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人为善的意思,

2024-05-2403:27:28综合资讯0

中国汉字的成语和词藻往往蕴藏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经历过长期的演变与转化。有些词语的含义即使发生一些变异,也并无大碍,比如“魔高一尺,道高一丈”与“道高一尺,魔高一丈”表达的都是相同的根本思想。有一些词汇的改变却不可掉以轻心,因为它们本身承载着思想和文化意义。对这类词汇,滥用或庸俗化,既是是对中华文化的亵渎,也是对当代文化塑造的懈怠。

近日,看到这样一句话:“人生一世,要与人为善。首先要善待他人,这是为人处世的最高原则。”“与人为善”,即善待他人,如今这一理解已广为流传,并被普遍接受和践行。

人与人交往,保有善意自然是好的。如此解读“与人为善”实属有误,至少不是其本义。“与人为善”出自《孟子》,其中《公孙丑上》中有这样一段记载:“取諸人以為善,是與人为善者也。故君子莫大乎與人为善。”语言学家杨伯峻认为,“与人为善”意为“与别人一同行善”,“与”即带领、偕同,“为”即行动,“善”即善行、善事。这句话意为“带领他人一同行善,是君子最崇高的德行”。

再来看当代常见的解释。我们误将“与”解释为连词“和”,将“为”视作“交往”,将“善”意会为副词“友好地”,因此解读为“与他人友好相处”。这种理解多少有些自我处世哲学的影子,本质上与“你对我好,我便对你好”的人生哲学相通。这或许是人生经验的总结,有一定道理,甚至在现实中可行。如果这种友善是为了个人利益,友善相处演变为虚与委蛇的相处,这又该作何解释呢?

再来看孟子。与他人一同行善,带领他人共同为善,这是一种何等高尚的境界!它已超越个人的小算盘,超越人际关系的处理,超越处世的技巧,是一种真正的利他,是济世情怀,是天下为重,是摒弃虚伪的真善。在这个意义上,后人将孔子与孟子并称为“亚圣”,并非没有道理。

“与人一同行善”是否一定是孟子的本义呢?这也可以进一步探讨。再来看看《孟子》中的原文:“禹聞善言則拜。大舜有大焉,善與人同,舍己從人,樂取於人以為善。自耕稼、陶、漁以至於爲帝,無非取於人者。取諸人以為善,是與爲善者也。故君子莫大乎與人爲善。”

这段话的大致意思是:禹这个人,只要听到善言就会下拜。大舜更加了不起,他将自己的善行与他人分享,扬弃自己的缺点,学习他人的优点,汲取他人的长处来完善自己的品德。他不仅从他人处吸收美德,还努力带领众人共同行善,培养他人的优秀品质,这才是君子最崇高的德行。

孟子认为,圣人也是人,也会有缺点,甚至可能存在道德上的瑕疵。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就在于他能够先改正自己的缺点,再进行德行修养。他通过吸收他人的优点来提高自身修养,并以自身的德行感化他人,使他人也修德行善,进而带领大家一同行善、举善为,最终达到有效治理天下的善治。从这个角度来看,孟子的性善论思想十分深刻。道德修养首先是一个过程,然后是学习与修炼,接着是分享与感化,最终是齐治天下。显然,孟子既不是一个高谈阔论者,也不是“不着边际”的理想主义者;他是一位圣人,也是生活中的凡人。通过这样理解孟子及其“与人为善”的思想,人们可以更深刻地体会和领悟他的伟大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