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指的是哪座山为东

2024-07-2701:23:25综合资讯1

欢迎阅读此文。欢迎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关注后,我们将为您持续推送此类文章,方便后续阅读、讨论和分享。

山东指的是哪座山为东

文章作者:Channing
文章编辑:t
说到山东的山,很多朋友脑海中第一时间想到的词汇,就是泰山。但山东省的“山”字,是否指的就是泰山?
我国很多地区的名字,都是以地形区分的,比如河南河北,历史上以黄河区分,现在则以漳河区分。
华夏大地上有山东也有山西,从名字来看,它们可能是以同一座山区分的。但从中国当前地图来看,山东和山西并不相邻,中间隔着河北和河南
如果说有哪座山足够有代表性,那也只有太行山了。那么太行山是否是山东的“山”呢?

山东指的是哪座山为东

(太行山美景)
从历史角度看,山东的“山”,最初其实是崤山。但当时的“山东”,并不是一个正式名称,而只是一个概念,即“山的东边”。
想要知道问题的答案,先要了解山东的历史。山东一词最早出现在《史记·七十列传·范雎蔡泽列传》中。
臣居山东时,闻齐之有田文,不闻其有王也”。这句话出自战国时期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范睢之口。这句话中提到的“山东”,指的是崤山和函谷关以东,这是秦国人的说法。

山东指的是哪座山为东

(崤山云雾)
此时的山东,是一个概念上的山东,并非一个公认的省级单位。这个概念是可以改变的,会根据局势和不同领导人的划分思想而发生变化。简单来说,由领导决定如何命名和划分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割据,各国只管自己的领土,周天子也没心思具体命名各个地区,“齐鲁大地”等说法都比较宽泛。但此后情况发生了变化:周朝灭亡

山东指的是哪座山为东

(范睢剧照)
秦朝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将全国划分为三十六郡。今天的山东包含了当时的胶东郡、临淄郡、济北郡、琅琊郡、薛郡。到汉朝时,山东与崤山关系不大了,而是与太行山相关。整个太行山以东的地区都称为“山东”,但那时山东依然只是个概念
唐朝时,“山东”的概念变得更加明确,即太行山东方的区域,也包括河南和河北部分地区。宋朝时,出现了“至道十五路”,类似于现在的省级划分。

山东指的是哪座山为东

(至道十五路划分)
山东被划为京东东路。但金朝灭北宋后,山东改名为山东东路,“山东”的概念在史书中逐渐清晰。南宋灭亡,元朝建立,我国省级区域划分的行省制出现。
现在的山东和山西都归属于中书省,称为山东东西道宣慰司和河东山西道宣慰司。此时山东的“山”,仍然是太行山。直到元朝灭亡,明太祖朱元璋重新划分区域,设立两京十三布政司,将中书省拆分,山东布政司和山西布政司由此诞生。

山东指的是哪座山为东

(两京十三布政司地域分布图)

此时的山东,那才是真正算是以省为单位存在,其与山西的分界线,仍旧是雄伟的太行山。如今的太行山,却与山东再无关联,中间横亘着河北省。为何会有此变动?

明朝划分了两京十三布政司,清朝则将全国分为18个省,山东省和山西省的名号就此确定。但两省疆域因直隶省的设立而缩小。直隶省涵盖如今的河北省、北京市、天津市

山东指的是哪座山为东

(山东美景)

自此,山东与太行山的联系渐行渐远。民国时期,直隶省改设为河北省北京与天津脱离直辖。至此,山东被河北和河南东部隔开,与太行山彻底分离

新中国成立后,经过多次调整,形成了我国如今的行政区划格局。山东人或许认为,泰山才是山东之“山”,但实际上,这座山正是将山西、河南、河北相隔的太行山

山东指的是哪座山为东

(泰山美景)

在我国政治稳定、各省协调密切的今天,想要重返过去的情形已不再容易。至于未来,则难以预料。我国当前的主要对手似是美国等西方国家,但对于任何国家而言,更大的威胁来自兴衰周期律

谁拥有抗衡兴衰周期律的手段,谁方能成为最终的胜利者。若无法与周期律抗衡,在改朝换代之时,我国或将迎来新的转机,届时行政区域如何划分,则另当别论。

山东指的是哪座山为东

(泰山美景)

从领导者的治理角度出发,当初设立河北、河南等省份的根本目的在于优化管理,提高行政效率。纵观华夏历史,行政区划的演化呈现由粗入细的趋势。周朝时期的山东,被称为齐鲁大地,山东的概念还很模糊,经过漫长岁月,山东的概念逐渐清晰,疆域也逐渐缩小

从宽泛到细致,体现了华夏政治管理模式的进步,这一进程旷日持久,历经千余年。在这漫漫岁月里,无数英明君主探索治理之道,弥补过往失误,完善治国方略。山东的历史,山东的“山”,看似只是区域变更、名称更迭,实则折射出历代华夏王朝的治国智慧。

山东指的是哪座山为东

(太行山美景)

或许有人认为,山东与山西未能“连手”,令人遗憾,但这变动也带来了积极的影响。让百姓安居乐业,才是真正的治国之道,各位读者如何看待山东、山西与太行山的历史变迁?欢迎在评论区分享您的观点。

山东指的是哪座山为东

(太行山美景)

参考资料:

郑燕燕.“山东”源流简考[J].德州学院学报,2017,33(03):10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