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叹不已的意思(妙不可言的意思)

2024-08-0901:15:04综合资讯0

千年建盏,浴火重生

一盏建盏,见证了中国陶瓷史上的兴衰更替,从唐代的默默诞生,到两宋的辉煌鼎盛,再到明清的衰落消亡,直至今日的浴火重生,这小小的茶盏,走过了漫漫千年的风雨历程。

与建盏的不解之缘

我平生嗜茶,对茶具也情有独钟。早年间,我醉心于宜兴紫砂,还曾专程拜访过紫砂泰斗顾景舟大师,欣赏过他亲手制作的那些国宝级紫砂珍品。我对其他名瓷茶具,如景德镇青花、德化白瓷等,也同样喜爱。

至于建盏,最初只是闻其名,知其产自福建建阳,并未十分在意。上世纪90年代中期,友人赠送的一套建盏茶具,也因我不识货而不知所终。

直到后来我来到建阳,这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才真正领略到建盏的魅力。这里的人们,无论是文人雅士,还是普通百姓,都对建盏情有独钟,或品鉴把玩,或寻觅淘宝,或精心烧制,建盏已经深深融入了他们的生活。

面对这久违重逢的建盏,我深感好奇,也萌生了探寻其前世今生的念头……

建盏的辉煌过往

建盏烧制始于唐代,兴盛于两宋。宋代流行斗茶之风,茶色尚白,而建阳地区出产的黑釉茶盏,恰好能衬托出茶汤的色泽,成为斗茶的最佳选择。其中,尤以“兔毫盏”最为名贵,宋徽宗就曾在《大观茶论》中对其赞誉有加。

宋代建阳地区不仅是建盏的产地,也是全国最大的贡茶产区,两者相辅相成,共同成就了那个时代茶文化的辉煌。

随着明代散茶泡制方法的兴起,以及明太祖朱元璋取消团饼进贡制度,建盏逐渐失去了往日的荣光,最终在清代完全断烧。

建盏的重新崛起

沉寂了数百年的建盏,在上世纪30年代,因一位美国人普拉曼的到来而重回世人视野。他将建盏带回西方,并著书立说,向世界介绍这种来自东方的古老陶瓷艺术。

近30年来,随着考古发掘的进行,以及传统烧制技艺的恢复,建盏再次焕发出勃勃生机。如今,建阳地区建盏烧制如火如荼,不仅有传统的茶盏,还开发出茶壶、茶叶罐等新品种,建盏在当代茶文化中,正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探访建盏故里

为了更深入地了解建盏,我再次来到建阳水吉镇,探访古窑址,感受建盏文化。在当地专家的带领下,我参观了世界上最长的龙窑——芦花坪龙窑遗址,这里曾是宋代建盏烧制中心,如今依然静静地诉说着昔日的辉煌。

千年窑火,生生不息。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建盏这朵古老的陶瓷之花,将会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踏出山林,我们造访了芦花坪建盏有限公司,一间由孙福昆和他的儿子孙寒冰于 2007 年创立的建盏作坊。在其中,我们亲睹了如兔毛般细腻的金兔毫盏和银兔毫盏,目睹了釉面布满银灰色金属圆点的金油滴盏,欣赏了灰色或深灰色的灰贝釉,以及橘红色的柿红釉,琳琅满目,令人叹为观止。

相传,两宋建盏盛行时,曾经由海上丝绸之路销往非洲、中东、西欧等地。在“南海一号”和“华光礁一号”沉船的考古挖掘中,都发现了大量建窑黑釉瓷器。时至今日,建窑仍旧在东南亚地区广受欢迎。如今,建阳已拥有 13 位建窑建盏制作技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在陈毅明和徐老师的引领和讲解下,我们漫步观赏,不知不觉间已近黄昏。晚秋暮色如同画布上的一笔,为芦花坪和龙窑勾勒出苍古盎然的意趣。我们恋恋不舍,却也不得不告别徐老师,他说,回城吧,咱们去看看城里的建盏一条街,那是建盏在当代的全新天地。

我和小陈应邀来到了位于建阳西区的“建阳建盏文化街”,现代气息扑面而来,灯火通明的大街两旁店铺林立,各种建盏商铺风格多样,或大气华丽,或古朴典雅。数不清的花样品种和千姿百态的建盏令人目不暇接。我向小陈询问街上的建盏商家数量,小陈回答,从最初的十几家发展至今,如今已有约莫 300 家。

我们信步而行,来到“谭艺轩”。主人何宝兴热忱相迎,他是 1979 年参与古窑挖掘和恢复建盏制作的先驱和建盏泰斗之一。其家的金兔毫盏和银兔毫盏纹路栩栩如生,光彩夺目,令人爱不释手,赞叹不已!

如果把建盏内敛温润、通透玲珑的兔毫、油滴盏、鹧鸪斑、矅变等纹饰放大观察,其风情韵致,美轮美奂,堪比油画。难怪唐朝诗人刘禹锡在《西山兰若试茶歌》中赞誉建盏纹彩,言“骤雨松声入鼎来,白云满碗花徘徊”。

诚然,建盏精妙的泥坯,于千度高温中创造出非人力所能及的天造地设、玄妙莫测的绮丽华彩,令人思绪飞扬,时空交错,艺术灵感迸发。倘若有幸收藏一枚珍品,便能终生相伴,舍不得离手。

建盏因茶而兴旺,因茶而衰落,因太平盛世而复苏。

建盏,这稀世珍宝,是八闽大地上浴火重生的古精灵,这片土地因你而有了新的生命力。在建阳之旅中,我有幸与你相遇,从此便爱上你,直到永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