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煲耳机:从入门到“玄学”
关于煲耳机,网上众说纷纭,今天就来聊聊我的看法。
一、煲耳机入门指南
很多朋友问如何煲耳机,其实没必要把它看得太复杂,它就像汽车磨合期一样自然。新耳机之所以听起来没那么好,是因为振膜等部件需要一段时间“活动开”。
煲耳机没有绝对正确的方法,记住以下几点即可:
1. 音量稍低于正常音量;
2. 不要过分强调低频;
3. 避免长时间连续播放,要适当休息;
4. 煲机时间没有定论,200小时是一个保守数字,500小时基本足够。耳机是越听越好听的,越听越宽松。
总而言之,不要把煲耳机看得太重,顺其自然地听音乐就好。
二、煲耳机的进阶奥义
煲耳机其实是一个“训练”的过程,目的是将耳机的潜力完全发挥出来,就像挖掘人的潜能一样。前提是你的耳机本身素质不错,如果本身就很差,再怎么煲也没用。
影响声音最主要的因素是听的“音乐”。你听哪种类型的音乐多,耳机对该类型音乐的表現就可能更敏感。这只是我个人的感想,没有实际数据支持。
除了热爱,给耳机最好的“礼物”就是搭配一台优秀的前端设备(音源、耳放等)。
为什么这么说?
1. 好的前端频率响应更宽广,高频更明亮,低频下潜更深,能够“锻炼”耳机各个频段的表现力;
2. 好的前端声音衔接更自然流畅,而软件模拟的声音往往比较生硬;
3. 在煲机后期,可以使用动态范围更大、高低频跨度更大的音乐,例如爵士乐,进一步提升耳机的动态表现。
最终能不能煲出“神器”效果,还得看你的“造化”了!
需要注意的是,终极煲机只是为了那可能只有5%的提升,而一般煲机基本可以达到80%到90%的水准。不要迷信煲机,理性看待就好。
三、关于煲耳机的几个常见问题
Q1:有些厂家说他们的耳机不用煲?
我相信厂家的意思是不用刻意去煲耳机,顺其自然就好。毕竟,如果回答需要煲机,就会引发更多问题,比如怎么煲、煲多久等等,徒增解释成本。
Q2:有些商家以耳机没煲开为借口开脱?
正因为煲机确实存在,才会被一些商家利用。购买耳机时最好还是耳听为实,如果无法试听,也尽量不要购买DIY产品。
Q3:有人做过盲听测试,结果显示煲机效果不明显?
盲听测试的结果确实显示煲机效果不明显,但这并不能说明煲机没有用。因为:
1. 测试中耳机的煲机时间太短,只有240小时,而很多耳机需要更长的煲机时间才能发挥出最佳效果;
2. 盲听测试考验的是人的记忆力,而耳朵的记忆力是比较弱的,很难分辨出细微的声音差别;
3. 测试环境和设备也会影响结果,如果测试者对设备不熟悉,就更难分辨出声音的差别。
如果要进行更科学的煲机效果测试,我建议:
1. 将耳机的煲机时间延长至至少500小时,高端耳机甚至需要更长时间;
2. 使用AB对比测试,让测试者直接对比煲机前后耳机的音质差别,而不是依靠记忆力;
3. 使用测试者熟悉的设备和环境,减少环境因素对测试结果的影响。
四、其他
除了以上几点,耳罩和耳朵的贴合度也会影响音质表现。例如,有些耳机在耳罩“塌陷”后会更好听。
总而言之,煲耳机是一个需要耐心和经验的过程,希望我的分享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享受音乐。
关于耳机的一些碎碎念
用过白牙耳机吗?你会发现它比一般耳机薄,戴上后单元离耳朵更近,声音听起来更厚实,低频也更带感,这是因为声音没有“漏出去”。
别问我为什么还在用这款,你们是不是以为我买不起像HD800那样的大耳机?
PS:好吧,我承认,我真的买不起,哪位好心人赞助一下?
说真的,耳机这东西,佩戴位置也很重要。有些耳机,比如HD800,腔体太大,稍微调整一下位置,声音就完全不一样了!这就像煲耳机一样,需要慢慢找到最佳的听音位置。虽然不属于煲机的范畴,但这可是耳朵和耳机相互适应的“磨合期”,所以也应该算在煲机教程里吧?
一般来说,单元正对着耳道是最佳位置,太靠前或靠后都会影响音质。
PS:没错,我就是来秀签名的,哈哈!
说到入耳式耳塞,耳套和耳朵也需要时间来适应。 还记得ER4吗?网上流传的那张佩戴图绝对是反面教材!
话说回来,煲耳机是不是其实是在煲耳朵?
我觉得很有道理!耳朵的反应其实很迟钝,很多人一开始分不清高端耳机和低端耳机的区别,就是因为耳朵还没“煲开”。 但是一旦习惯了高端耳机的声音,就很难再回去听低端耳机了,这就是耳朵“煲开”的结果,哈哈!
还有人说线材也有方向?
我记得铜彩的张总说过一句话:“线材一开始是没有方向的,但听多了就有了。”
你可以把电流想象成水流,水流一直流动就会变得顺畅!
今天就先聊到这里吧!音质这东西,耳朵说了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