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注意:以下引用的文字并非最初版本的准确表述,而是经过修改以传达相同的含义。
古语有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胸怀开阔,眼界宽宏。”不知何时竟被篡改为:“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此等改动实乃用心叵测。
读书与行路,孰重孰轻?倘若非要较量高下,读书更胜一筹。因而,古人先提出“读万卷书”,然后才是“行万里路”。
读书是智慧之源泉,行路是阅历之积累。阅历固然可以升华智慧,甚至超越书本带来的智慧,但若缺乏人文素养,阅历仅是单纯的经历,无法转化为真正的智慧。
举个例子,同游长城,一介文盲恐难有感悟,最多叹道:“长城真长啊!”而有识之士所见则不同,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一一浮现在脑海,感怀王朝更替、世事无常,从而引申出人生意义的思考。二者之别,不可同日而语。
再如诸葛亮,年少躬耕田亩,却“自比于管仲、乐毅”,凭靠的正是书本赋予的自信与底气。正因手不释卷,虽居山野,却将天下装于胸中。
文中所引之言,故意将读书与行路的关系颠倒。
至于“明师指路不如自己领悟”,亦不知何人所加。但此言不无道理。中国文化崇尚体悟,光听、光读,若不亲身体会领悟,终难发挥作用。故而韩寒云:“听过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但“明师指路不如自己领悟”实质上仍回归“读万卷书”,因读书愈多,领悟自然而然。题中所引之言,实则兜兜转转,言归正传,不过文字游戏罢了。
然则,读书终归是获取智慧的最佳途径。至于种种段子,皆由段子手炮制,只堪消遣,不宜沉迷。若误入歧途,得不偿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