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的传统习俗

2024-06-2601:11:17综合资讯0

春节传统习俗
每逢佳节来临,都会有独特的习俗。2019年春节即将到来,你是否了解春节期间有哪些传统的习俗呢?别担心,让我们来一一盘点吧!
春联和年画
春联和年画起源于上古时代驱鬼辟邪的习俗。汉魏六朝时期,每逢春节,家家户户都会在门前悬挂桃木人,绘上神荼和郁垒两位神灵,以驱鬼逐邪。后来演变为门神年画。宋代开始流行木版年画,年画的内容也丰富起来。至今仍保存下来的《四美图》便是当时著名的年画之一。
春联则出现在唐代,宋代更加盛行。明代春联已经普及全国各地。春联是我国独特的语言艺术和书法艺术形式,并流传至韩国等地。春联既表达人们对新春的祈愿,也增添了节日的喜庆气氛。
生旺火
春节之际,人们会在院子中燃放火把、篝火或炭火盆。在古代,这被称为“庭燎”、“烧火盆”、“旺相”;现在民间则称之为“生旺火”或“灯篙”。古代的庭燎用于驱邪或祭祀神明祖先。后来的生旺火则演变成祈求全家兴旺发达,表达美好祝愿的象征。
1738年,郎世宁创作了《弘历雪景行乐图》,表现了乾隆皇帝与子女过年的情景。乾隆 emperor面前有一个火盆,一位小皇子正往火盆中投放柏树枝,当时称之为“烧松盆”。
现代民间生旺火通常点燃柴堆或炭火,火势越旺越好,象征新年全家兴旺。也有用火盆燃烧松柏桃杏树枝,全家人跨过火焰,寓意驱邪迎新。
爆竹
爆竹最初用于驱逐鬼怪或迎接神灵。后来演变成辞旧迎新的象征符号,成为最能代表新年到来的民俗标志。
关于爆竹的最早记载见于南朝梁代宗懔的《荆楚岁时记》:“正月一日是三元之日也,谓之端月。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避山臊恶鬼。”当时的爆竹是用竹子放在火中燃烧,产生爆裂声响。新年起床的第一件事便是燃放爆竹。
宋代出现了现代意义上的爆竹,即炮仗、鞭炮。有了爆竹,没有竹子的地区也可以燃放。爆竹于是成为全国性的风俗。
之后,爆竹本身的喜庆色彩让人们对于其象征意义有了进一步的认识:用喜庆的爆竹迎神。爆竹的爆炸声也成为“辞旧迎新”的文化象征符号。它可以使人更加深刻地感受到旧与新的交替,使生活更加富于艺术美感。
年糕和饺子
年糕,又名粘粘糕,谐音“年年高”,包含着人们对未来幸福生活的期盼。年糕通常用黏性谷物制作,北方有黄米年糕,南方有水磨年糕,西南少数民族则有糯米粑粑。
北方最流行的新年食品是饺子,又称水饺、角子、扁食。5世纪时,“形如弯月”的饺子已经成为民间普遍食用的春节食品。宋朝以前,饺子称为“角子”或“水角儿”。元代开始出现“扁食”的称呼。明清以来,普遍使用“饺子”一词。
对于饺子的文化象征意义,通常解释为:“角子”、“饺子”谐音“交子”,即交子时的意思,象征着春节的到来。子时一过,人们便开始煮饺子,作为新年第一顿饭。进一步的解释是,饺子也包含了美食的意思。古代缺乏肉食,包了肉馅的饺子自然是上好的食物,民间谚语“好吃不过饺子”表达的正是这个意思。春节时吃上一顿饺子,当然寄托着来年有更多美好食物的愿望。
