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鱼落雁闭月羞花闭月指的是谁(沉鱼落燕闭月羞花都指谁?)

2024-08-1701:20:01综合资讯0

一、西施:本名施夷光,是春秋末期越国的绝色美女。在浙江诸暨苧萝山下,东西二村的居民大多姓施,施夷光住在西村,故称西施。西施天生丽质,是中国古代美的化身和代名词。成语“沉鱼落雁之容,闭月羞花之貌”中的“沉鱼”出自西施浣纱的经典传奇故事。西施与王昭君、貂蝉、杨玉环并称为中国古代四大美女,其中西施位居首位。

沉鱼落雁闭月羞花闭月指的是谁(沉鱼落燕闭月羞花都指谁?)

萧玉田所作《西施浣纱》

越王勾践三年(前494年),越军在夫椒(今江苏吴县西南)被吴军击败,退守会稽山(今浙江绍兴南部),并遭受吴军的围攻。无奈之下,勾践被迫向吴王夫差求和,并亲自前往吴国担任人质。卧薪尝胆多年后,勾践终于获释回国。为了复国大计,勾践利用夫差贪恋美色的弱点,制定了离间计,其中便包括西施。

彼时的西施只是村中姿色最美的姑娘,并无其他才艺。时人认为,真正的美女必须具备三个素质:容貌、歌舞和形态。而西施仅满足于第一个条件,后两项颇为欠缺。于是,越王勾践安排乐师传授西施歌舞、礼仪和形态。三年后,勾践安排范蠡将西施献给吴王。范蠡面见吴王,伏地叩拜道:“臣勾践不才,感激大王恩德,特地从越国境内搜罗能歌善舞的女子,执掌洒扫之职。”吴国重臣伍子胥劝诫吴王:“窃闻昔日夏朝灭亡于妺喜,商朝灭亡于妲己,周朝灭亡于褒姒。美人乃亡国之祸,还请大王明鉴,莫要接受。”

但吴王见到西施后,被其倾国倾城的容颜和婀娜多姿的身材所迷,置伍子胥的劝告于不顾,将其收入宫中,并在姑苏台修建了春宵宫,又在灵岩山上修建了馆娃宫,还挖凿了大水池,供西施嬉戏玩乐。沉迷于西施美色的夫差渐渐疏于朝政,勾践趁机休养生息,积蓄实力,伺机而动。最终,越国成功灭吴,一举雪耻。

与西施有关的成语和谚语:

沉鱼落雁:意为鱼儿看到她的美貌沉入水中,飞雁见到她纷纷落入沙洲;比喻女子容貌极美。事实上,“沉鱼落雁”是一个成语,有学者认为出自《庄子·齐物论》:“毛嫱、丽姬,人之所美也,鱼见之深入,鸟见之高飞,糜鹿见之决骤,四者孰知天下之正色哉。”原意是说动物与人对“美”的认识有所差异,引申义为不同的人对同一个概念的理解各不相同。也有人认为,唐朝诗人宋之问所作的《浣纱篇》中的“鸟惊入松萝,鱼畏沈荷花”是该成语的出处,沉鱼即指西施。相传西施在江边浣纱时,水中的鱼儿目睹她的美貌,惊得忘记了游水,逐渐沉入江底。

东施效颦:东施:越国丑女,代指丑陋之人。比喻模仿他人但未得其法,反而出丑。出自《庄子·天运》:“故西施病心而矉其里(矉:皱眉),其里之丑人见而美之,归亦捧心而矉其里。其里之富人见之,坚闭门而不出;贫人见之,絜妻子而去之走。彼知颦美,而不知颦之所以美。”

西施因患有心脏病而皱眉,同村的丑女东施看到后觉得很漂亮,便也学西施在村中皱眉行走,然而却把原本丑陋的脸蛋变得更加丑陋,导致全村人纷纷躲避或关门不出。东施只知西施皱眉好看,却不知为何好看。比喻不明白自身条件,盲目模仿他人,结果反而适得其反。

《红楼梦·第三十回》:“宝玉心中想道:难道这也是个痴丫头,又像颦儿来葬花不成?因又自叹道:若真也葬花,可谓东施效颦,不但不为新奇,且更可厌了!”

