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生此夜不长好 明月明年何处看

2024-07-2401:04:52综合资讯0

苏轼《阳关曲·中秋作》背后的兄弟情深

北宋文坛双子星苏轼与苏辙兄弟情深,青年时期便立下“功成名就,退隐同乐”的约定。然仕途沉浮,兄弟二人聚少离多。

此生此夜不长好 明月明年何处看

熙宁十年(公元1077年)中秋,苏轼、苏辙终于在徐州团聚赏月。短暂的相聚后又是别离,苏轼挥笔写下《阳关曲·中秋作》,以寄相思之情。

《阳关曲·中秋作》虽是描绘中秋月色,实则借景抒情,字里行间流露出淡淡的忧伤,与兄弟团圆的喜悦形成鲜明对比。这皆因这首词是苏轼在团圆夜写下的“送别词”。

词曰: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白话翻译:

夜晚,云消雾散,清冷的月光弥漫天际。银河无声流淌,明月如玉盘般缓缓转动。 今宵美好却短暂,明年我们又将在哪里共赏明月?

《阳关曲》本是唐代送别名曲,苏轼借此曲调,将兄弟间聚少离多的无奈与对未来的迷茫融入其中。

此生此夜不长好 明月明年何处看

宋代诗人杨万里曾评价此词“四句皆好”,言简意赅,意味深长。

首句“暮云收尽溢清寒”,点明时间、场景,以“清寒”渲染出淡淡的忧伤氛围。南方的中秋之夜,暑气未消,月光本应清爽宜人,苏轼却以“清寒”起兴,为全词定下感伤的基调。

次句“银汉无声转玉盘”,以拟人手法,将明月比作“玉盘”,在银河中“无声”转动。“无声”二字,恰如其分地表达出兄弟二人即将分别时的沉默与伤感。

此生此夜不长好 明月明年何处看

词中“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更是点睛之笔。“此生此夜不长好”以“不好”反衬“好”,更显此刻团圆的珍贵;“明月明年何处看”则道出兄弟二人对未来的迷茫和对再次相聚的期盼,将全文情感推向高潮。

苏轼、苏辙兄弟才华横溢,同列“唐宋八大家”。苏轼仕途坎坷,屡遭贬谪,唯有苏辙始终陪伴左右,不离不弃。“乌台诗案”后,苏轼被贬黄州,门庭冷落,只有苏辙对其关怀备至,甚至愿以官职换取兄长自由。这份兄弟情深,令人动容。

此生此夜不长好 明月明年何处看

苏轼一生漂泊,朋友众多,知己难寻。唯有苏辙,既是兄弟,又是良师益友,更是精神支柱。《阳关曲·中秋作》正是苏轼对兄弟情深的真实写照,也让后人更加珍惜这份弥足珍贵的感情。

苏轼:才华横溢与命运多舛

苏轼,一位才华横溢的文坛巨匠,却也因其性格上的“棱角”屡遭贬谪,命运多舛。

他“心直口快”,常得罪权贵;又“好为人师”,不免惹人非议。早年在凤翔任职时,就因耿直的性格与上司陈希亮交恶,甚至被刻意刁难。苏辙为兄长打抱不平,将陈希亮编排进寓言故事加以讽刺,而苏轼则选择直接与上司“硬刚”。

同样在凤翔,苏轼为同僚张璪送行时,写下《稼说》一文,文中既有自夸之嫌,又对张璪多番说教。不想张璪日后仕途得意,却在“乌台诗案”中落井下石,欲将苏轼置于死地。苏轼虽然才华盖世,却因性格原因屡屡得罪人而不自知。

此生此夜不长好 明月明年何处看

唯有弟弟苏辙,对兄长的才华和直言不讳从无芥蒂,始终伴其左右,提醒他为人处世之道。可惜造化弄人,兄弟二人最终还是天各一方。

公元1097年,苏轼因言获罪,被贬至遥远的琼州,而苏辙也被贬雷州。兄弟二人隔海相望,却无法相见。面对如此困境,乐观豁达的苏轼却以诗自嘲:“他年谁作舆地志,海南万里真吾乡”,苦中作乐,令人感叹。

网络上流传着“唐朝诗人旅行地图”的视频,李白一生放浪形骸,足迹遍布四方;白居易宦海沉浮,也曾游历各地。相较之下,苏轼的活动范围虽然不小,却远不及前两位,尤其是在他人生的中期,仿佛一直在北宋的几个重要区域之间徘徊。

此生此夜不长好 明月明年何处看

有人说,这是因为他一生九次被贬,不是在被贬的路上,就是在被贬之地,毫无自由可言。身处如此境地,孤独寂寞之感可想而知。

也就不难理解,为何他会写下“此生此夜不长好,明年明月何处看”的诗句,抒发内心深处的无尽感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