口中那个脑洞大开的奇才;他是大IP的代表;他是高晓松微博中仅关注的3位好友之一……

即便你在书店故意避开这个名字,你也一定会在电视和微博等其他地方听到有关他的消息。

他既踏实又善于幽默,认真却又朴实。当马伯庸展现出他的世俗、接地气和亲切时,你根本无法拒绝。

他时而像是文科男生喜欢呆在图书馆阅读,又像是办公室里喜欢贫嘴的同事,又像是那个总被儿子欺负的邻居。

但当走出屏幕和书本,马伯庸就像他笔下的每一个小人物一样,充满生机、有趣而又贴近生活。

用马伯庸自己的话来说,人的气质就像古董的包浆,那层光泽虽难以言喻,但一眼就能感受到。

爱默生说,每一个艺术家最初都是业余爱好者。

对马伯庸也不例外。

2015年,一位普通的施耐德公司职员,马力,放下了一张门卡。

这表示他不再需要担心老板突然的视察而偷偷写稿,终于可以“公开”承认自己是马伯庸这个笔名了。

而在10年前,由于一次网盘bug,马伯庸试着在后面继续写了几个字,没想到进展顺利。

从那时起,他的写作生涯就从网盘的损坏开始了。

在接下来的十几年中,马伯庸读过的每一本书都为他未来的道路铺下了基石。

从模仿田中芳树、村上春树开始,一篇篇模仿作品开始在网上出现。

马伯庸承认,他并不算是写作,而是在玩耍。

网友的支持让马伯庸更加兴奋,于是他开始写得更多,带着思考的文章,比如《她死在QQ上》,开始走红。

在这个阶段,马伯庸一边吸收着网友的反馈,一边努力阅读,学习借鉴,继续创作。

与其他人喜欢烛照万里、展现宏大叙事的规律不同,马伯庸不喜欢描写帝王将相这样的重要人物。

他觉得那样的视角太高,缺乏人情味。

从小的视角出发已经成为了马伯庸的习惯。

当别人逛故宫时,他们可能喜欢看亭台楼阁和精美建筑,而马伯庸却看着台阶、柱子、铆钉,以及正在修地板的工人。

在马伯庸的书中,几乎看不到皇帝或妃子,而是市井小人物。

在他看来,时代的支撑并非来自大人物,而是来自一个个小人物的生活点滴、喜怒哀乐,流露出的真实情感

马伯庸的趣味不仅限于小说中。

他的生活軼事随便搬上微博,也能成為讀者的樂趣來源。

2014 年,馬伯庸與友人閒聊時,提到萬曆年間徽州的一樁民間稅案動亂,其過程跌宕起伏。

馬伯庸迫不及待查閱大量學術論文,將這樁絲絹案整理轉述,於是有了《學霸必須死——徽州絲絹案始末》一文。

羅振宇見後,讚賞其奇文,斥資 10 萬購得。

馬伯庸卻心存愧疚,他認為這 10 萬元應該歸屬於四篇論文的作者。

當他輾轉反側終於聯繫到一位教授時,想要匯款給他,卻被人誤以為是騙子,大罵:「騙子,滾!」

如今談起此事,馬伯庸的微笑中仍流露著「知識無價」的小小得意。

生活中,《三國》、《明史》等歷史知識,早已以幽默搞笑的方式融入他的日常。

妻子生下兒子馬小煩,吃了不少苦,三國狂熱愛好者馬伯庸心中想道:為你這孺子,幾損我一員大將。

心疼妻子的體貼,首次以三國的篇幅躍然紙上。

與每一個溺愛兒子的父親一樣,他也被兒子折磨,過去讀三國時,他氣憤袁紹因兒子生病而錯失統一大業的時機。

但當他自己的兒子咳嗽需要做霧化時,馬伯庸心想,太理解袁紹了,什麼建國大業,都不如兒子重要。

有一次,兒子馬小煩一腳將無線鍵盤踢落桌下。

馬伯庸把兒子叫來,指著一地碎鍵盤:這是你的奶粉、你的配方米粉、你的嬰兒車、你的汽車座椅、你的整個童年!

罵完兒子後,馬伯庸又慫了,在網上求助:馬小煩深感愧疚,一直哭到現在,怎麼辦?

除了孩子,美食也是馬伯庸的另一愛好。

深夜微博發布美食照片拉仇恨,自己還調侃道:日啖海鮮三百丼,不辭長做痛風人。

即使與好友外出享用農家菜,也要用「舌尖體」評論一番:

愣是把網友饞哭了。

為什麼這麼多人喜愛馬伯庸?

因為他趣味十足,用精彩的故事為枯燥乏味的歷史重新裝扮,而他的趣味並不局限於書本中。

與網友分享自己美劇般跌宕的夢,聽到粉絲大罵自己寫的什麼東西,我自己查資料去!他卻竊笑著達到了目的。

他真實隨性,普通得像在 метро 裡通勤的上班族,接地氣得像你的鄰居,樸實得像你的大哥哥,偶爾中二得像一個再普通不過的老公。

他勤奮努力,深信天賦有限,努力補充,從一個上班時偷偷寫文的業餘愛好者,蛻變為讀者口中的「大神」級作家。

王小波說,這世間有趣的事不多,所以我們才要做有趣的事。

而馬伯庸,總能想辦法向我們展示出這個世界的美好與趣味。

就像他在《古董局中局》中寫道:人活在世上,總得堅持點特別蠢、但你自己認為對的事。

有人說,有趣的人,每天都在撩撥這個世界。感謝「小人物」馬伯庸,讓我們終於能發現這世上那些歡樂和美好。

作者:二禾,有書原創作者。有書,讓閱讀不再孤單,2000 萬閱讀愛好者都在關注的公眾號,關注公眾號:有書。本文原創首發於有書,轉載請聯繫有書君微信號:youshu925。

点击打开链接,查看更多有趣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