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词解释实事求是

2024-05-3001:13:58综合资讯0

近日,“中华思想文化术语传播工程”第二批术语对外发布,对反映中华传统文化特征与思维方式的核心术语,作出了简明的中文释义和英文翻译。今天,“微言教育”继续向大家展示这些词语,我们一起学习吧。

英译:Converging Minds, Symphony of Thoughts and Objects

释义:文艺创作中,创作者的思想与外界的自然风物融会贯通、自由驰骋的构思活动。在这一构思活动中,一方面,创作者的思想感情和想象投射到客观事物上,赋予客观事物以审美意味;原本虚无缥缈的情感和想象也借助客观事物得以表现。“心”与“物”的交织融合,突破了时空的限制,生成艺术形象,继而通过语言的表达,产生动人的文艺作品。这一术语源自《庄子》的“乘物以游心”,经刘勰《文心雕龙》的系统阐述,概论了“神思”这一概念,着重突出了艺术构思过程中心灵与物象交融、自由想象的特点,既阐明了艺术创作中的构思活动,也高度概括了文艺创作中的审美特质和艺术自由的特质。

英译:Elysian Essence

释义:文学艺术作品中高雅清淡的意境和韵味。最初是对人物风度神情的评价,魏晋时期的人们认为人格之美在于内在的风度气韵,有别于汉朝重视外表的做法。后来,这一概念进入书画理论,指作品内在的精神韵味。明代人将此理论引入诗歌理论,将神韵作为对诗歌风格的要求。清代王士祯发扬光大“神韵说”,编选《唐诗神韵集》,借由选编理想中的诗歌阐述自己的审美趣味,并在诗歌理论著作中大力倡导,构建起独具特色的诗歌艺术美学体系。自此,“神韵说”得以完善定型,最终成为清代诗学的一大流派。

英译:Justified Expedition

释义:兴兵开战须有正当的名义或理由。泛指做事有正当的理由。它包含两层意思:其一,“师直为壮”,即出兵的理由正当,则士气强盛,战斗力强劲,否则难以服众;其二,“无故不得兴兵”,防止因贪欲、愤怒而穷兵黩武。其核心在于强调战争的正义性。这是文明精神的体现。

英译:Historical Narratives in Verse

释义:指诗歌的内容能够真实反映一定历史时期广阔的社会现实,重大历史事件而具有“史书”的价值。《诗经》中一些诗篇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历史,孔子据此提出《诗经》“可以观”,即肯定了《诗经》以诗征史的作用,汉代学者非常重视诗歌承载历史的功能。后来的诗歌理论家大都强调优秀的诗歌须将审美与反映现实结合起来,从而展现诗歌审美、认识、教育功能的统一。唐代诗人杜甫的诗歌被称作“诗史”,就是因为他的诗能够反映“安史之乱”时期的真实社会状态,展现出他对国家和百姓深切的关怀之情。

英译:Poetic Paintings, Pictorial Poems

释义:诗中有画意,画中有诗情。指诗歌与绘画作品呈现的审美意境相互交融、美学效果相通。此语源自苏轼《书摩诘〈蓝关烟雨图〉》。绘画属于造型艺术,通过众多物象构成画面给人以审美感受;诗歌属于语言艺术,通过文字创造意境给人以审美感受。前者是“无声有形”的艺术,后者是“有声无形”的表达。这一概念的提出旨在倡导“诗歌”与“绘画”相互渗透与融合,从而创造出自然清新、具有“诗情画意”的审美境界。苏轼的这一思想对后世文学与绘画艺术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英译:Seeking Truth in Embodied Reality

释义:根据事物实际情况,正确地对待和处理问题。本指古代学者治学时重视事实,以求得出正确的见解或结论。后多指依据实际情况进行思考或表达,如实、正确地对待和处理问题。它既是关于思维或认识的方法论原则,也是一种基本的人生态度或操守。其基本理念是求真、务实或诚实。

英译:Cogitation

释义:心所具有的思索与辨别能力。儒家认为“思”是人性所独有的重要功能。心能“思”,故不会像眼、耳等官能受外物牵引或蒙蔽。人只有通过心之“思”,才能发现内在于心的道德品性的根基,并进而通达于“天道”,最终确立人之所以为人的本质。如果缺乏“思”的功夫,人将丧失其主体性与独立性。

