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胜吴广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陈胜吴广起义的原因

2024-08-3001:05:29综合资讯0

公元前209年,陈胜在陈胜在大泽乡发出了“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呼吁,激起了农民起义的强烈反抗,进而引发了声势浩大的秦末农民大起义。许多人认为,这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宣言,不仅打破了贵族在政治上垄断的局面,也代表了平民参与政治的开始。

从历时角度来看,陈胜的这句话固然具有很强的鼓动作用,符合当时的历史意义;但是从微时角度,陈胜的这句话却并不准确,不符合当时的时代特征。

陈胜吴广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陈胜吴广起义的原因

历史记载表明,第一位平民政治家可能是姜子牙。相传,姜子牙家道中落,曾做过屠夫和开过旅馆,还因家贫而为入赘为婿。虽然年已七十,仍游猎度日,但就是这样一位穷困潦倒的老人,却在后来的日子里叱咤风云:周文王尊他为太师,称其为太公望;周武王尊称为师尚父,委以军事统帅重任;周武王灭商后,在姜子牙的辅佐下,建立了齐国。一个穷困潦倒的老人成为帝国二号人物,无疑验证了“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这句话。
甲骨文的发现表明,“姜”字的本义是女羌人,并不代表姓氏,“羌”字本是指被俘的男羌人。商朝末期,“姜”字可能演化为姓氏,“羌”字成为部落名称。从文字学角度来看,姜子牙可能并不属于一般平民,很可能代表了羌人的利益,所以周人才会如此重视他。也就是说,姜子牙受到重用的前提并非其才华,而是其特殊身份和在羌人中的地位,因此当时仍处于“王侯将相,有种乎?”的时代。
甲骨卜辞中的“民”字是一个被刺瞎一只眼睛的奴隶,“人”字与“夷”、“尸”字相通,一般用于指投降的被征服部族,地位低下,甚至可以作为“人牲”。也就是说,在商朝,“王侯将相”确实有种,他们与“民”、“人”不在同一层面。商朝统治者不会重用“民”、“人”阶层中的人才,因为这将动摇他们的统治根基,比如纣王任用几位地位低下的“小臣”,也被比干、周武王等视为其四大罪状之一。

陈胜吴广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陈胜吴广起义的原因

从西周到春秋晚期,史书上记载的王侯将相,几乎都是贵族后裔,即使家道败落,也曾有过显赫的祖先。我们熟知的秦穆公用五张羊皮换得奴隶百里奚,实际上百里奚是春秋虞国大夫,晋国灭掉虞国后百里奚才沦为奴隶。秦穆公任用百里奚为相,只是延续了“王侯将相,有种乎?”的做法。百里奚等曾经的王侯将相沦为奴隶,从另一方面表明“王侯将相”的确无种了。
春秋晚期,由于长期战乱,许多诸侯国遭到灭亡,大量王侯将相沦为平民甚至奴隶。以前被贵族垄断的知识开始下沉,这是百家争鸣出现的重要原因之一。平民阶层中也出现了一批高素质人才,以孔子为代表的知识分子开办私学,提升了平民阶层的素质,进一步打破贵族对知识的垄断。孔子的伟大需要透过具体的年代来考察。也就是说,由于特殊的历史原因,当时的“民”不再是愚昧无知的杂草,不再是缺乏学识的底层民众。
由于列国兼并激烈,许多诸侯国开始重视人才。孔子的许多弟子虽然出身平民,但后来都担任了重要官职,如子路。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平民即使能力出众,不仅不可能担任王侯将相等要职,而且在担任一般官职时也要接受更多的考验。孙武就是典型的例子:伍子胥在吴国没有经过考验就能担任高官,而地位较低的孙武却要通过练兵考试。

