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十五年读后感

2024-07-1201:25:04综合资讯0

黄仁宇(1918 年 6 月 25 日 - 2000 年 1 月 8 日)

黄仁宇是一位华裔美籍历史学家、教授和学者。他于 1918 年 6 月 25 日出生于湖南长沙,于 2000 年 1 月 8 日在纽约上州一家医院去世,享年 82 岁。他留下了《万历十五年》、《中国大历史》等畅销著作。

万历十五年读后感

《万历十五年》

《万历十五年》是黄仁宇最具影响力的著作。他的“大历史观”受到整个学术界的认可。一部好的历史著作可以让人从中体会到悲悯之情。不管有多少人质疑或批评他的观点,但仅此一点,我认为它是一部优秀的历史著作。

无论是“非暴力不合作”的万历皇帝,还是调和阴阳的申时行,抑或玩转阴阳的张居正,在以道德代替法律的明朝,他们各有各的悲剧,令人心生悲悯。

万历十五年读后感

《万历十五年》以:“公元 1587 年,在中国为明万历十五年,论干支则为丁亥,属猪”开篇,用七个章节对七个人物进行了重要的论述。没有传奇,没有演绎,只是用冷峻的笔触和纪实的手法,为我们剖开了万历十五年那个横断面。大故事套小故事,栩栩如生地展现人物的冲突,发人深思,宛如作者坐在对面娓娓而谈。

“非暴力不合作”的万历皇帝

从皇帝到臣僚都彼此心照不宣,朝廷上的政事纷繁复杂,而其要点不外乎礼仪和人事两项。仅以礼仪而言,它体现了尊卑等级并维护了国家体制。皇帝作为最尊贵的人,必须遵循礼法,而礼仪作为皇帝权力的表现形式,是皇帝必须经常参加的活动,并且有一套体现权威的程序。

儒家学说起源于春秋战国的孔孟,兴盛于汉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董仲舒,中兴于“存天理,灭人欲”的朱熹。在 NorthSong 面对正统地位受到质疑时,统治者不得不利用儒学来确立自己的正统地位,有别于辽国。儒学在朱熹的手中得到长足发展,到了明朝已经成为绝对的主流思想。知识分子要想做官,必须研读《四书》、《五经》,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儒家知识分子的利益集团。他们用仁义礼智信的道德体系代替法制,成为维护国家体制的工具。

皇帝权力的合法性和权威来自于儒家的礼仪道德,因此皇帝要做礼仪道德的楷模,用圣德明智来彰显皇帝的不同之处,通过繁琐的程序来体现皇帝至高无上的权力和君权神授的威严。而这些礼仪道德的解释和程序的设定都掌握在儒家知识分子的手中。他们明确规定了皇帝必须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只要按照他们设定的礼法而行,就是明君;若破坏他们的设定,就是昏君。在礼法上你不合格了,他们就有权上奏,规劝或斥责皇帝。若皇帝气急败坏,杀害了进谏之人,便成就了谏臣忠诚耿直、直言进谏的美名,而他身后的文官集团也会在史书上重重地记他一笔。

皇帝的主要使命是敬天法祖,即敬重天道,效仿祖宗。敬重天道,就是要按照儒家的行为规范去做事,违反就是推翻自己权力的合法性,因为你的权力来自于儒家的天道。所谓的法祖,就是效仿明太祖朱元璋。朱元璋是一个工作狂,精力极其旺盛,据说每天工作 16 个小时。他在早朝之外还有午朝和晚朝,规定政府各部有一百八十种事项必须面奏皇帝。朱元璋还是一个宠溺子孙的人,他把国家方方面面的制度都规定好了,子孙照着做就行了。朱元璋同志犯了严重的唯心主义错误。时代在变,有些制度对以后根本不适用。舐犊情深太重,同時,朱元璋也高估了自己的子孙。不是每个人都像他那样精力都很充沛的。他的子孙有的连每天的早朝都坚持不了,所以法祖成为明朝皇帝巨大的压力,并不是不想,而是力有不逮。

