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映和上映有什么区别,

2024-05-2402:59:58综合资讯0

作者 / 坦克

大规模点映、超前点映、全国路演、20城超前看片会、全国首映、内部神秘观影……

身在北京的情报君,每周都能看到不少即将公映的电影以诸如此类的方式提前放映。

众所周知,一部电影正式全面开启秘钥,在全国各大院线公开放映,被称为公映。公映日/首日,也就是一部电影正式上映的日子。

由于中国内地复杂的放映制度,在一部较大体量的商业电影正式公映之前,往往会通过多种不同的方式和小部分观众提前见面。

但是对于普通观众来说,这些名词并没有太多的区分度。甚至有很多业内人都没有搞清楚这些概念,导致发通稿、发大字报海报时也犯了错误,从而引发争议。

那么,何为试映,何为看片,他们又和点映与首映有什么关系呢?这可能是90%的从业者都没搞清楚的问题,情报君将在本文中为你一一解答。

试映——保密性极强,草民的殊荣

如果你是一位知名的电影大V或者KOL,可能会在一部电影上映前的5-20天内,被片方受邀,通过看片、首映的方式观看一部电影。但是相比试映而言,这种“提前程度”弱爆了。

试映的主要受众,并不是知名电影博主或者业内从业人员,而是货真价实的普通观众。试映公司会从大量的普通观众中科学抽样,这些普通观众,可能既有月观影量4次以上的资深影迷,也可能有你隔壁家半年只看一次电影的普通路人,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样本的准确性与普适性。

试映一般为分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时间节点一般是在电影上映前的3-6个月左右。一般是观看的特效、配音、配乐都未完成的粗剪版本,是由片方主办的内部放映。这种试映类似内测,通过映后对观众的问卷、问答模式,来对现有的影片进行修改,一般性的剧情问题可以通过剪辑或特效修改,如果影片具有较大的硬伤问题,甚至会有补拍的可能。

另外一种试映,是在电影上映前的20-40天左右,此时电影一般已经剪辑完毕,也通过了审查,拿到了公映许可证和发行通知,这种试映是为了收集观众反应和数据,供宣发方做参考。

在看一部电影的试映之前,你根本没办法知道这部电影叫什么。而观看完电影后,观众也已经签署了保密协议,不便对外透露所看电影的信息。试映在很多没有参加过试映的人心中存在感并不强。

目前在中国内地,猫眼、淘票票、凡影、伟德福斯、Filmath都在做影片的试映工作。事实上,近一年与内地观众见面的大部分大体量电影,都有做过大大小小的各种试映。未来,试映也有望成为每一部有票房预期电影的必需品。

<img image_type="5" img_height="100" img_width="640" mime_type="image/gif" src="https://p3-sign.toutiaoimg.com/pgc-image/3ed91799e812450f8d3efe5a2350c725~noop.image?_iz=58558&

影视公司进入映前宣传期时,会向媒体人士发出邀请,组织公司试映,尽管此时通常尚未取得发行许可证,但已基本定下影片最终剪辑版本,以便为后续媒体访谈和商务合作奠定基础。

另一种试映则是针对取得公映许可证的电影进行的。

取得公映许可证后,试映通常在影院中举行。对于进口片,会在上映前 2-3 天在全国 20 个城市举办业务试映会,参与人员主要包括各地影院经理、中影和华夏员工,以及部分媒体名额。一些作品的媒体名额通常会邀请普通观众参与,这也是为什么部分影响力相对较弱的影片试映会也能座无虚席的原因。

对于国产片而言,也有风格各异的试映,例如全国院线推介会的试映。影片进行全国路演期间也经常安排试映活动。

点映——口碑传播的有效途径

除了公映外,点映是大众最熟悉的放映方式了。但近年,点映一词逐渐被滥用。

与公映类似,点映需要影院提供临时密钥,不同于试映和普通试映,点映已进入电影的商业放映体系。通常情况下,普通观众可以通过购票观看新片。

对于口碑良好、体量较小的影片,点映一直是电影宣发中最有效的武器,运用得当,可以极大地推动口碑和排片。

同样,如果口碑不佳或较差,不顾影片缺陷盲目点映,只会适得其反,不仅过早向业界、观众和影院暴露弱点,还会加速影片的崩溃表现。部分影片的点映也需要发行方向影城和普通观众购买门票,否则可能会导致上座率偏低或难以与影院沟通开启预售的情况。

正因为如此,国产片在点映阶段常常变换策略:片方想点就点,想点几场就几场,想一个小时两个小时三个小时任意安排,甚至还有点映点到一半提前上映的情况。但留给影院的反应时间仅有一两天甚至半天。虽然对于片方而言,随时调整点映策略可以最大化影片的票房收益,但对于院线而言,过度频繁的随意调整点映政策,只会带来随时待命更改排片甚至取消已确定场次的情况,损害影院利益。

在点映政策方面,进口片和国产片仍存在差异对待。

国产片如果想进行点映,随时决定点映时间和场次,皆由影片片方自行决定。如《万万没想到》《西游记女儿国》《我不是药神》都进行了全国超大规模的点映,取得了点映突破亿元的成绩。

对于进口片,提前点映需要报批,只有通过报批才能进行小范围点映,通常不得超过 200 场。2017 年初《爱乐之城》在元宵节全国 1 万场次的点映,仍然是目前为止唯一一部点映场次超过千场的进口片。

由于进口片点映场次受限,目前不少进口片,尤其是好莱坞分账大片,提前点映已变成 90% 以上的包场试映会。真正想提前观影的爱好者无法获得机会,而对影片可能不感兴趣的业内人士却收到邀请,甚至出现点映场次真实上座率低等一系列问题。

<img image_type="5" img_height="100" img_width="640" mime_type="image/gif" src="https://p3-sign.toutiaoimg.com/pgc-image/3ed91799e812450f8d3efe5a2350c725~noop.image?_iz=58558&from=article.pc_detail&lk3s=953192f4&x-expires=1715158269&x-signature=xlmgKdIrfi%2Bti7%2FTrPLSlXALH

一般而言,普通观众无法参加首映,因为首映通常邀请的是业内人士以及影片主创的朋友。近年来,首映观众的构成发生了变化。不少片方会通过新浪、搜狐、优酷、凤凰等平台或新媒体观影团招募观众。虽然业内人士对中等及以下口碑的影片已不再热衷社交宣传,但普通影迷仍对这类活动充满兴趣,能为影片带来良好的口碑和热度。

作为华语电影的中心,北京几乎承办了 99% 的国产电影首映礼。首映地点大多集中于朝阳区的 CBD 万达影城、蓝色港湾珠影耳东影城、金泉港影城等高端影院,也有部分电影在五棵松耀莱影城、清华北大举办。

受特殊国情的限制,中国特色的“首映”已失去“首”的含义,甚至连“映”的含义也逐渐模糊。

一些春节档影片和严防口碑泄露的影片的首映甚至不放映正片。电影首映礼已演变成发布会 + 红毯活动,对影片本身的信息却极力隐瞒。这完全浪费了“首映”一词的意义。

各种规则不断建立,又被打破。未来,将观影称为点映,但点映却无法购买门票的情况将愈发普遍。这种情形是否对中国电影有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