陈胜吴广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陈胜吴广起义的原因

战国时期,战争残酷升级,灭国的危机笼罩着各国。所谓“穷则变,变则通”,为了国家强大,避免在残酷的战争中被灭亡,战国七雄相继变法,没有变法或变法力度小的国家后来基本都被陆续灭亡。尤其重要的是,七国变法的内容中,几乎都包括重视人才和选拔有能力者。
魏国第一个变法,任用李悝主持变法,史称“李悝变法”。第一条是废除奴隶制的世袭制度,根据能力选拔官员,取消旧贵族享受的世袭俸禄,用来招募贤才和发展生产。秦国的商鞅变法的主张废除旧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禁止私斗,颁布按军功赏赐的二十等爵制度,即使是社会地位低下的穷人,只要不断立下军功,也能升到高位。齐国邹忌变法,邹忌本身就不是什么显贵,“以鼓琴见威王”而得到重用,他本人非常注重推荐人才,变法内容中有“谨择君子”这一条。楚国的吴起变法,提出“罢无能,废无用,损不急之官”,裁减冗官,选贤任能,罢除无能无用之辈。燕国的乐毅改革或燕昭王改革,确定“察能而授官”的用人原则,只将官爵和俸禄授予有功有能的人,以克服“亲亲”、“贵贵”的用人传统。韩国的申不害变法提到“见功而与赏,因能而授官”,而申不害本人是“郑之贱吏”,韩国灭郑后成为韩国低级官员,最终却为相15年。唯一没有明确提到不拘一格提拔人才的是赵国的胡服骑射。

陈胜吴广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陈胜吴广起义的原因

通过战国七雄的变法可以看出,当时已经打破了严格的贵族血统论,中国社会的阶层不再固化,下层有能力者可以通过努力和才华成为高官,甚至成为帝国一人之下的宰相。申不害、商鞅、庞涓、孙膑、李斯、苏秦、张仪等,最初社会地位都不高,但通过努力,他们都成为了高官显贵。
经过变法之后,如果说关东六国的阶层固化还很强的话,那么秦国对阶层固化的破坏就更加彻底了。原本,秦国就有广纳天下英才的传统;变法之后更是“变本加厉”,只要是能使用的人才,秦国国君一般都会使用。即使是吕不韦这样的商人也能担任宰相;张仪、李斯原本地位都很低下,后来在官场历练中,展现出了卓越的能力,最终成为秦国宰相。

尽管陈胜的“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在时代背景和秦国国情下并不完全准确,但他以此激起了民众反抗暴秦的野心和决心。从战国到秦末这段时间来看,“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这句话确实反映了平民参政时代即将开启。

陈胜吴广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陈胜吴广起义的原因

秦朝以后,贵族政治与平民参政相互作用,持续了上千年。直到宋朝,平民参政才成为主流,而贵族身份在政坛上的敏感性也随之增加。

汉朝推行“察举制”,突破了先秦时期的世官制。地方官员在辖区内选拔品学兼优者推荐给中央,由中央考核任命。这为底层能力者提供了晋升的渠道。

三国时期,曹操提出“唯才是举”,重视能力而非德行。这是中国用人制度的重大进步。魏晋时期,门阀控制了政治,非门阀人士难以晋升高位。直到隋唐时期,门阀对皇权构成威胁。隋唐皇帝推行科举制,吸纳寒门子弟与门阀士族对抗,牛李党争就是这一斗争的体现。唐末黄巢起义灭掉许多豪门大族,导致士族势力衰落。

宋朝以后,科举制完善并普及,寒门子弟逐渐成为主流。只要有才能,平民也能“朝为读书郎,暮登天子堂”。选拔“有能力之人”成为君臣共识,这一共识至今仍延续。

数千年来,中国领先于世界,社会阶层的流动性是一个重要因素。近代以前,欧洲一直是贵族政治,阶层固化严重。直到法国大革命,旧的阶层制度才逐渐瓦解。从这个意义上说,法国大革命与陈胜吴广起义一样具有历史意义。

陈胜吴广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陈胜吴广起义的原因

可以说,王侯将相无种时代早在战国初期就已到来,比陈胜吴广起义早了200多年。陈胜所说的“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虽有历史意义,但从当时的背景来看,它更反映了陈胜迅速成为王侯将相的野心,而不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这种“暴富”心态可能是陈胜昙花一现的一个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