明朝这个国家机器的运转,是以道德礼法为准绳。而皇帝只需要参与各种礼仪,确立自己至高无上的权力,把自己打造成一个仁义礼智信的典范。皇帝只是一个象征性的牌位,供全国臣民学习瞻仰。这样就把皇帝限制在道德礼法的笼子里,没有一点自由。但是皇帝也是有血有肉活生生的人,有七情六欲和喜怒哀乐,无法完全践行儒家的仁义礼智信。他想要挣脱这个笼子,却以失败告终。

万历十五年读后感

万历皇帝也曾有经天纬地之才,安邦定国之志。刚登基时的一切行为都符合一个明君的标准:励精图治,宽厚待人。但后来慢慢发现自己的努力几乎是徒劳的,因为既得利益的文官集团只把他当作一个象征性的牌位供起来,要处理国家事务却不需他了。自有他们的道德体系去评判。虽然名义上是位高权重之人,但实际上一切事务都有处理的规则和结果,只是借他的口说出来而已。没有一件事情他能够自己做主,包括自己的兴趣爱好、死后与谁合葬以及立谁为太子。他灰心了,失望了。他被道德体系束缚着手脚,面对可恶的文官集团,面对他们的指责、批评。即使再生气也不能杀了他们。如果杀了他们不仅成全了他们的美名,也使自己成为了一个昏君,被他们口诛笔伐。事情不能由我做主,你们我们惹不起,我只有躲了。所以万历皇帝采取了“非暴力不合作”的做法与官僚集团对抗。你们不是需要我吗?不是要利用我吗?不是不听我的吗?不是事情我都做不了主吗?那你们干去。我也不配合你们。我“躲进小楼成一统,管它春夏与秋冬”。

玩转阴阳的张居正

张居正,明朝政治家、改革家,提出“一条鞭法”,推行新政。他是万历皇帝的老师,内阁首辅。他是一个玩转阴阳的人。阳的一面成就了他不朽的功绩;而阴的一面使他后期墙倒众人推,遗祸子孙。

万历十五年读后感

张居正的跌宕人生,可以印证万历皇帝的心路历程。起初皇帝年幼,面对陌生的环境和臣群,万历皇帝能依靠谁,能信任谁?环顾四周,只有自己的老师张居正和自己的玩伴冯保。所以大小事务都有赖张先生,对其言听计从,就是太后对他也是礼让三分。这时,张居正可谓风光无限。在万历皇帝的眼中,张居正就是他的官僚争斗的旋涡
申时行的官位引起众多觊觎,官僚派系间明争暗斗愈演愈烈。申时行不堪其扰,最终辞官归隐。皇帝既定的改革意愿化为泡影,君臣矛盾持续发酵。
儒家清官神话下的海瑞
海瑞被赞为清官楷模,然而他的处世之道却内藏玄机。海瑞以儒家道德为准绳,自我约束极严,正直无私,不为官场同流合污。这使得他成为一个“异类”,既是官僚制的威胁,也是其道德的象征。在皇帝和官僚的夹缝中,海瑞备受煎熬,最终郁郁而终。
武将的困境:戚继光
明朝重文轻武,将帅权力被剥夺,军事力量孱弱。戚继光治军有方,堪称儒将翘楚。但受制于大环境,他的成功必须依赖文臣的扶持。当朝廷将他调至北方,他不得不率领麾下戚家军前去。在道德治国下,军队不被重视,戚继光最终壮志难酬。
思想家的困境:李贽
李贽博学多思,试图在儒家思想的束缚下寻找自由和自我。他剃头为僧,却难断世缘。他的思想介于唯心与唯物之间,触及儒家道德根基。最终,他选择了在狱中自裁。
时代的悲剧
九五至尊的万历帝,雄才大略的张居正,善于调和的申时行,道德楷模的海瑞,忠勇将领的戚继光,敢于挑战权威的李贽,他们在时代洪流的激荡下都无法突破儒家思想的桎梏,造成了一个个人生悲剧,也埋下了明朝灭亡的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