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义廉耻的意思 礼义廉耻的现实意义

2024-08-3101:19:44综合资讯0

礼义廉耻的意思 礼义廉耻的现实意义

梁启超主编的著作《中国六大政治家》中指出,中国历史上共有六位杰出的政治家:管仲、商鞅、诸葛亮、李德裕、王安石和张居正。这六位都是改革家,致力于通过政治和经济变革,构建新的生态系统,以改善国家的力量、军队实力和人民的福祉。其中,管仲和商鞅的改革富有成效,促进了当时的社会发展,对后世产生了重大影响;而其余四位的改革效果较小,对后世的影响力也相对较弱。

北宋初期,有位杰出人物名叫赵普,他类似于汉初的萧何。他有一句名言:“半部《论语》治天下”,广为流传。《论语》对于中国人来说,就如同《圣经》对于欧洲人一样重要。它汇集了儒家创始人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论,由于从汉朝到明清时期,儒学一直是中国的主流意识形态,孔子在文化形态上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是独一无二的。

从《论语》的内容来看,孔子最崇拜的人物是谁?答案是管仲。请看原文:

《论语·宪问篇第十四》中,子路说道:“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殉死,而管仲却没有殉死。”子路疑惑地问道:“管仲算得上仁德之人吗?”孔子回答道:“桓公能够九合诸侯,而不用兵车,都是管仲的功劳。这样的成就难道不是仁德吗?”子贡问道:“管仲不是仁人君子吗?桓公杀公子纠时,他没有殉死,反而做了齐桓公的宰相。”孔子说道:“管仲身为齐桓公的宰相,辅佐他称霸诸侯,匡正天下,人们至今仍然享受着他的恩惠。如果没有管仲,恐怕我们还要遭受蛮夷的侵扰。难道匹夫匹妇的轻义小信能与管仲的功业相比吗?他们自杀于沟壑之中,却无人知晓。”孔子看重的是管仲的事业成就,给予他极高的评价,在《论语》中,无人能出其右。

اولین人物将“礼仪廉耻”提升到国家管理的层面,并将其作为构建政治生态和文化生态的基础,正是这位管仲。

人类从动物界脱颖而出,首先产生了要求,即区分血缘,建立亲疏等级,划分家庭,确立长幼秩序。在社会管理和交往中,其文化形态便是懂得礼仪,知晓廉耻。

《管子·牧民》中写道:“何谓四维?一曰礼,二曰义,三曰廉,四曰耻。”“国有四维,一维绝则倾,二维绝则危,三维绝则覆,四维绝则灭。”这就是“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将不国”的出处。管仲对“礼仪廉耻”的解释是:“礼不逾节,义不妄行,廉不掩恶,耻不从枉。故不逾节,则上位安;不妄行,则民无巧诈;不掩恶,则行自全;不从枉,则邪事不生。”其基本含义是:礼要求人们的行为符合一定的分寸,义要求人们不自我标榜,廉要求人们不掩饰自己的过失,耻要求人们心怀羞耻,不与邪恶为伍。做到这四点,就能避免各种社会问题的产生。

中国人在管理上长久以来崇尚人治,而不是法治,原因就是中国文化的创始阶段就将礼义廉耻置于重要位置,强调自我约束、自律自觉、自珍自爱以及修养修性。

在当代人的观念意识中,“礼义廉耻”所占分量几何?在现代化建设的今天,我们是否仍需“礼义廉耻”?换句话说,“礼义廉耻”在现实生活中是否仍然具有积极意义和促进作用?好人吃亏,坏人得利,讲原则的人不如不讲原则的人,顾及脸面的利益赶不上不顾脸面的人,诈骗发展成为产业,扶助他人的人可能反受其害,诸如此类,层出不穷。笔者对此感到困惑,非常期待各位高人的指点解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