西眉南脸:意指春秋时期的美女西施的眉毛和南威的脸颊。西施和南威都是春秋时期的绝代佳人,故合称“威施”,后泛指美丽的女子。出自唐代李咸用所作的《巫山高》:“西眉南脸人中美,或者皆闻无所利。”

情人眼里出西施:意为恋人眼中所见之人,只看优点而不顾缺点。原为宋代谚语,出自宋朝胡仔所著《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山谷上》:“谚云:情人眼里有西施”。

正史如《史记》、《春秋》、《左传》等均未记载西施其人和事。先秦诸子中仅有隻言片語提及西施,如《墨子》中说:“吴起之裂,其功也;西施之沈,其美也。”

西施的结局至今仍是谜团。由于缺乏明确的历史记载,关于其归宿主要有两种说法:一是范蠡暗中恋慕西施,辅佐越国灭吴后,不接受勾践的封赏,与西施泛舟太湖,隐居过着逍遥自在的生活。《越绝书》中记载:“西施亡吴国后,复归范蠡,同泛五湖而去。”另一种说法是越国灭吴后,勾践的夫人嫉妒西施的美貌,担心勾践对其动情,又兼吴人视西施为亡国妖孽,故将其装入皮袋沉于江中。《吴越春秋·佚文》中记载:“吴亡后,越浮西施于江,令随鸱夷(皮囊)以终。”《东周列国志》中说:“勾践班师回越,携西施以归。越夫人潜使人引出,负以大石,沉于江中,曰:‘此亡国之物,留之何为?’”

二、王昭君: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中被称为“落雁”的女子,曾为汉元帝宫女,后成为匈奴呼韩邪单于的阏氏。昭君出塞的故事流传千古。

沉鱼落雁闭月羞花闭月指的是谁(沉鱼落燕闭月羞花都指谁?)

萧玉田所作《昭君出塞》

王嫱,字昭君,西汉南郡(今湖北兴山县)人。汉元帝时期,昭君以良家女子的身份入宫为宫女。《后汉书卷八十九 南匈奴列传第七十九》中记载:“元帝时,以子选入掖庭”。当时宫中佳丽众多,元帝在宠幸后宫时,常根据画像来选人。传说画工毛延寿借机索贿,宫女们为了得到皇帝的宠爱,纷纷向毛延寿行贿。容貌出众、品格高尚的昭君不屑于此,不愿用钱财来赢得皇帝的青睐。毛延寿未得昭君的贿赂,便故意在画像中把昭君画得丑陋不堪。《世说新语·贤媛第十九》记载:“汉元帝宫人既多,乃令画工图之,欲有呼者,辄披图招之。其中常者,皆行货路。王明君姿容

王昭君嫁给呼韩邪单于三年后,呼韩邪去世。按照匈奴习俗,昭君应该嫁给呼韩邪的长子复株累单于。但昭君渴望回归汉家,向汉成帝上书请求,然而成帝没有同意。《后汉书卷八十九 南匈奴列传第七十九》记载:“及呼韩邪死,其前阏氏子代立,欲妻之,昭君上书求归,成帝令从胡俗,遂复为后单于阏氏焉。”

尽管如此,王昭君还是与复株累单于共同生活了十一年,夫妻恩爱,育有两女:长女须卜居次,次女当于居次。复株累单于死后不久,昭君也去世了,葬于“青冢”(现内蒙古呼和浩特城南)。昭君和亲对匈奴和汉朝的友好关系起到了重要的沟通和调和作用,因此被历史所称赞。

“沉鱼落雁”之“落雁”的典故源于一个传说:昭君出塞时,行于大漠之中,心绪难平,怀念故乡,于是弹奏《出塞曲》。飞过天空的大雁听到她曲调中的幽怨与悲伤,为之动容,纷纷落到地上。从此,“落雁”便成了“沉鱼落雁”中的一个典故。

三、貂蝉:被称为“闭月”的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也是唯一一位没有正史记载、只出现在小说和戏剧中的美女。她首次登场于小说《三国演义》。

沉鱼落雁闭月羞花闭月指的是谁(沉鱼落燕闭月羞花都指谁?)

