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剪头

2024-08-0701:04:46综合资讯0

正月里,许多人忌讳剪头发,因为“正月不剃头,剃头死舅舅”的说法广为流传。从科学角度看,这毫无根据,如果真有舅舅因此丧命,警察能轻松破案。

有些“辟谣”的说法也站不住脚。他们言之凿凿地声称,这句话在清朝的原意是“思旧”而非“死舅”,即“不剃头”表示思念明朝,是清朝百姓对剃发令的反抗。这种说法流传甚广,却只有一条证据: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修订的《掖县志》。

正月剪头

民国二十四年《四续掖县志》书影(右),见成文出版社《中国方志丛书·华北地区·第六十号》(左)

这种说法虽然证据不足,却传播广泛,被许多媒体反复引用,几乎成了“国学常识”。

但仔细推敲,就会发现这种说法很奇怪:如果将“死舅”还原为“思旧”,这句话的“原始”版本应该是“正月不剃头,剃头思旧旧”。“思旧旧”的说法,实在过于滑稽。而且,“思旧旧”的意思也与原意相悖!按照这种说法,遵从剃发令反倒成了“思旧”,结论竟然是不要剃头。这种自相矛盾的说法,实在令人费解。

其实,真正令人费解的是盲目跟风的人。只要查阅清朝的《掖县志》,就会发现,在清朝前、中期的山东掖县,根本没有这种习俗。

正月剪头

清乾隆二十三年《掖县志》同一段落书影。见成文出版社《中国方志丛书·华北地区·第三七六号》。

难道是清朝人害怕这种习俗暗示“反清复明”,所以不敢记载?当然不是。事实上,就在“文字狱”最盛的清中期,就有多处关于“剃头伤舅舅”的记载。只“剃头伤舅舅”的时间不在正月,而在五月

清朝康熙年间有一位著名文学家叫孔尚任,他创作了名剧《桃花扇》,其中“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的句子广为流传。

这位孔大文豪还写过一本专门介绍当时风俗的书,叫《节序同风录》。书中提到,五月五日端午节:“不剃头,恐妨舅。”这里的“妨”,是指因为触犯禁忌而伤害到他人。

正月剪头

《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本《节序同风录》书影。

《节序同风录》大约写于康熙时代,书中“不剃头”的要求仅限端午节当天。几十年后,到了乾隆时代,情况发生了变化。当时有一位叫潘荣陛的人,他写了一本介绍北京民俗的书叫《帝京岁时纪胜》。在这本书里,整个五月都要“杜绝剃头,保护舅舅”了。

正月剪头

《续修四库全书》本《帝京岁时纪胜》书影。

你可能会感到奇怪,古人为何要避免在端午节前后剃头?其实,在古人眼中,五月五日是一个“阳极而阴生”的危险日子。古人最初设立端午节,并非为了纪念屈原(屈原死后八百年,才有一本叫《续齐谐记》的小说称屈原死于五月五日,把屈原和当时已存在几百年之久的端午节联系起来),而是为了辟邪消灾,抵御“阳极阴生”的“威胁”。

五月五日被认为非常“危险”,从先秦到近代,关于这一天的禁忌一直很多。有些禁忌与押韵有关。例如,在端午节正式形成的东汉时期,应劭所著的《风俗通》中有一句话:“五月盖屋,令人头秃。”“屋”“秃”在上古语音中同属“屋部”,这句顺口溜用古音读也是押韵的。

正月剪头

明嘉靖十年锡山安国桂坡馆刊本《初学记》书影。

从这个角度来看,清代端午节“不剃头,恐妨舅”,可能也与“五月盖屋,令人头秃”类似,是一种押韵的禁忌。

但问题是,这个习俗明明是农历五月的,怎么会移到农历正月呢?其实,民俗本身就很容易发生迁移和变化。剃头禁忌的时间发生改变,也并非不可能——很多地方本来就有“正月不动刀剪”的习俗,也许正是因为如此,才把剃头禁忌也纳入其中吧。

作者 | 清洁工 南开大学博士生

审核 | 刘云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