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道残阳铺水中的下一句是什么,

2024-05-2403:15:18综合资讯0

中国古代诗词以其精辟凝练、意蕴深远、韵律优美而广受国人喜爱。这些诗词皆用文言文谱写,往往一字一词,言有尽而意无穷,内涵丰富。

如今国人自五四运动后已抛弃文言文,改用白话文书写。网上有许多年轻人连《水浒传》和《西游记》中的“古白话”亦难以读懂,遑论未设白话译文的古诗文。

年轻人读不懂古诗文并不丢人,毕竟许多专攻诗词研究的专家,亦未必尽解所有古诗文。

这些专家时常针对诗中特定字词的释义产生争论,有如白居易千古名篇《暮江吟》。

《暮江吟》——唐·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

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

露似真珠月似弓。

此诗乃小学语文课本必背篇目,虽表面看来是一首普通的景物诗,但在专家眼中却有两大争议之处。

该诗首句浅显易懂,作者借此交代了事件发生的时间,即黄昏夕阳西下之际。日落西山,阳光斜照江面,仿佛铺洒其上。

诗第二句,主流教科书多解释为对江水的“色彩描写”。在语文教材中,“瑟瑟”被释为“碧绿色”。

“半江瑟瑟半江红”即指未被阳光照射的江面碧绿,而被照射的部分则为红色。

然而《现代汉语词典》载,“瑟”字与“瑟瑟”一词均与颜色无关。《王力古汉语词典》中将“瑟”解作“碧绿色”者仅有一例,恰恰正是《暮江吟》。

2010年8月出版的《辞海第6版》引《新唐书·于阗国传》之语“德宗即位,遣内给事朱如玉之安西。求玉于于阗,得……瑟瑟百斤,并它宝等”,以证“瑟瑟”指“碧色珠宝”。

此解亦颇为牵强,因单字“瑟”在《诗经》等文献中确曾用以形容玉石的光泽,然玉并非仅有碧色一种。

古今学者似为使“半江瑟瑟半江红”中的“瑟瑟”与“红”字对偶,强行将其释作“碧绿”。

从文学修饰的角度,此解似能增《暮江吟》对仗之美。然却偏离作者原意。

“瑟”是中国古代拨弦乐器,“瑟瑟”在古代多用于形容轻微抖动的声音,如风声。亦可引申为“寒意”,如“瑟索”,因寒冷会让人“瑟瑟发抖”。

“瑟瑟”可通“瑟索”,故林庚、冯沅君所编《中国历代诗歌选》释“瑟瑟”为“寒意”,释“红”为“暖意”。

如此,“半江瑟瑟半江红”即意为:江面一半寒冷,另一半温暖。此解似更切合作者本意。

林庚、冯沅君二人的推测,可从诗第三句“可怜九月初三夜”得到佐证。农历九月初三,正是二十四节气中的“寒露”。

北方冷空气大批南下。长江中下游部分地区,野外的露水因冷空气的作用凝结为“冰珠”。

白居易傍晚登船,所见江水本是寒冷的,但阳光照射之处却是温暖的。这样的理解亦符合我们的生活常识。

前文已提及“冰珠”,这里再谈第二个争议点,“真珠”是否即“珍珠”。许多书中,皆将诗末“露似真珠月似弓”的“真珠”直接解释为“珍珠”。

然作者为何在此用“真”字,似乎未予考量。作为现实主义诗人,尽管白居易的作品中亦有比喻、想象等艺术手法

这首诗作于公元822年,七年之前,白居易深得皇帝信任。但因武元衡事件,白居易遭到政敌弹劾,被贬江州任司马。

在这七年间,白居易满怀忧愤与悔恨,时刻提醒自己不会再度得到皇帝的重用。但公元820年冬季,事情突然有了转机。

白居易被调回京城,担任朝散大夫,可穿五品以上绯袍。于是,白居易就像从前一样,兴高采烈地参与朝政,向皇帝进言献策。

后因皇帝未采纳河北军务之议,白居易感到受冷落。

与此朝堂党争加剧,白居易厌倦党争,上书请求调任杭州刺史,期望在地方施政造福百姓。

后世众所周知,白居易到杭州后,疏浚西湖,修筑白堤。并留下《钱塘湖春行》一诗: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暮江吟》作于此期间,白居易已不再执着于仕途建功立业,而寻觅人生新方向。他的心情轻松、愉悦,沿途风景也随之美妙动人。

“半江瑟瑟半江红”,正是白居易当时心态的写照。仲秋时节,江水虽寒,但思想却豁然开朗,如同阳光照亮半江水。

此后,白居易的心境发生转变,得以从露珠与明月等寻常事物中发现美并加以赞美。

《暮江吟》的争议主要集中在“瑟瑟”的解读上。

如若如主流观点将“瑟瑟”解为碧绿玉石,会更美观,也与末句的“真珠”呼应。

不去深入理解原作,将此诗视为梦幻之景,确实有助小学生理解。但这种解读却偏离了作者的本意。

有人曾说,今人读古文如同阅读外文。今看来,今人读古诗也如读外文诗。即使研究古诗的专家也无法完全确定诗中每个字、词的含义,更别说常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