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节是什么意思有什么寓意 重阳节的象征意义及风俗

2023-09-1018:31:50常识分享0

重阳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每年农历九月初九。古时的习俗包括登高祈福、拜神祭祖和举办宴会祈求长寿。如今,重阳节又加入了尊敬老人的内涵。登高赏秋和感恩敬老是如今重阳节活动的两个重要主题。

一、重阳节介绍

1. 重阳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每年农历九月初九。根据《易经》的阳数解释,“九九”是两个阳数相加,因此称为 “重阳”;又因为九月初九日日与月都逢九,所以也被称为“重九”。古人认为九九重阳是吉祥的日子。

2. 重阳节融合了多种民俗,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在民俗观念中,“九”是最大的数,象征长寿,人们用此寄托对长寿和健康的祝福。2006年5月20日,重阳节被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二、名称由来

1. “重阳”这个名称来自于古籍《易经》中的“阳爻为九”。在《易经》中,“六”被定为阴数,“九”被定为阳数,又被称为“极数”,象征天之高为“九重”。九月初九这一天,日与月都逢九,被称为“两九相重”,因此称为“重九”,同时也包含了两个阳数的合并,所以又称为“重阳”。

2. 重阳节的源头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据传说,重阳是元帝得道的日子。关于重阳的习俗活动最早见于《吕氏春秋》中的《季秋纪》:“(九月)命家宰,农事备收,举五种之要。藏帝籍之收于神仓,祗敬必饬。是日也,大飨帝,尝牺牲,告备于天子。”可以看出当时已有了在九月农作物收割之时祭天帝和祖先的活动,以感恩天帝和祖先的恩德。

重阳节的习俗包括:晒秋、放纸鸢、登高、吃重阳糕、祭祖、赏菊、饮菊花酒、佩茱萸、吃羊肉面、回家看望父母等。

三、重阳节习俗

1. 晒秋。

重阳节正值儿秋,中国南方的一些山区村落仍保留着晒秋的传统。由于山区地势复杂,村庄平地很少,人们只能利用房前屋后和窗户上的空间来晾晒农作物,久而久之形成了特殊的农俗现象。这种特殊的农民晾晒农作物的生活方式和场景成了画家和摄影师追求的素材,创造了富有诗意的“晒秋”称呼。

2. 放纸鸢

“九月九,是重阳;放纸鸢,线爱长”。纸鸢就是风筝,广东、福建等地仍保留着重阳节放风筝的习俗。重阳节放风筝是最重要的特色之一。光绪皇帝的《惠州府志》中也有相关记载。

3. 登高

(1)登高是重阳节的历史悠久的传统。登高是重阳节的重要活动之一,因此重阳节也被称为“登高节”。登高的地点没有固定的规定,一般是登高山或登高塔。

(2)登高不只是简单的攀登,还要观赏山上的红叶和野花,同时可以饮酒吃肉,享受一番,使得登高与野宴结合在一起,更加有吸引力。

4. 吃重阳糕

(1)根据史料记载,重阳糕又称为花糕、菊糕、五色糕,制作没有固定的方法,比较随意。在九月初九天亮的时候,用糕片放在男女孩子的头上,口中念念有词,祝愿子女高高兴兴,这是古人制作糕的初衷。

(2)制作讲究的重阳糕要做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要做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的寓意。有的还在重阳糕上插一小红纸旗,并点蜡烛灯。这大概是用"点灯"、"吃糕"代替"登高"的意义,用小红纸旗代替茱萸。

5. 祭祖

重阳节与除夕、清明节、中元节一起被称为中国传统的四大祭祖节日。这一天,广东人称之为 “拜太公山”,所有家族成员都要回家以祭祖,尤其男性。古代民间有祭祖祈福的传统。随着历史的发展,家族观念和祭祖观念逐渐淡薄。

6. 赏菊

重阳节是赏菊花的好时节,所以古人又称这个节日为菊花节。农历九月被称为菊月,这时举办菊花展览,吸引了众多人们前来赏菊。

7. 饮菊花酒

(1)古代酿制菊花酒通常是在头一年的重阳节为第二年的重阳节准备的。在这一天,采摘刚开的菊花加上一些嫩绿的枝叶,放在准备酿酒的原料中,一起用来酿酒,到了第二年的九月初九再饮用。

(2)汉代已经有了菊花酒。后来仍有赠菊祝寿和采菊酿酒的故事,比如魏文帝曹丕曾在重阳日赠菊给钟繇(祝他长寿),梁简文帝的《采菊篇》中有“相呼提筐采菊珠,朝起露湿沾罗懦”这样的句子,描述了采菊酿酒的情景。

8.佩茱萸

(1)重阳节有佩茱萸的风俗,因此又被称为“茱萸节”。茱萸是重阳节的重要标志。重阳节时人们还喜欢佩戴菊花。茱萸雅号“辟邪翁”,菊花又名“延寿客”。

(2)《本草纲目》说茱萸气味辛辣芳香,性温热,可以治寒驱毒。而古人则认为佩戴茱萸,可以辟邪去灾。

9.吃羊肉面

重阳节要吃羊肉面。“羊”与“阳”谐音,应重阳之典。面要吃白面,“白”是“百”字去掉顶上的“一”,有一百减一为九十九的寓意,以应“九九”之典。

10.归宁父母

旧时,重阳节也叫“女儿节”,凡有女儿已经出嫁的人家都会准备名酒和糕点,在九月初九天明时,迎接女儿回娘家,这便是“归宁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