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丽丝门罗 门罗家庭悲剧

2024-09-0401:07:30综合资讯1

Alice Munro and Family Tragedy

2013年12月拍摄的爱丽丝·门罗。(图/Chad Hipolito/AP)

✎作者 | 桃子酱

✎编辑 | 苏炜

当地时间5月13日,加拿大作家、2013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艾丽丝·门罗(Alice Munro)于安大略省逝世,享年92岁。

门罗在中文世界引起广泛关注,应该是在2013年她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后。她被誉为“短篇小说女王”并因此获奖,表明了诺奖委员会对短篇小说这一体裁的肯定。

作家乔纳森·弗兰岑在为门罗代表作《逃离》所写的序言中指出,尽管出版业界更推崇大部头的长篇小说,将一本短篇集视为一次签下两本书时,那道令人不快的、难以回收成本的前菜,但实际上,在近25年创作的最激动人心的虚构作品中,短篇小说占了相当大的比重。

“我喜欢短篇小说,因为它们让作家无处可藏。你不能靠喋喋不休一路披荆斩棘;读到最后一页不过是几分钟的事,如果你没什么可讲,我很快就会知道。我喜欢短篇,因为它们通常以当下或以鲜活的记忆为背景……所有的虚构作家都会遭遇没有新东西可讲的状态,悲惨的是,短篇作家尤甚。再说一遍,没有藏身之处。那些最狡猾的老狐狸,比如门罗和威廉·特雷弗,甚至都不去尝试躲藏。”弗兰岑写道。

“一种更好的小说能否拯救世界?总是有那么一点儿小小的希望(奇怪的事情确实会发生),但回答几乎肯定是不,它不能。尽管如此,它却很有希望拯救你的灵魂。”弗兰岑的建议是:读门罗!读门罗!

为了便于大家了解门罗,我们整理了关于门罗的一些知识点。

“把自己的生活变成故事”

1931年7月10日,本名艾丽丝·安·莱德劳(Alice Ann Laidlaw)的门罗生于加拿大安大略省休伦县温厄姆镇。在《岩石堡风景》一书中,门罗追溯了莱德劳家族19世纪初从苏格兰迁徙至北美新大陆的历程。

据称,莱德劳家族的人总有一种“把自己的生活变成故事讲给别人听的欲望”,门罗也是如此。

Alice Munro and Family Tragedy

《岩石堡风景》

[加拿大]艾丽丝·门罗著,王芫译

译林出版社,2018-3

“里面每个人我都认识”

18岁考上西安大略大学之前,门罗一直生活在温厄姆。温厄姆的邮政编码是N0G2W0,本地人自嘲:“这是因为没有人要去温厄姆”(No One Goes to Wingham,Ontario)。

《岩石堡风景》译者王芫曾一路辗转,到访温厄姆。她的看法是:如果你喜欢门罗,不必非要去温厄姆,因为门罗想告诉我们的一切,都写在了她的作品里。

门罗将在温厄姆积淀的“小镇生存经验”写进小说里,这使得她在温厄姆一度不受欢迎。她在小说《死亡时刻》中写了一个婴儿被开水烫死的故事,而1939年在镇上发生过一模一样的事故。夭折婴儿的家人扛着枪,上门警告门罗的父亲:“让你女儿不要再瞎写温厄姆的故事!”

多年以后,门罗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一位生活在温厄姆的本地姑娘告知母亲这一喜讯。那位母亲如此回答:“艾丽丝·门罗应该为自己感到羞愧,她写的不是小说,因为里面每个人我都认识;但是也不是纪实报道,因为里面每个人都比现实中要坏。”

Alice Munro and Family Tragedy

1909年的温厄姆镇。

“这辈子唯一不用做家务活的时候”

因为母亲患有帕金森综合征,门罗在十几岁时就开始承担家务活。

考上西安大略大学时,她就知道自己只能读两年大学,因为只申请到两年的奖学金。对她来说,在大学的两年是生命中一次短暂的假期,也是“这辈子唯一不用做家务活的时候”。

大学期间,她开始认真写作。“除此之外我什么都做不了,因为我没钱。”

Alice Munro and Family Tragedy

西安大略大学艺术学院1924年的老照片。(图/Wikimedia Commons)

结婚是一种“逃离”

“门罗”这个姓,来自她的第一任丈夫詹姆斯·门罗。她结婚时20岁。

“当时,我就像维多利亚时代的女孩子一样——结婚的压力非常大。当时女人们认为结婚是一种逃避的方式:如果我结了婚,人们就不会再为这事儿来烦我了,我从此就能成为一个真正的人,展开新的生活。我认为我当时结婚是为了能写作,能稳定下来,可以把精力集中到重要的事上面。”

