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蛙为什么要冬眠

2024-05-2403:37:44综合资讯3

围绕冬季养蛙的问题,初学者可能认为不应该打破其生理规律,让青蛙正常冬眠才是不二之选。他们觉得不让青蛙冬眠是不可能的,因为这是生物本能,改变它等同于改变基因。

我们认为这种想法是错误的。在养殖过程中,我们不应该让青蛙冬眠过冬,而是要让它们在冬季也能维持正常生活,继续进食。

虽然这听起来可能有些难以理解,但简而言之,即使是在冬季,青蛙也需要继续进食。冬眠状态下的青蛙会停止进食,我们的养殖技术就是要让它们摆脱冬眠。这样,我们在冬季也能正常进食的青蛙,能在开春后快速生长并上市,而长期冬眠的青蛙则会因起步较晚而落后。

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可能无法全面阐述其原理,但我们会尽量用浅显易懂的方式来解释。在冬眠期仍能继续进食的青蛙,其成长周期可以缩短约一个月。如果青蛙进入冬眠,其成长周期将比阻止其冬眠的产品长一个月。

我们在前面提到的文章中强调,养殖幼苗应在10月上旬进行最后一次投放。如果我们让青蛙不进入冬眠,那么它们会在4到5个月后上市。也就是说,10月投放的青蛙可以在次年2月或3月左右上市。

如果青蛙进入冬眠,那么从冬眠苏醒后上市还需要更长的时间。一般来说,要到3月底或4月才能上市。

对于冬季养殖来说,养殖户不宜过度养殖,因为管理比较麻烦。我们通常在冬季养殖3到4个池塘。一般来说,养殖两个池塘就已经很不错了。因为冬季上市的价格比较稳定,所以两个池塘约2万斤的产量就足够了。按照往年冬后的价格,每斤可以卖到7到8元,刨去4.5元的成本,每斤至少还有2.5元的利润。冬季养殖成本较高,损耗和其他费用预计会上涨到5元,因此我们至少还能赚到2元。按2万斤计算,一个冬季的利润约为4万。由于冬天的天气非常不可测,所以我们不知道情况会差到什么程度,它可能会让我们全军覆没,也可能成功,所以我们建议谨慎行事。

我们在上篇文章中已经介绍了冬季养蛙的准备工作。本篇文章是对上一篇文章的补充。

保温需要集中火力。我们要在薄膜外围加上两米高的防寒垫。这并不会影响阳光照射薄膜,从而提升水温。因为我们的池塘宽度通常为8米,跨度为11米,去除4米后,顶部还剩下6米的空间,可以有效吸收阳光的热量。防寒垫不仅可以购买,我们还可以自己制作,用稻草编织成网格的样子覆盖在上面。

上一篇文章提到的通过加温机为池塘提供足够的热量,通常情况下可以维持青蛙的冬眠状态。如果我们不想让青蛙冬眠,那么每个池塘需要放置2到3个加温机。这样可以快速提高池塘温度,达到适合青蛙苏醒并解除冬眠机制的程度。这种方法的耗电量较大。

前一章节介绍了使用井水帮助蛙类安全过冬。而本章将探讨使用井水的方法,即连续抽取地下水。地下水的温度较高,通常比地表温度高出 5~10 度。将地下水抽入池塘,并结合使用机器增加空气温度,可以有效提升池塘水温,抵消外部环境低温的影响。

由于连续抽水容易耗尽井水,因此通常使用深水井。我们前两年打了一口深水井,花费约 2 万元,深度约 40~50 米。

充足的地下水供应保证了长时间的抽水。通常情况下,我们会选择在中午停止抽水,因为即使是冬季,中午的温度也会稍高,只需要启动加温机器即可。对于深水井抽水,一般一天会停止五六个小时。过长时间地抽水可能会导致地下水位枯竭,引发问题。

进入秋季前,也就是在蝌蚪养殖到一定重量时,应开始投放保健药物。投放多种保健药物,包括保肝药、促进肠胃健康药等,交替投放,以快速提升青蛙的机体功能。

需要注意的是,禁止使用激素类或抗生素类药物。抗生素虽然可以抵抗病害,但无法应对环境变化。在面对环境变化时,建议使用保健药物,而不是抗生素类药物。

前一章节介绍了青蛙安全过冬的方法,而本章阐述了不冬眠过冬的方法。不冬眠过冬已在前面章节解释清楚,不再赘述。不冬眠过冬的方法成本较高,不建议大规模尝试,仅可小范围应用。

毕竟初次掌握此技术时,难以完全掌握,需要在养殖过程中不断发现和细化管理。如要实现不冬眠过冬,建议在小批量试验成功后,在下一次过冬时再进行规模化生产。

我们在第一年过冬时,试验数量较少,采用不冬眠过冬的方式,养殖数量仅 2000 多斤。第二年使用不冬眠过冬的方式养殖数量增至 8000 斤。直至第三年才进行 2 万斤规模的不冬眠过冬养殖。今年的数量尚未确定,可能减少或增加。

采用此方法,我们发现主要问题在于成本过高。一般而言,如果难以承担高成本,不建议采用此方法。需要根据每个人的情况来判断,不能一概而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