朝正和拜年
古代国家礼仪中的朝正、团拜和民间百姓间的团拜、拜年是新年期间强化社会关系和亲情关系的重要活动。
朝正,也称“贺正”、“元会”,指大臣在新年向皇帝拜贺。周代每逢新年,诸侯都要向周天子“朝正”,即朝贺新年。古代士大夫也有用名帖代替亲自上门拜年的习俗,一般视为中国贺年卡的起源,现代贺年卡的使用遍及各个阶层。
在家庭内部,晚辈清晨起床后首先向长辈叩头,并祝愿长辈健康长寿。然后依次到亲戚朋友家向长辈拜年。而长辈则会给拜年的晚辈压岁钱,祝愿其健康成长。朋友之间也会互相上门拜年。如果亲戚朋友较多,拜年活动会持续好几天。
春节的各种活动都是从家庭内部逐渐扩大到亲戚间,再到整个社会的。除夕守岁,初一拜父母,然后外出给亲戚拜年。接下来是拜朋友。再后来,人们开始逛庙会。到了正月十五元宵节,则举家上街,赏灯、看各种花灯游行——高跷、旱船、舞龙、舞狮、秧歌等。春节是一个渗透到社会各方面、各阶层的民族传统节日。
压岁钱:这“钱”不是钱
过去,祭祀祖先并举行迎接诸神下凡的仪式后,全家人会一起“辞年”,晚辈要给长辈叩头拜年并祝福长寿、大福、大顺。长辈则会给晚辈红包,即“压岁钱”。压岁钱寓意“压邪祈福”。
压岁钱古时称为“压祟钱”、“压胜钱”,最早出现于汉代。压祟钱并不是市面上流通的货币,而是一种铸成钱币形状的玩赏物,有避邪除魔的寓意。压祟钱最初是用红绒绳编起四枚方孔制钱成“方胜”(八宝吉祥图案之一),下面垂着流苏。当时的压岁钱上,正面多铸有“长命百岁”、“去邪除凶”、“万岁千秋”等吉祥语,背面则是龙凤、龟蛇、双鱼等吉祥图案。
压岁钱是过年时的风俗,是一种美好的祝愿。如今货币已经更换,但长辈给晚辈压岁钱的习俗在过年时仍然传承着,寄托着长辈对晚辈健康成长的美好祝福。
祭祖:祈求祖先保佑来年的平安
春节祭祖既是对祖先的怀念,也是祈求祖先保佑来年的平安。祭祖是春节习俗中最古老的活动之一。《尚书?舜典》记载:“月正元日,舜格于文祖。”意为:舜帝在正月初一到祖庙里祭祀祖先。
祭祖一般在除夕进行。普通百姓人家在打扫房子、清洁庭院、更换门神、贴上桃符、贴春联之后,或举家去给祖先上坟祭拜,或将祖先的遗像挂在中堂正壁墙上,摆上祭品,点上香烛,让后辈祭拜。各地祭祖形式虽不尽相同,但“祭祖祈福”的含义大致一样。
拜年:抱拳要“左抱右”
“拜年”泛指春节期间亲朋好友间的相互拜访。早年间过春节的拜年之礼有“拜年”和“贺年”之分。“拜年”是晚辈向长辈叩头施礼,而“贺年”则是平辈之间相互道新年快乐。“拜年”也好“贺年”也罢,所表达的都是祝贺新年快乐、吉祥如意。
从传统拜年的礼仪来看,有几种固定的“程式”。
一是叩拜,即晚辈给长辈跪拜磕头,尤其是未成年人给辈分较高的长辈拜年时,都要行叩首大礼。
二是躬身作揖,先双手抱拳前举,然后用左手握右手,俗称“吉拜”。行礼时,不分尊卑,拱手齐眉,上下加重摇动几下,重礼可作揖后鞠躬。这种礼仪一般是晚辈向长辈拜年时所用。