婚后,这对夫妇从加拿大东部移居几乎在加拿大最西边的温哥华——“加拿大境内我们能去的最远的地方”。这也是一种“逃离”——离开故乡。

Alice Munro and Family Tragedy

温哥华。(图/Wikimedia Commons)

“怀孕时更是疯了一样写作”

整个20世纪50年代,门罗几乎都在怀孕、养育孩子中度过:三个女儿依次在1953年、1955年、1957年出生(二女儿出生不久夭折)。

“怀孕时我更是像疯了一样写作,因为觉得有了孩子,我就再也不能写作了。每一次怀孕,我都备受鞭策,想在孩子出生前写出些惊天动地的东西来。事实上,我什么惊天动地的东西也没写出来。”在接受《巴黎评论》采访时,门罗这样表示。

经历了15年的创作,门罗终于在1968年完成了她的第一本短篇小说集《快乐影子之舞》。她回忆道:"《那天的蝴蝶》是我最早创作的作品,大约是在我21岁时完成的。我还清晰地记得撰写《感谢送我们回家》的情景,当时我的初生儿就在摇篮里陪伴着我,那应该是我22岁的时候。比较晚创作的作品如《快乐影子之舞》和《乌得勒支和约》,都是在我30多岁时写成的。"

爱丽丝门罗 家庭悲剧

《快乐影子之舞》

[加拿大]爱丽丝·门罗著,李玉瑶译

新经典∣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23-11

"即使死去,我已创作了许多"

1963年,门罗一家搬到了维多利亚市,并创办了位于维多利亚剧院后方小巷内的门罗书店。1984年,书店搬到了位于市中心的政府街,新址是一栋建于1909年的历史建筑,曾作为加拿大皇家银行使用。

开办书店后,门罗除了家庭事务外,还需要分心书店的运营。她表示,她在创作《女孩和女人们的生活》时效率很高,因为即使身兼数职(照顾四个孩子:三个女儿和女儿的一位玩伴;每周两次在书店工作),她仍然可以保持高产。

在她39岁那一年,她曾连续几晚写到凌晨1点,次日清早6点又起床写作。当时她感到身体状况不佳,心脏病随时可能发作,但她安慰自己:"好吧,即使我死了,我也已经创作了许多。他们(指读者)会明白我努力创作的原因。"

她曾经渴望创作长篇小说,"但当你需要照看家庭和年幼的孩子时,尤其是当时还没有一次性尿布和洗衣机,很难找到大块的时间"。

爱丽丝门罗 家庭悲剧

门罗书店的推荐书区。(图/Tourism Victoria)

"千万不要上我的课!"

1972年,门罗与第一任丈夫离婚。次年,她在多伦多的约克大学担任创意写作教师。

这段从教经历令门罗感到不堪回首。当时的约克大学以其学术创新性而著称,但她的学生班底基本都是男性,仅有一名女性,"他们的作品充斥着当时流行的时髦风潮,难以理解,且陈旧平凡"。大学设立写作课的目的,与其说是培养文学人才,不如说是为了培训学生未来从事电视行业,"让他们能够熟练地运用陈词滥调"。

有一位女性学生想选修门罗的写作课,她急忙阻止:"千万不要!千万不要选我的课,你只需继续给我提交作品即可。"

爱丽丝门罗 家庭悲剧

约克大学开设的创意写作课。(图/York University)

故乡给予归属感

1976年,门罗与大学时暗恋的对象杰拉德·弗莱林重逢并结了婚,婚后定居克林顿镇。该镇距离温厄姆不到20英里,他们最初是为了方便照顾双方父母才在那里居住,但最终决定长久留下来,因为"这里的景色对我们来说非常重要"。

门罗表示,她感谢杰拉德给了她看待周围环境的新视角。"如果换作是其他风景、其他湖泊或其他城镇,我不会产生这种归属感。"

爱丽丝门罗 家庭悲剧

克林顿镇。(图/100 Towns of Canada)

一间自己的房间

门罗的名作《办公室》中,主人公"我"是一位作家兼家庭主妇,一天晚上,她在熨烫衬衣时,思考到了一个解救自我的出路。她对正在客厅看电视的丈夫说:"我想我应该有一间办公室。"

显然,"我"是在响应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号召("女人应该有一间自己的房间"),打算租赁一间办公室专心写作。但她刚说完这句话就意识到:"这听起来像是一个过分的要求,一次罕见的自我放纵"。