萧玉田画作《貂蝉拜月》

普遍认为,“貂蝉”并非她的本名。貂蝉生活的年代大约是东汉末年,她的事迹主要出现在民间故事中,最终由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整理创作出一个完整的艺术形象。

从秦朝到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及两宋,貂蝉一直都是部分高官和将领头上必不可少的配饰。这个词由“貂尾”和“附蝉”组成,象征着高贵和权势。

著名的长篇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以史实为基础,同时融合了许多民间故事,其中貂蝉的形象广为人知。正史中并没有关于“貂蝉”的记载,只有吕布与董卓侍婢私通的寥寥几句。《三国志·吕布传》记载:“卓(董卓)常使布(吕布)守中阁,布与卓侍婢私通,恐事发觉,心不自安。”这个事件中的侍婢没有名字,更没有说明是“貂蝉”。

在《三国演义》中,貂蝉是司徒王允的义女,美丽动人,年仅十六岁,满腔爱国之心。她了解王允对董卓的乱政无能为力,于是决定献出自己来对付乱臣贼子。王允制定了连环美人计,想要利用貂蝉离间董卓和养子吕布之间的关系。他先将貂蝉秘密许配给吕布为妻,然后再公开将貂蝉送给董卓做小妾。貂蝉嫁给董卓之后,对吕布暗送秋波,周旋于父子二人之间。她巧妙地赢得董卓和吕布的爱恋,使本为父子的二人产生嫌隙,最终成功挑动吕布与王允合作,刺杀了董卓。

《三国演义》第十六回提到吕布的妻室时,交代了吕布“后娶貂蝉为妾”以及“貂蝉亦无所出(子女)”。第十九回“下邳城曹操鏖兵,白门楼吕布殒命”中,吕布即将败亡之时,貂蝉短暂出场,劝诫吕布“将军与妾作主,勿轻身自出”。吕布没有采纳陈宫的妙计,日夜与妻子严氏及貂蝉饮酒消愁,士气低落,将领离心,最终被曹操所杀。吕布死后,罗贯中没有再介绍貂蝉的后续情况。

“闭月羞花”之“闭月”的典故出自《三国演义》:王允的义女貂蝉在后花园拜月时,突然一阵微风拂过,浮云遮住了月亮。王允看到这一幕,逢人就说,我的女儿和月亮比美,月亮比赶紧躲到云里。貂蝉被人们称为“闭月”。

四、杨玉环(719年-756年):号太真,是唐玄宗最宠爱的妃子。她姿容丰艳,善于歌舞,精通音律,是唐代宫廷音乐家、舞蹈家,在历代后妃中其音乐才华鲜见。她也是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羞花”。

沉鱼落雁闭月羞花闭月指的是谁(沉鱼落燕闭月羞花都指谁?)

萧玉田画作《贵妃醉酒》

杨玉环美丽漂亮,气质超凡脱俗。李白在《清平调》中形容她:“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杜甫有《哀江头》诗:“明眸皓齿今何在,血污游魂归不得。清渭东流剑阁深,去住彼此无消息。人生有情泪沾臆,江花江草岂终极!”白居易的《长恨歌》更是专为她所作,诗中赞美贵妃:“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

杨氏,正史中没有记载她的名字,只知道《旧唐书 列传第一 后妃上》记载她“号太真”,100年后的唐人郑处诲所撰《明皇杂录卷下》中说“贵妃小字玉环。”杨玉环是隋朝宗室后裔,她先嫁给唐玄宗儿子寿王李瑁为王妃。《旧唐书 列传第一 后妃上》曰“开元二十四年(736年),武惠妃薨,后廷无当帝意者。或言妃姿质天挺,宜充掖廷”

