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不思蜀的故事

2024-07-2301:14:30综合资讯0

亡国之君:乐不思蜀

三国时期,英雄辈出,群雄逐鹿,谱写了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篇章。在蜀汉帝国的最后岁月,却出现了一位与其父刘备截然相反的君主——刘禅。这位养尊处优的君主,最终以“乐不思蜀”的典故留名青史,成为昏庸无能的代名词。

公元263年,魏国大军势如破竹,攻入蜀汉。面对强敌,蜀汉后主刘禅不思抵抗,反而选择屈辱投降,成为魏国的俘虏。魏王曹髦为了安抚人心,封刘禅为“安乐公”,并允许他迁居许昌。

令人震惊的是,刘禅对亡国之痛毫无感觉,反而在魏国过起了安逸的生活。机敏的司马昭察觉到了这一点,特意设宴款待刘禅,并安排了蜀地歌舞表演,试图试探他的真实想法。

歌舞勾起了蜀国旧臣的思乡之情,众人纷纷落泪。刘禅却无动于衷,看得津津有味。司马昭故意询问他是否思念故土,刘禅竟不假思索地回答:“此间乐,不思蜀也。”

这句令人心寒的话语,暴露了刘禅的麻木不仁和胸无大志。他沉迷享乐,早已将故国和子民抛诸脑后。“乐不思蜀”的典故由此而来,成为后世形容沉迷享乐、忘记耻辱之人的代名词。

刘禅的故事,为后人敲响了警钟:身为君主,当以国事为重,勤政爱民,方能成就伟业。沉迷享乐,不思进取,最终只会落得亡国之君的下场,遗臭万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