三、抱拳作揖

以左手抱右手,轻轻合拢,拱手自然置于胸前,轻轻摇晃,不宜晃动过快或抬得太高。此礼仪多用于平辈之间的拜年。

⑨鞭打春牛:象征丰收喜庆

[在这里插入图片 1 c416736135fd8f69b3c2e86bb8956f3a.jpg]

“一打风调雨顺,二打国泰民安,三打五谷丰登……”鞭牛过后,小牛童将泥牛肚中的五谷杂粮分发给现场居民,寓意丰收祥和。 牛是耕种的主力,民风专家介绍,立春为二十四节气之首,每到这时,民间便有迎春、鞭春、咬春之习,鞭牛是为了“提醒”牛,春天已至,耕种时节已到。牛与人类是朋友,人们不忍心鞭打真牛,便用泥或纸造假牛,用柳条鞭打,将真牛牵过来观看。
过去,泥牛肚中会放入五谷杂粮,鞭牛之后,居民捡拾地上的五谷,泥牛则被大家“瓜分”带回家埋入田地,象征五谷丰登。

⑩除夕守岁:祈福迎新

[在这里插入图片 2 993b7f431af662b632b8622570afbf61.jpg]

“亲知邀酌团年酒,儿女同争压岁钱。爆竹千家声未息,天衢车马闹如烟。”清末《燕京岁时杂咏》描绘了老北京除夕夜晚百姓家中和街头欢庆大年夜的场景。
除夕,古代称“除傩”、“大除”、“大尽”。老北京人称为“岁除”、“除岁”、“大年夜”,俗称“三十儿”。“除”字意为“去”,引申为“易”,以旧换新称为除,即交替之意;“夕”字意为“日暮”,引申为“夜晚”。“除夕”意为:旧年到此夜结束,次日便开启新岁。
守岁,年长者感慨时光易逝,珍视时光;青少年则有新芽茁壮之感,努力奋进。守岁是人生的里程碑,是对新年的憧憬和企盼。守岁也体现了家庭团聚、亲情维系、辞旧迎新之美愿。
除夕守岁自古以来流传着祭祀祖神、压岁钱、团年饭、包饺子、踩岁、放鞭炮、围炉夜话、游乐、猜谜语、打牌、玩升官图等传统习俗。

2019春节拜年贺词大全

1、一马当先,二龙腾飞,三羊开泰,四季平安,五福临门,六六大顺,七星高照,八方来财,九九同心,十全十美。
2、竹报三多,红梅报喜,瑞雪迎春,阳春召我,淑气宜人。
3、新年快乐,龙马精神,万事如意,百尺竿头,恭喜发财,年年有余。
4、天天开心,笑口常开,幸福安康,好运连连,财源滚滚。
5、万事胜意,合家幸福,人强马壮,心想事成,顺理成章,步步高升。
6、太平有象,幸福无疆,龙缠启岁,凤纪书元,与山同静。
7、万马奔腾,全家福气,满院春光,庆云跃日。
8、星罗棋布,步步高升,升官发财,财源广进,近水楼台。
9、鼎新革旧,豫立亨通,春为岁首,梅占花魁,梅开五福。
10、升官发财,财源广进,近水楼台,四海增辉,鹏程万里。
11、风舒柳眼,雪润梅腮,北窗梅启,东院柳舒,晴舒柳眼。
12、海屋添寿,松林岁月,庆衍箕畴,篷岛春风,寿城宏开,庆衍萱畴。
13、平安无恙,吉庆有余,百花献瑞,百花齐放。
14、随地有春,唐虞盛世,天地长春,物化天宝,人杰地灵。
15、日月长明,祝无量寿,鹤寿添寿,奉觞上寿。
16、太平有象,大造无私,四时吉庆,八节安康,天开景运。
17、鸿案齐眉,极婺联辉,鹤算同添,寿域同登,椿萱并茂,家中全福,天上双星。
18、暖吐花唇,野云归岫,春舍澄空,白梅吐艳,黄菊傲霜。
19、太平有象,幸福无疆,马腾启岁,凤纪书元,与山同静。
20、天福华民,百家有福,六合同春,万事如意,四时平安。
21、如写阳春,造家庭福,抱世界观,蟠桃祝寿,梅柳迎春。
22、岁岁平安,大吉大利,万事如意,恭喜发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