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艺术部的同事制作了一个古典舞线上教程,其中一个舞蹈动作的描述,用到了“一柞”这个词。
我第一反应是这个字写错了,手的动作,怎么会用木字旁呢?用提手旁似乎更说得通。
“一柞”和“一拃”,到底哪个是错别字呢?
没想到,这两个词竟然都不是错别字,而且它们的意思还不一样。
“一柞”指的是张开大拇指和食指两端之间的距离。
它出自康进之的元曲《李逵负荆》第四折:“似这般好器械,一柞来铜钱恰便似砍麻秸。”
这里的“柞”读第四声,和“炸”同音。
“一拃”指的是张开大拇指和中指两端之间的距离,比“一柞”大约长一厘米。
它出自作家茹志鹃的小说《三走严庄》:“来全的爹,整天嘴里咬着一拃长的小烟袋,埋头干活。”
这里的“拃”读第三声,和“眨”同音。
拇指和中指之间是“一拃”,拇指和食指之间是“一柞”,平时谁会注意这些呢?!仅仅相差一厘米,偏旁和读音就完全不一样。
中华文字真是博大精深,着实让人惊叹!
上海方言中有个词叫“一虎口”,顾名思义,应该就是指“一柞”。
这个词在官话中也有出现,比如元曲《阿纳忽》中的“双凤头金钗,一虎口罗鞋”,以及明末清初小说《醒世姻缘传》第九十回中的“交过四月,打到人腰的麦苗,一虎口长的麦穗。”
上海方言中还有个说法叫“一哈口”(音),不知道是不是对应“一拃”。
希望有高手能够解答我的疑惑。
我在网上搜索时,还发现了一件趣事。
在“一柞”的词条中,我竟然看到了它的英文释义:One tussah。说实话,我不认识这个单词。
我又查了一下,发现tussah指的是柞蚕丝,和柞树有关。当“柞”用作树名时,读作“zuò”。
“One tussah”是个典型的中式英语,它到底是指“一柞”还是“一棵柞树”呢?
真是让人忍俊不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