英译:Gentlemanly Accomplishments

释义:即“文”或“人文”,包括礼乐教化、典章制度等,也就是诗书、礼乐、法度等精神文明的创造以及与之相关的既有等差又有调和的社会秩序。“斯”,此,这个。后“斯文”连用,也用于指读书人或文人;又衍生出文雅之意,形容一种教养或风度。

【释义】广阔辽远的世界或天地。古人认为地球周围环绕着浩瀚的海洋,分别以方位称其为“东海”“南海”“西海”和“北海”,合称为“四海”。它体现中国古代的地理概念:“九州”位于“天下”中心,“天下”由“九州”及其四周的“四海”组成,中国是“海内”,外国是“海外”。在古人的观念中,“四海”常代表整个天下,并不指代具体的某片海域,有时指大陆四周的海洋,有时指“四海”围绕的陆地。

【英译】Four Books

【释义】《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四部儒家经典的总称。《大学》《中庸》最初是《礼记》中的两篇,在唐朝之前并未引起重视。随着唐宋儒学的复兴,韩愈、李翱推崇《大学》《中庸》,程颐、朱熹等人大力阐发其思想,其地位逐渐提升,与《论语》《孟子》并列,合称“四书”。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奠定了“四书”的经典地位。“四书”成为宋明理学构建自身思想的重要素材,对后世儒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英译】Ti

【释义】“体”在文艺学、美学范畴主要有以下含义:一是文学艺术某种门类、流派、体式、作品区别于其他门类、流派、体式、作品的整体特征,包含文学艺术的体式、内容、语言、风格等要素。二是文学艺术作品的风格,不包括体式、形式等方面的内容。三是文学作品的基本样式,即文体或文学体制。历代文论家对文体的分类不尽相同,如南朝萧统《文选》将文体分为38种。中国古代文学的文体丰富多样,各有自己的基本样式和写作要求,而风格是作者艺术个性在作品中的体现,有时也能反映某个时代或流派的文学特征。这一术语常与人名、朝代名相结合,如骚体、陶体、建安体等,用来指称与作品风格相关的艺术特征,广泛应用于文艺批评和鉴赏中。

【英译】Heaven and Man Are United asOne.

【释义】一种世界观和思维方式,认为天地万物相互贯通。这种观点强调天地与人之间的整体性和内在联系,凸显天对人或人事的根本性意义,表现出人在与天的联系中寻求生命、秩序与价值基础的努力。历史上,“天人合一”思想表现形式不同,如认为天人同类、同气或同理。如孟子认为通过反省内心的“心”,可以获得智识和对天的认识,强调“心”“性”“天”的统一。宋儒则探讨天理、人性和人性之间的共性。老子主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由于对天和人的理解不同,“天人合一”也具有不同的含义。

【英译】Distinction Between Man

【英译】Literary Writing

【释义】泛指所有书面作品,包括当代意义上的文章和著作。先秦时期,此术语包含在文学之内。两汉时期,“文章”一词与“文学”相对,指所有以文字形式撰写的文辞、著作、史书和论著。六朝时期,“文章”与“文学”并列,开始指后世所说的审美范畴的“文学”,但仍作为所有文体的统称。其中,“章”意为完整的音乐演奏或乐曲,强调作品意义和结构的完整,注重写作手法和技巧;“文”和“章”都有错综复杂之意,所以“文章”等同于美的形式,隐含着审美观念。早期“文章”的概念与“文学”概念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文章”偏重于辞章美文,体现了人们对文章审美价值的日益重视。

【英译】People of Wu and Yue Are in theSame Boat.

【释义】吴国和越国的人乘坐同一艘船。比喻虽然双方存在过往恩怨,但在面临共同危险或困境时,会团结一致,互相救助。在春秋时期,吴国和越国是相互仇视的邻国。当两国人乘坐同一条船渡江遭遇风浪时,他们会相互救援,就像一个人自己的左右手一样。此成语蕴含的思想是:敌友关系并非绝对或永恒的,在特定情况下,敌对双方可以转化为合作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