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冬至佳节于12月22日如期而至。冬至,又称“冬节”“长至节”“亚岁”等,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也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被确定的一个节气。早在3000多年前,古人就通过土圭观测太阳,确定冬至日为每年公历的12月21日至23日之间。冬至这天,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迎来白昼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
冬至过后,太阳高度角逐渐回升,但大地回暖是一个缓慢的过程,此时散失的热量仍大于接收的热量,尤其到了“三九”“四九”天,积热最少,温度降至最低点,天气也愈发寒冷。中国幅员辽阔,各地气候差异较大,冬至日虽白昼最短,但并非一年中最冷的时候,真正的寒冬是在冬至之后才会到来。
冬至食俗丰富多彩,北方地区的人们多半选择吃饺子。相传医圣张仲景曾在冬至时节用“祛寒娇耳汤”为百姓驱寒,后人为了纪念他,也为了抵御严寒,便在冬至这天吃饺子,以此表达对医圣的感恩之情。
除了饺子,北方部分地区也有冬至吃馄饨的习俗。馄饨寓意着阴阳调和,古人认为冬至是极阴之时,食用馄饨可以调节天地间的阳气。关于馄饨的来历还有一个传说,相传汉朝时北方匈奴有两个部落,分别叫做浑氏和屯氏,他们常常扰乱百姓生活,百姓对其恨之入骨,便将这两种食物合二为一,取名“馄饨”,并将其吃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