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判断是被蜱虫咬了,

2024-05-3001:13:08综合资讯0

《职业性莱姆病的诊断》正式发布

2月27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职业卫生栏目公布了《职业性莱姆病的诊断》文件。根据文件显示,该诊断标准于1月30日由国家卫健委审定发布,将于7月1日正式施行。

这是我国首个关于职业性莱姆病的诊断标准。那么,什么是职业性莱姆病?易感人群有哪些?临床症状表现如何?诊断标准如何界定?

判断蜱虫叮咬

解读:宋莉主任医师阐述

记者采访了该标准的主要起草人、黑龙江省医学会职业健康分会副主任委员、黑龙江省第二医院职业中毒科及神经内科主任宋莉主任医师。宋主任结合读者关心的问题进行了深入解读。

林区、野外劳动者易发人群

"在林区、野外等环境中,职业人群常常面临蜱虫、蚊虫叮咬的风险,这些叮咬可能导致神经、皮肤、关节或心脏等组织器官病变,甚至危及生命。"

宋莉表示:"职业性莱姆病是指劳动者在林区、野外等作业中,被蜱虫叮咬后,感染伯氏疏螺旋体所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疾病。诊断需要结合以下条件:在蜱栖息地工作期间有蜱虫叮咬史;出现皮肤、神经、心脏及关节等多器官、多系统损害的临床表现;特异性实验室检查阳性;排除其他原因导致的类似疾病。"

判断蜱虫叮咬

蜱虫携带伯氏疏螺旋体

蜱虫是一种以吸血为生的小动物。莱姆病是通过蜱虫叮咬传播的螺旋体感染性疾病,分布广泛,世界五大洲均有发病报告。我国自1986年在黑龙江省发现首例莱姆病患者以来,已有30个省市自治区报道过莱姆病病例。全球每年新发病例数达数万例。

宋莉指出,基于疫区调研和回顾性研究,近20年来国内外莱姆病相关文献表明,在1874例莱姆病病例中,849例有明确叮咬史,占45.3%。其他病例均有疫区暴露史。

易感职业包括林区、野外作业者

"为明确在职业活动中感染了致病病原体,标准中强调职业暴露局限于'在蜱栖息地工作期间有蜱等吸血节肢动物叮咬史',易感职业主要是林区、野外作业者,如伐木工人、森警或护林员、动物养殖场职工、动植物考察人员、地质勘探人员等。"

诊断标准实践应用

传染病确诊需要同时满足以下条件:临床表现、病原学实验室检查阳性或异常。

宋莉指出,职业性莱姆病诊断同样需要:明确职业暴露史;具有以下临床表现:游走性红斑或叮咬部位红斑、丘疹、中心部位水疱或坏死;发热、头痛、咽痛、肌肉痛等类似感冒症状;中枢或周围神经系统损害;骨关节损害。

判断蜱虫叮咬

特异性病原学实验室检查

宋莉强调,特异性实验室检查主要包括:病原体检查和血清学检查。病原体检查通过组织学染色、病原分离技术等从感染组织中检测伯氏疏螺旋体;血清学检查通过间接免疫荧光和酶联免疫吸附法在患者标本中检测特异性抗体。

弥补《职业性莱姆病的诊断》空白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所莱姆病组近十年全国抽样调查显示,平均感染率为5.06%。2013年,职业性莱姆病被纳入我国职业性传染病目录,但相应诊断标准始终空白。"

判断蜱虫叮咬

宋莉表示,此次国家卫健委审定发布的《职业性莱姆病》卫生诊断标准,规范了职业暴露、职业性莱姆病诊断、特异性实验室检查、典型临床表现和分期等内容,为预防、诊断和降低职业人群发病率和致残率提供了指导,保障了劳动者的权益。

提高公众认知和预防意识

宋莉指出,由于莱姆病目前还不是法定传染病,公众对莱姆病的认知度较低。调查显示,基层医生对莱姆病缺乏认知,甚至不了解诊断、治疗、预防等方面的知识。

《职业性莱姆病的诊断》不仅适用于职业性莱姆病的诊断和处理,也适用于非职业因素导致的莱姆病的诊疗和鉴别诊断。该标准的发布和推广活动,将帮助基层医生掌握莱姆病的诊治和预防知识,更好地服务于广大群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