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鹤楼的作者是谁 黄鹤楼作者简介

2024-09-0101:15:20综合资讯0

黄鹤楼的作者介绍

黄鹤楼:历史与文化载体的绝美融合
作者:李艳艳
前言
巍然耸立于长江之滨,黄鹤楼以其悠久的历史、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令人惊叹的建筑之美,成为武汉标志性的文化地标。它的故事,承载着岁月的变迁,也成为了文人墨客笔下永恒的主题。
传奇般的起源:黄鹤之羽,楼名之由来
传说中,有位仙人驾着黄鹤来此,并将其停靠在长江边的酒楼墙上。这幅奇景吸引了无数人慕名前来,酒店生意兴隆。十年后,仙人乘鹤西归,酒楼主人感怀仙人提携之恩,在此建楼纪念,名曰黄鹤楼。
历经沧桑:时间的雕琢,文化积淀的厚重
黄鹤楼的历史可追溯至223年三国时期,孙权为实现“以武治国而昌”的战略目标,将其作为军事要塞。历经朝代更替和频繁的战争,黄鹤楼几经损毁和重建,逐渐演变成文人雅士聚会赋诗的胜地,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底蕴和理想情怀。
建筑之美:融合民族风韵,彰显独特的艺术魅力
今天的黄鹤楼高5层,总高51.4米,建筑面积3219平方米。内部由72根圆柱支撑,外部有60个翘角向外伸展,屋面用10多万块黄色琉璃瓦覆盖,造型独特,民族风格显著。楼顶铜鑄黃鶴造型,與整座建築相得益彰。
文人墨客的灵感源泉:千古绝唱,诉说时代变迁
黄鹤楼位于长江边,风景秀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墨客的聚集之处。大唐盛世,诗圣王维《送康太守》一诗,将黄鹤楼作为饯别之地,诉说着离愁别绪。而大唐诗坛的另一位巨匠崔颢,则以一首《黄鹤楼》名垂青史,为黄鹤楼带来了无上的荣耀。
繁华与落寞:盛衰交替,历史的见证者
在黄鹤楼的历史长河中,有繁华鼎盛的时期,也有衰败落寞的时刻。黄鹤楼始终伫立在长江之滨,见证着时代变迁,见证着这座城市的兴衰荣辱。它自身也成为了历史与文化交织的印证,承载着人们的记忆和乡愁。
结语
黄鹤楼,这座有着传奇般起源和悠久历史的建筑,既是历史文化的载体,也是艺术美学的瑰宝。它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瞻仰,成为武汉这座城市不可或缺的文化符号,在时光的流逝中绽放着永不磨灭的光彩。

黄鹤楼作者

4

数年后的一天,两位身着白衣,姿容不凡,颇有仙风道骨的人物登上了黄鹤楼,欲在此与友人作别。二人举止优雅,谈吐风流,仪态潇洒,令人眼前一亮。

他们先举杯畅饮,吟诗作赋,继而相拥道别。白衣男子目送友人登上一叶轻舟,只听一声悠扬的:“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小船载着他的友人渐渐消失在天际。

白衣男子面露不舍,他掏出手机,在社交媒体上发了一条动态,《黄鹤楼送友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这条动态瞬间引来无数点赞。随后,他与许多游人一样,在当地官员的陪同下,登上了黄鹤楼的顶端,远眺江天一色,暮霭沉沉,思绪万千。

突然,他的目光落在墙上的一首诗《黄鹤楼》上: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他惊呼道:“这诗中描绘的场景,不就是我刚才所见的吗?是谁将我未出口之诗写成了这首《黄鹤楼》?”

陪同的官员告诉他诗人的名字,他想了想,好像只是个写小情诗的无名之辈。

我才得知这位白衣仙子正是鼎鼎大名的“诗仙”李白。我心中十分激动,以为“诗佛”“诗仙”都来光临了我的黄鹤楼,想必“诗圣”“诗豪”也曾来过,只是我尚未识得。

文人墨客们,来吧,来吧,黄鹤楼欢迎你们的到来!我感受到了一种从未有过的兴奋和期盼,上帝欲让一座楼宇扬名,必先使其名人云集。来吧,诸位大家们!

但我发现李白似乎对“自己的诗”被人抢先写出而感到不悦。也不怪他,当时他身为大唐诗人中的NO.1,才华横溢,豪放不羁,无人能及。他怎能容许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崔颢将他比下去?经过一番思量,他写了一首《鹦鹉洲》:

鹦鹉来过吴江水,江上洲传鹦鹉名。

鹦鹉西飞陇山去,芳洲之树何青青。

烟开兰叶香风暖,岸夹桃花锦浪生。

迁客此时徒极目,长洲孤月向谁明。

不要以为不懂诗词,就不用比较。来,我们把前四句放在一起看看——

《黄鹤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鹦鹉洲》:“鹦鹉来过吴江水,江上洲传鹦鹉名,鹦鹉西飞陇山去,芳洲之树何青青……”

李白自己也觉得不好意思了,怕被人说抄袭,于是连忙遮掩道:“我酒喝得有点多了,让我再想想……”

崔颢隔空喊话道:“李兄,你酒喝多了,要和我玩‘同义词游戏’吗?意思相同却措辞不同,一意两说法……”

李白憋足了劲儿,又写了一首《登金陵凤凰台》: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结果,李白的思维好像被崔颢的诗框住了,他平时天马行空的想象力,此时却犹如中了魔法一般,原地打转,跳不出崔诗的圈外。《凤凰台》与《黄鹤楼》不但韵律相同,连最后一句“长安不见使人愁”都与人家的“烟波江上使人愁”极其相似,“抄袭”得无可挑剔。

李白不胜失望,即使如此模仿,也依然无法超越崔颢的诗。罢了,认输吧。面对黄鹤楼,他怅然叹道:“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当地官员们,这次我是真的使出浑身解数了,你们给崔颢发个广告费吧。

远方的崔颢笑得花枝乱颤:一直被模仿,从未被超越!

黄鹤楼作者简介

5

当李白的这两首诗都没能超越崔颢的《黄鹤楼》时,我,黄鹤楼,强烈地预感到了一种风雨欲来,哦,不,火热欲红的感觉。上帝想让一座楼宇出名,必先使其产生反差。

果然,当地官员不但没有怪罪李白“江郎才尽”,反而巧妙利用此事推广黄鹤楼,“来来来,全国各地的游客们,看一看诗仙李白都‘道不得’的黄鹤楼,到底有多美?”

“来来来,诸位客官,看看李白‘道不得’的黄鹤楼,却让一个人‘道得了’!他,就是给黄鹤楼写出世界级文案,系出名门‘博陵崔氏’的崔颢!”

一声“轰”鸣,这个一直寄托着文人雅士别样情怀的“黄鹤楼”,就这样被当地的导游词点燃了,一把火烧得我噼啪作响,就这样突然而又偶然地,我暴得大名,游人蜂拥而至,我的盛名,天下皆知。

千里马已经等了两年了,伯乐,名伯乐终于出现了!从此,因为崔颢的诗和李白的“道不得”,我,黄鹤楼,火得一塌糊涂,出名至今,千年不衰!

同时出名的,当然还有文案作者崔颢。没有他,我黄鹤楼出不了名。没有我,他也写不出那样的诗,我们都是彼此成就者!

但其实,一年又一年,望着滚滚东流的长江水,我也经常陷入哲学思考,我,就是一座楼,一座名叫黄鹤楼的楼,我本无意成名,怎奈文案太好,又有名人加持,不火,由不得我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