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人之所罕至焉

2024-06-2701:12:07综合资讯0

撰文:储杨 · 撰稿:林默

来源:十点视频(ID:sdvideos)

而人之所罕至焉

余秋雨先生曾语重心长地写道:“有些人将人生禁锢在彼此窥探、猜疑、攻击之中,而另一些人则让生命在天地间、远山与海洋中自由翱翔。”

显然,先生本人便是身体力行的践行者。

记忆犹新,在十八岁时,拜读到余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尽管那时懵懂,但这本书却让我生命中第一次对历史文化产生了无限遐想。

多年后,当我踏上川渝之行,亲眼目睹了余秋雨先生在书中津津乐道的“要看水,万不可忘了”的都江堰,才真正体会到“拜水都江堰,问道青城山”的意境。

有人问余秋雨先生:“读书无数、行路万里,这两者之间有何关系?”

他答曰:“若无其二,路即为书。”

余秋雨先生正是走得最远的学者。

而人之所罕至焉

阅历非凡,更信奉自己的脚步

“中国文化是一条奔流不息的大江,而非枯藤、老树、昏鸦。”

余秋雨先生如是评价中国文化。

正因其奔流不息,所以追寻它的人们更需要跋山涉水、亲身感受的勇气。

不仅是中国文化,还有世界文化,真正能够在路上跋涉、沿途探索的人,才能真正领悟“在路上”的意义。

正如王安石在《游褒禅山记》中所言:

“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只有当你的脚步抵达真正的远方,才能欣赏到他人无缘可见的风景。

而人之所罕至焉

事实上,在很早之前,余秋雨先生就已经是一位成绩斐然的学术研究者了。

1963年,年仅17岁的他考入上海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

20世纪80年代初,相继出版了《戏剧理论史稿》(后更名为《世界戏剧学》)、《中国戏剧文化史述》(后更名为《中国戏剧史》)等著作,填补了我国民间戏剧理论的空白。在他的成就下,多位前辈联合推荐,成为当时全国最年轻的文科正教授。

1986年,受国家文化部委派,担任上海戏剧学院院长。

这样的成就,是多少人都梦寐以求的,但他却选择了另一条道路。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

1991年,他毅然辞去了一切行政职务,踏上了一段令人难以想象的旅程。

“身披一件深褐色的薄棉袄,独自消失在荒野大漠间整整十年,寻找中华文化的关键性遗址。”

于是有了《文化苦旅》、《山居笔记》等著作的诞生,从此声名鹊起。

而人之所罕至焉

之后,他又冒着生命危险,贴地穿越数万公里,考察了古巴比伦、古埃及、古印度等一系列最重要的世界文化遗迹。

成为唯一完成全部现场抵达的人文学者。

他在采访中说道:

我阅读了无数书籍,但总有些东西,如果不亲自抵达,依然一无所知。

比如:我想了解中东,这些与中国同时灿烂辉煌的文明之地,现在怎么样了,却很少有报道。因为那里恐怖主义盛行。

为了对比中国文化,我必须亲自抵达,我必须在路上奔波。

还记得电影《大鱼海棠》中的台词:

“人生短暂,我们最终都会失去一切,何不勇敢一些,爱一个人,攀一座山,追一个梦。”

“在路上”,便是余秋雨先生多年来勇敢而坚定的信念。

而人之所罕至焉

而人之所罕至焉

身体与灵魂,总有一个在旅途中

诚然,余秋雨先生博览群书,从书中领略过无数风景。

但他更相信自己的脚步,更愿意身临其境,去触碰、去感受、去探索最真实的可能性。

正如他曾在书中写下的:真正的走得远、看得多了……就像我们在高处看蚂蚁搬家,总能找到它们在择路上的诸多值得讨论之处,世间的各种定位,终究还有一些可选择的余地。

而人之所罕至焉

若人生始终停滞不前,只顾眼前,无异于井中之蛙,坐井观天,视野受限,格局也就窄了。

在采访中,余秋雨先生还特地讲述了孔子

行径的故事:

孔子实际上是有意识地踏上旅途的,他不断游说各国的君主,希望他们能够接纳自己的仁政,虽然君主们都没有采纳他的建议,但这并不意味着他的失败。

因为他带着一群学生,这些学生一路跟随他考察,见证了旅途中的种种情景,又与孔子进行了思想交流,这样的流动的大学,自有其魅力。

毕竟,孔子的三千弟子中,有七十二位贤人,最为杰出的就有“孔门十哲”。

其影响与意义,可见深入人心。

还有毕淑敏老师的名言:“旅行中,我意识到人不可骄傲,天地如此寂寥,山峦如此高耸,海洋如此广袤。”

在这个网络便利的时代,虽然足不出户就能获取天下事,但,“在路上”的精神依然是必需品。

而人之所罕至焉

实地考察、亲身抵达,感受事物的真实,自然比从书本中获取印象来得真实而深刻。

但很多时候,即便我们渴望诗与远方,却依然受困于现实的眼光,我们无法放弃已有的工作与生活,更无法保证身体一直奔波在路上。

这并不意味着,我们的灵魂就踏上文化征途,余秋雨指引之
正如那句「那就骑上快马驰骋吧,我愿率先开路」,余秋雨先生数十年来一直是文化领域的先驱和践行者。在他看来:「文化」本身就意味着宣化,旨在化解世人心中的困惑和隔阂。
余秋雨先生不拘泥于传统的传播方式,积极拥抱新媒体。无论是书写传统文字、还是制作流行的视频,他都致力于传播田园生活和传统习俗,传递美好和正向的讯息。
去年,余秋雨先生将博士课程《中国文化课》面向公众开放,吸引了数千万人次收听。今年,他又推出了《给青少年的中国文化课》,让青少年更轻松地理解中国文化的精髓。
文化传承,余秋雨义无反顾
在考察探究中国文化和传播文化方面,余秋雨先生全身心投入。而中国文化也早已融入他的生命,成为他精神生活的重要源泉。
在他眼中,中国文化的核心是「逍遥游」——超越现实的局限与苦闷。正如他所说,在面临人生的困境时,我们可以从屈原和肖邦的故事中寻求精神慰藉,让大雨和黑夜也变得美好。
这样的「逍遥游」精神,鼓励我们用想象力突破狭隘的人生。与远方、大地、亲人和诗人同行,为灵魂寻找一份安放。
阅读免费的人物传记/名人故事/文学经典
附注:
图片来源:网络(如侵权,请告知删除)
作者:
储杨:十点读书签约作者,图书情报学硕士,热爱读书和写作。
林默:从事节目主持和配音工作,拥有丰富的媒体经验,致力于在文字和声音中传递成长。
欢迎分享给你的亲友,共同遨游知识的海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