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雎表达了何种情感,

2024-05-2403:47:42综合资讯0

《关雎》是一部短小的四言诗作,但在中国文学史上却具有极其特殊的意义。它是现存最古老的诗歌典籍《诗经》的第一篇,因此当我们翻阅中国诗歌史时,最先映入眼帘的便是这首《关雎》。

《诗经》按照风、雅、颂分类,编纂此书时对于各诗篇的顺序是否随意排列,如今我们已难知晓。然而后世广泛的观点认为:将《关雎》置于《诗经》之首并非偶然。

那么,《关雎》究竟蕴藏着何种深刻的內在意涵呢?历代以来,人们为何乐此不疲地解读它?这首《关雎》在如今是否仍具有现实意义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从《关雎》的主旨解读史上,去探索一个与众不同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吧!

我们来看一下原文,相信大家都很熟悉了: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从字面意思上讲,这首诗的內容很简单:主要描绘了一个男子对一位女子的追求过程,讲述了他在河边见到一位女子并爱上了她,在无法得到她时心中十分苦恼,辗转反侧,难以入眠。当最終追到這位女子后,他便奏起音樂,希望讓這位女子過上幸福的生活。

如此看來,這豈不就只是一首愛情詩嗎?《關雎》真的就僅僅如此嗎?殊不知,在這兩千多年的解读史上,这首詩歌的主旨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最开始的时候,並沒有將它當作情詩——這就得從孔子說起。

对于《诗经》的成书过程,现在普遍的认识是,在《诗经》編纂成冊之前,大部分是散落在民间的歌谣。經過“公卿列士献诗”、“孔子删诗”等各種途徑和變遷后,最终成为了周王朝贵族内流传的“官方內容”。

01.孔子对《关雎》的重视

孔子对于《诗经》的重視,可謂有目共睹。孔子曾多次論及《詩經》,比如曾經說道“《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而且還曾經對兒子孔鯉說過“不學《詩》,無以言”,這里當然不是說不學《詩經》就不會說話,而是說不學《詩經》,就無法融入到周朝的貴族圈中去,可見當時《詩經》是貴族圈中的東西。

孔子像

當然,孔子評價《詩經》大多是概括性的總評,除了《詩經》的第一篇《關雎》,孔子曾經專門評價說:“《關雎》樂而不淫,哀而不傷”,孔子對於《關雎》是比較另眼相看的。

但問題是,孔子僅僅評價了《關雎》帶給人的中和之美(這正與孔子重視道德和自我修養、自我克制的思想相一致),或者說帶給自己的閱讀體驗,卻並沒有將這首詩的主旨明確的說出來,这就给后世留下了一个问题,即对于《关雎》主旨的解读。

02.汉儒对《关雎》的解读

到了漢朝的穩定時期,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由於孔子對《詩經》的重視,所以使得漢儒多提到《詩經》,最終竟然發展為一部儒學經典。

漢代講授《詩經》的人數眾多,最為重要的有四家,即“齊、魯、韓、毛”:齊詩,是因齊國人轅固而得名;“魯詩”是因魯國人申培;“韓詩”為燕國人韓嬰;而“毛詩”則由其傳授者毛公而得享大名。本来,毛诗只是在民间流传,但是后来东汉时期,十分盛行,所以渐渐成为了主流。

但就本质而言,四家解读《诗经》,只是為了力圖宣揚儒家思想,所以對於《詩經》的解读,各家大同小異,他們都認為,《詩經》是一部褒貶政治、諷刺統治者的著作,其根本是在說教,所以在眾多的人研讀、傳播之後,《詩經》成為了儒家五經之一,完成了從詩歌集到經典集的變化。可以說,《詩經》是漢儒必讀的儒家經典之作。

<img image_type="1" img_height="674" img_width="1200" mime_type="image/jpg" src="https://p3-sign.toutiaoimg.com/dfic-imagehandler/4798b56c-95a5-4fc6-8f69-a5986a7c1a7f~noop.image?_iz01.《诗经》中的“情”
朱熹对《诗经》的解读与汉儒确有相通之处。其具有开创性的一点,是他对《诗经》中"情"的认识。他认为:"《诗》之所谓‘风’者,出于里巷歌谣之作,男女相与咏歌,各言其情"。
朱熹虽有此认识,但遵循"存天理,灭人欲"的观点,对《诗经》中许多篇目进行了颠覆性解读。

朱熹像

02.朱熹对《关雎》的解读
朱熹将涉及男女的许多篇诗歌都评价为"淫诗",如《将仲子》为"淫奔者之辞",《静女》为"淫奔期会之诗"。那么,对于《关雎》这样描写男女恋情的诗篇,朱熹的评价可想而知。
朱熹作为宋代儒学集大成者,被尊称为"朱子"。他的评价自然成为元明时期士人的依据。尤其是朱元璋登基后,将异端杂说付之一炬,又确立程朱理学为正统思想,并在科举考试中固定下来。自此之后至明朝末期,对《诗经》的解读愈发僵化。
03.《关雎》的演变
01.清代学者的解读
清代思想更为保守,对《诗经》和《关雎》的解读大同小异,略有发展而已。《关雎》更是被冠以"五伦始于夫妇"的教义,仍然将其视为教化之诗,将夫妇关系置于道德范畴。
02.《关雎》作为爱情诗
清末民国时期,受国际时局影响,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发生颠覆性变化。尤其是新文化运动后,各种思想思潮解放,对《诗经》的认识也发生巨大转变。
以胡适、闻一多为代表的学者摒弃两千年来的主流观点,认为《诗经》与政治教化、讽刺纳谏无关,而是一部古老的诗歌集。此时对《关雎》的解读,回归单纯的爱情诗。如闻一多说:"《关雎》本意为‘女子采荇于河滨,君子见而悦之’。"一位男子偶遇一位可爱的女子,十分爱慕,想追求她而已。

从西周至今,对《关雎》主旨的解读经历了上述重要时期。如今,《关雎》作为爱情诗的观点已深入人心,极少有人坚持《关雎》是夫妇人伦或讽刺谏喻。这是时代进步的结果。
《关雎》的现实意义并未丧失。除了美学价值外,它还可指导人们的"择偶"大事。
04.《关雎》的择偶启示
01.专一的爱情
《关雎》中的雎鸠象徵专一。古人认为雎鸠一生只有一个配偶,结合后共同觅食游玩,"相敬如宾"。这正是现代人提倡的爱情观:"一生一世一双人"。

02.内在美的重要性
《关雎》中的恋爱情人,即"君子"和"淑女",具有特定意义。古之君子,指的是贵族,而现代君子则泛指有责任感、是非辨别能力者。"窈窕淑女"并非现代意义上的身材苗条,而是形容文静端庄、勤劳聪慧等优良品质。《关雎》告诫我们,择偶应擦亮眼睛,重视内在美,寻找终生伴侣。
03.追求爱情的技巧
追求爱情的过程可能艰辛,但不要轻言放弃。应真诚表达心意,慎之又慎。如果是命中注定,可"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如果无缘无份,则不必强求,勉强无幸福。值得一提的是,《关雎》还提供了追求爱情的"技巧":"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先礼相待,成为朋友,深入了解后,再一步步接近,最终赢得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