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已过饭点
江师傅的烧饼摊位前
还是不断有买烧饼的食客
人们一边等待一边聊天
等着炉子里的热烧饼
热气腾腾的烧饼
捧在手上即使烫手
也要龇着牙咬一口
才能体会到烧饼的美味
///
30多年前,一个推着小铁皮炉子的摊位,热乎乎的烧饼摆在炉边,一群人围着小摊等候。30多年后,即使不住在附近的人,都一定知道这家不足10㎡的小店里藏着不寻常的手艺!
店主姓江,上世纪80年代就开始学习制作面点,制作包子、烧饼,一晃30多年过去了。之前一直在校场路营业,因为拆迁,2012年搬到了现在的位置。
刚搬离校场路的那段时间,经常有食客询问烧饼摊的位置。据闻有一段时间,还能推出去卖,但最近比较忙,一般只在家里制作。偶尔有老顾客订购较多时,才会送货。
江师傅说:“从人流量较多的校场路搬到李苏路,也担心生意会变差,但还好一些老顾客知道了我们现在的位置,慢慢宣传,生意也还行。”
每天早上准备面团和馅料,差不多中午第一锅烧饼就能出炉。江师傅没有统计过一天能卖多少烧饼,炉子里没了就继续做,客人要新鲜出炉的烧饼,也会立即制作。
五六十岁的江师傅手脚很麻利,一个个烧饼放进炉子里,淋上一小勺水,趁着热度还不是很高时,把烧饼贴在炉边。几分钟后,当烧饼传来阵阵扑鼻的香味,就可以出炉了。
那个年代朴素无华,没有花哨的广告宣传,江师傅凭着自己的双手勤勤恳恳打拼,塑造了良好的口碑,就这样,他的烧饼慢慢成为了周围邻里口口相传的老字号。
当被问及烧饼如此受欢迎的原因时,江师傅只是笑笑:“用料扎实!”。络绎不绝的顾客中,既有附近的住户,也有远道而来专门尝鲜的新客人。
许多顾客从小吃到大,口碑相传,很多食客都是特地开车过来购买,一次通常购买10个。现在周边停车也比较方便,来一趟不买几十个都觉得亏。
谈起自己的烧饼,江师傅还是流露出了自豪,从进货、和面、调味,到火候的控制,他都经过自己的探索。
要说这烧饼有什么秘诀,江师傅表示关键在于用料要足,和面过程要讲究,保证烧饼口感酥脆且松软。
因为烧饼自然是刚出炉的最好吃,他们也更希望食客能够趁热享用。所以虽然辛苦,但炉子边的烧饼一空,就会立刻开始制作下一锅。
刚出炉的烧饼滋滋作响,散发着诱人的酥香味,拿一个握在手里,暖意融融,入口更是满口幸福。
与一般的烧饼不同的是,老式烧饼外皮更加酥脆。趁热咬一口,立刻感受到强烈的酥脆感,中间空心的部分为牙齿咀嚼留出缓冲时间,随后便是绵软的后味。
没有吆喝,没有叫卖,江师傅依靠自己的手艺,也抓住了众多
岁月流转,昔日校场路上的早餐店,虽因拆迁沉寂,却在时空隧道的另一端,找到了新的归宿。江师傅与老伴携手再创辉煌,30多年的餐饮生涯,积淀出的是一副执着与热爱的火候。
如今,晨曦微露,江师傅独自掌摊,面粉、葱花与炉灶柴火,仍是他的日常。岁月在脸上留下了痕迹,但眼眸中那份对生活的热爱,却始终不曾熄灭。
“身体不如从前,但看着老食客们来来往往,心里还是高兴的。能维持生计,也就不求更多了。”江师傅淡淡说道。
刚出炉的烧饼,散发着诱人的酥香。蓬松的饼皮包裹着各式配料,在口中交织出完美口感,令人回味无穷。
买烧饼的人群中,有衣冠楚楚的汽车驾驶者,也有年迈的收废品老人。烧饼模糊了身份的界限,拉近了彼此的距离。
食物承载着情感,通过一枚烧饼,不同背景的人们也能够建立起短暂的联系。人们向往美好与美味,而烧饼恰好满足了这种需求。
老街巷静谧安详,几张朴素的木板凳静静佇立。食客们可以在此小憩片刻,倾听老人们的闲谈。生活最质朴的模样,就在这街角巷尾徐徐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