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门道中遇微雨

2024-07-2001:02:19综合资讯1

陆游,字务观,号放翁。他是南宋时期最著名的爱国主义诗人,并列入“中兴四大诗人”。

剑门道中遇微雨

梁启超对于陆游的诗歌极其推崇,认为有振奋诗歌风气的作用,他说:“诗界千年靡靡风,兵魂销尽国魂空。集中什九从军乐,亘古男儿一放翁。”

陆游的爱国情怀,最鲜明的表现便在于他时刻想着杀敌报国、收复故土,乃至梦中也:“铁马冰河入梦来”,临终时仍心系“王师北定中原日”。

爱国情怀是中华民族优良传统,亦是每个公民的基本义务。今天,就让我们从《剑门道中遇微雨》这首诗中来感悟这位伟大诗人赤诚的爱国精神。

剑门道中遇微雨

这首诗描写了陆游骑驴进入剑门关时的感受。那时,细雨绵绵,而诗人因为官职调动而惆怅万分,借酒浇愁。当坐在驴背上的时候,便回想到了古人关于骑驴的故事,于是,诗人自嘲道:“我或许只能算得上一个诗人吧!”

剑门道中遇微雨

陆游为何因官职调动而心绪低落?

那一年是南宋孝宗乾道八年(1172),陆游已经四十八岁了。他的理想一直是杀敌报国、收复故土,到这个时候,他才看到了希望。

当时,四川宣抚使王炎邀请陆游担任幕僚官,于是陆游来到位于南郑的宣抚司,担任“四川宣抚使司干办公事”。

南宋宣抚使属于前线划区防守大军主帅,负责为朝廷镇守边关。南郑大约在现在的陕西汉中,南郑临近宋金边界。

四川宣抚使王炎当时谋划着收复长安,陆游到南郑之后,积极向王炎提供建议,“以为经略中原必自长安始,取长安必自陇右始”。

不仅如此,陆游在短短的半年时间里,不断往返于南郑和前线之间。如果从南郑画一个圆圈,在半径三百里之内,除正东之外,陆游都去过。他还参与了渭水的强渡和大散关的遭遇战。

事与愿违,收复长安的愿望很快就破灭了。

就在王炎、陆游认为长安唾手可得之时,临安朝廷发布了调令,王炎被召回临安枢密院,陆游则被调往成都府路安抚司参议官。

安抚司由安抚使驻守,但安抚使地位并不如宣抚使,南宋绍兴以后,安抚使已是一个虚职,没有实权。也就是说,陆游被调任到了一个闲职,远离前线。

陆游没有辞官,只能被迫接受调动。在前往成都府赴任的途中,陆游经过剑门关,写下了这首诗:

剑门道中遇微雨

衣上征尘杂酒痕,远游无处不消魂。

此生合是诗人未?细雨骑驴入剑门。

剑门道中遇微雨

1.衣上征尘杂酒痕,远游无处不消魂。

【征尘】

旅途中沾染在衣服上的灰尘。

【酒痕】

说明陆游内心非常苦闷,借酒消愁。

喝酒时将酒滴落到衣服上,说明是大口痛饮;衣服上形成酒痕,则说明是经常饮酒。结合作者当时的处境(被贬官),借酒解闷的可能性更大一些,而不是饮酒作乐。

【远游】

指从南郑前往成都府赴任。

“远游”正好与上一句的“征尘”相呼应,因为“远游”而沾染“征尘”。

【消魂】

神情恍惚。

“消魂”正好与上一句的“酒痕”相呼应,因为“消魂”而借酒解闷,所以沾染“酒痕”。

“消魂”的原因显然不是“远游”。陆游立志杀敌报国,并不以文士自许,而且他还从军作战过,在南郑时期还参加过渭水的强渡和大散关的遭遇战。南郑到成都这段路程不足以让陆游觉得路途遥远,旅途疲惫。

从“过于留恋”的角度,所留恋的应该是可以让自己有所作为,甚至实现理想(收复故土)的南郑;从“愁闷异常”的角度,愁闷的原因是在被调离前线的打击下,幻灭了理想。

2.此生合是诗人未?细雨骑驴入剑门。

【此生合是诗人未】

未,表示疑问。

陆游此时正骑着驴,想起了前代诗人骑驴的故事(见文末),于是自嘲道:“我或许只能算得上一个诗人吧!”

也许,其中还包含着一种无奈之感。作者一直心怀杀敌报国、收复故土的理想,在四十八岁时,总算看到了希望,然而不到一年,就被调离前线,朝堂似乎也没有收复故土的打算。古人云“五十而知天命”,陆游此时也年过半百,自己的理想恐怕真正求而不得了吧?天命如此吗?

【细雨骑驴入剑门】

绵绵细雨之中,陆游骑着驴,缓缓进入剑门关。

这一句,当属整首诗中最有意境的句子了。其意境或许在于境界的朦胧。绵绵细雨,本来就给人一种朦胧之感。朦胧可以是美,但朦胧又是愁闷的象征。画面的朦胧,象征着作者实现理想之路的迷茫,投射出了作者此刻的愁闷心绪。

“烟雨迷蒙之时,不知身在何处,不知眼前路通向何方。那么,就暂时将愁绪寄托在烟雨之中吧!也许,在烟雨朦胧之中,我才能忘记自己在远离。”

那一整年中,收复中原的希望初现,失落之间,理想迅速幻灭。此事,可谓陆游这一生的最大痛处了。

就在十几年后,陆游创作了著名的《书愤》,回顾了他在南郑前线亲身经历的大散关遭遇战,“气如山”和“鬓先斑”的强烈对比,表达了陆游深切的悲愤。

书愤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1.李白骑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