于是公公唐玄宗听取大臣建议,将杨氏召入后宫,册封为贵妃,这时杨氏反而成了前夫李瑁的庶母。杨玉环入宫后,以自己的妩媚温顺和过人的音乐才华,受到玄宗的百般宠爱;宫中称杨氏为“娘子”,受到的礼遇实际上等同于皇后。

杨贵妃深受玄宗宠幸,她的家族也因此飞黄腾达,很多人获授官爵或赏赐:大姐封为韩国夫人,三姐封为虢国夫人,八姐封为秦国夫人。她的堂兄杨国忠原本是市井无赖,为人奸诈好赌,但也封官入阁、把持朝政。唐玄宗此后更加沉溺于酒色,政治更加腐败不堪。杨氏家族飞扬跋扈、胡作非为,乱令当朝,使得朝野都对杨家产生了巨大的怨恨。

天宝十四载(755年),节度使安禄山以清君侧、反杨国忠为名发动叛乱,《旧唐书 列传第一 后妃上》载:“禄山反,以诛国忠为名,且指言妃及诸姨罪。”

次年,唐玄宗带着杨贵妃和杨国忠逃往蜀中,途经马嵬驿(今陕西兴平市西)时,禁军龙武大将军陈玄礼率领随驾禁军军士哗变,一致要求处死杨国忠,最终杨国忠被乱刀砍死。

陈玄礼等人又请求诛杀杨贵妃。玄宗说国忠乱朝当诛,但贵妃无罪,本想赦免,无奈禁军士兵都认为贵妃是祸国红颜,安史之乱是因她而起,不诛杀难以安抚军心、难以振奋士气,继续包围皇帝。唐玄宗接受高力士的劝言,为求自保,不得已赐死了杨贵妃。最终杨贵妃被赐白绫一条,缢死在路边佛堂的梨树下。《旧唐书列传第一 后妃上》:“及西幸至马嵬,陈玄礼等以天下计诛国忠,已死,军不解。帝遣力士问故,曰:‘祸本尚在!’帝不得已,与妃诀,引而去,缢路祠下,裹尸以紫茵,瘗(yì,埋葬)道侧,年三十八。”这也是白居易的《长恨歌》中的“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之典故的由来。

玄宗在安史之乱平定后曾派人去寻找杨贵妃的遗体,但没有找到。

关于杨贵妃之死众说纷纭,其中两种说法尤为流行。

一种说法认为杨贵妃并未死于马嵬驿,而是流落民间隐姓埋名。另有一种说法则认为杨贵妃东渡日本,她在日本生活了三十余年,最终病逝于京都,享年六十八岁。日本山口县的“杨贵妃之乡”建有杨贵妃墓,著名影星山口百惠自称是杨贵妃的后裔,印证了这一说法。

尽管坊间流传颇多,但史料记载明确表明杨贵妃确实死在了马嵬驿。无论是旧、新《唐书》还是《资治通鉴》等权威史籍,以及《唐国史补》、《明皇杂录》、《安禄山事迹》等笔记杂史,都对此事件有明确记载。

杨玉环天生丽质,有“羞花”之称。相传入宫不久,她与宫女们赏花时不慎触碰了含羞草,草叶当即收缩合拢。宫女们戏言这是玉环的美貌令花草自惭形秽,不敢抬头。唐玄宗听闻此事后,立即召见玉环,赐封贵妃,自此“羞花”成为她的雅称。

关于杨贵妃的身材,后世流传甚广的“环肥燕瘦”一词,给人一种杨玉环体态丰腴的印象。这一认知与实际情况并不相符。诗圣李白曾奉召入宫,亲眼见过杨贵妃,他在《清平调词三首》中赞美她的容貌和身材:“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旧唐书列传第一 后妃上》也记载贵妃“善歌舞,通音律,智算过人”,其代表作霓裳羽衣曲更是名垂千古。她还擅长胡旋舞,这些都表明杨贵妃身材窈窕,绝非如人们想象中那般肥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