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途不知返(莎头迷途不知返40)

2024-08-1001:04:49综合资讯0

社区矫正:如何让迷途者真心悔改?

从“只要不进监狱事儿就不大”的错误认知,到抵触、对抗社区矫正,再到渴望回归社会却困难重重,社区矫正对象回归守法公民的道路并非坦途。如何触及他们的灵魂,引导他们真心悔改,是摆在社区矫正工作者面前的一道难题。

迷途不知返(莎头迷途不知返40)

2023年12月19日,上海市浦东新区检察院检察官在浦东新区司法局高科西路矫正中心开展社区矫正对象入矫宣告检察监督,这正是破解社区矫正困局努力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随着我国刑罚轻缓化趋势的加强,社区矫正制度在改造罪犯、预防犯罪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社区矫正工作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如何解决监督管理和教育帮扶之间的矛盾,如何有效预防罪犯再犯罪,成为了社区矫正机构、检察机关和专家学者共同关注的焦点。

“摆烂”的小杨与检察官的坚持

26岁的小杨因犯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罪被判处缓刑,但他却对自己的罪错缺乏认识,整日游手好闲。面对即将流落街头的困境,他依然无动于衷。社区矫正社工和司法所干部多次上门家访,为他联系工作,甚至帮他解决生活困境。检察官叶梅也介入其中,指导制定矫正方案,在加强监督管理的坚持不懈地进行教育帮扶。最终,小杨的态度开始转变,并愿意回到老家重新开始。

电商主播小超的“吐槽”与“监管+服务”的探索

23岁的小超是一名电商主播,因卖假货被判处缓刑。他认为社区矫正机构的信息化核查与自己的工作时间冲突,影响了自己的直播事业。检察官程婷在调查后发现,类似小超这样的涉电商行业社区矫正对象还有很多。为此,常熟市检察院与司法局联合制定了《常熟市涉电商行业社区矫正对象“监管+服务”工作实施方案(试行)》,将监管与服务相结合,在加强监管的为他们提供直播培训等帮助,引导他们合法经营。

精准评估“再犯罪的危险”

最高人民检察院发布的首例假释监督指导性案例,引起了法学界的关注。如何对社区矫正对象的再犯罪风险进行精准评估,成为了预防再犯罪的关键。社区矫正工作需要更科学的评估体系,更个性化的矫正方案,以及更有效的社会支持,才能真正触及他们的灵魂,引导他们真心悔改,最终回归社会。

社区矫正工作任重道远,需要各方共同努力,探索更加有效的路径,帮助迷途者找到回家的路。

社区矫正:如何降低再犯罪风险?

我国社区矫正对象以缓刑犯为主,假释犯占比很低。最高检近期发布指导性案例,旨在明确假释适用规则,推动假释制度的有效实施。

假释制度的推广也为社区矫正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专家指出,如何精准评估“再犯罪的危险”,是预防再犯罪的关键。社区矫正法规定,考验期内犯新罪将撤销缓刑或假释,这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震慑作用。

内蒙古呼伦贝尔市海拉尔区检察院近期调研发现,当地社区矫正对象再犯罪比例较低,但仍有提升空间。分析显示,再犯罪人员多依靠犯罪谋生,且再犯时间集中在入矫初期,这反映出社区矫正教育的缺失。

针对这一问题,海拉尔区检察院建议当地社区矫正机构落实“因人施教”,强化矫正对象的守法意识。“因人施教”在实践中面临着人员不足等困境。

专家建议,破解社区矫正困境需坚持监督管理与教育帮扶相结合,专门机关与社会力量相结合,并根据不同情况进行分类管理、个别化矫正。各级政府应加大对社区矫正工作的支持力度,保障人员和经费投入。

各地也在积极探索精准评估“再犯罪的危险”。例如,广州市越秀区发布了社区矫正调查评估负面清单,上海市金山区检察院则利用大数据技术,及时发现脱管漏管隐患。

◆法条链接

《中华人民共和国社区矫正法》

第十七条第三款 社区矫正对象的居住地、经常居住地无法确定或者不适宜执行社区矫正的,社区矫正决定机关应当根据有利于社区矫正对象接受矫正、更好地融入社会的原则,确定执行地。

《中华人民共和国社区矫正法实施办法》

第四十三条第二款 社区矫正机构、司法所应当根据社区矫正对象的矫正阶段、犯罪类型、现实表现等实际情况,对其实施分类教育;应当结合社区矫正对象的个体特征、日常表现等具体情况,进行个别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