"如果我想要一件貂皮大衣或一条钻石项链,几乎都会容易一些——那些才是女人应该追求的东西。"

"我"租下了一间办公室,但却饱受房东马利先生的骚扰,因为他坚信"与写作,存在着一种暧昧的美妙关系"。最终,"我"只得落荒而逃。

门罗坦言,《办公室》是她真实经历的写照。她确实租用过一间办公室,但除了这篇《办公室》之外,她在那里没有任何创作。

爱丽丝门罗 家庭悲剧

《一间自己的房间》

[英]弗吉尼亚·伍尔夫著,瞿世镜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2023-4

不断回到同一主题

乔纳森·弗兰岑在为门罗小说《逃离》撰写的序言中写道:"门罗不断讲述的故事如下:一个聪明、富有激情的女孩在安大略省的乡村长大,家庭经济拮据,母亲患病或离世,父亲是一位中学教师,继母相处困难,女孩通过奖学金或果断的利己行为,早早逃离了贫困的家乡。

"她早早结婚,搬到了英属哥伦比亚,生儿育女,之后婚姻破裂,而她远非无辜。她可能事业有成,成为演员、作家或电视名人;经历过几段罗曼史。当她不可避免地回到安大略省时,她发现青少年时期的家乡景色发生了令人不安的变化。尽管是她抛弃了这个地方,但返乡未受热切欢迎这一点对她的自恋情结仍是一个巨大的打击。

"她青少年

艾丽丝·门罗

《逃离》

[加拿大]艾丽丝·门罗 著,李文俊 译

出版社:新经典∣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6 年 10 月

文学与电影

西班牙导演佩德罗·阿莫多瓦是艾丽丝·门罗的忠实粉丝。在他 2010 年执导的电影《吾栖之肤》中,《逃离》被设定为女主角多萝西·蒂亚的慰藉之书。阿莫多瓦曾在西班牙报纸上写道:“如果要探讨文学与电影的关系,最好的例子之一就是朱莉·克里斯蒂主演的《柳暗花明》,这部电影改编自我最喜爱的当代作家之一门罗的作品。”

《柳暗花明》改编自门罗的短篇小说集《熊从山那边来》。2016 年,阿莫多瓦选取了《逃离》中的三个相互关联的故事,将它们改编成电影《胡丽叶塔》。

《胡丽叶塔》电影海报

(图/《胡丽叶塔》电影海报)

非典型女性主义者

“美国南方作家是第一批真正打动我的作家,他们向我展示,作家也可以书写小镇生活、农村风情,以及我所熟悉的生活。”

门罗说,她自己并没有意识到真正的热情所在:美国南方小说家都是女性——尤多拉·韦尔蒂、弗兰纳里·奥康纳、凯瑟琳·安·波特和卡森·麦卡勒斯。“她们让我觉得,女性也可以书写奇闻异事、边缘化的故事。”

她自己也喜欢写这类故事,并认为这是女性作家的优势领域。男性作家则擅长书写与现实息息相关的长篇小说,一些主流的大部头之作。

她承认自己是女性主义者,“但仅限于我赞同的某些观点”;如果女性主义作为一种对待生活的态度,由其他人强加给她,她是不会认可的。

《心是孤独的猎手》书封

《心是孤独的猎手》

[美]卡森·麦卡勒斯 著,宋玲 译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2 年 4 月

“当代契诃夫”?

作家韩松落指出,长期生活在安大略省小镇的门罗,经常被人们投以“游客凝视”的目光,以为她书写的是小镇生活的富饶宁静,充其量只是有些许淡淡的悲伤,所以称她为“当代契诃夫”;但她所书写的,其实是她自我审视的目光挖掘出的深渊。

学者丁林棚则指出,门罗不属于批判现实主义范畴,不像契诃夫那样通过展示小人物的生活片段抨击黑暗现实,她的作品就是生活本身。而且,门罗将自身融入故事,呈现了“现实即故事,故事即现实”的特质。

“封闭的世界、自由的想象、逃离、醒悟和回归,不仅仅是门罗故事的主题,也是加拿大文学的永恒主题:小镇就是宇宙中心,是万花筒。”丁林棚写道。

《传家之物》书封

《传家之物》

[加拿大]艾丽丝·门罗 著,李玉瑶 译

出版社:理想国∣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7 年 10 月

“艾丽丝,赶快接电话啊!”

2013 年 10 月 10 日,当诺贝尔文学奖公布获奖结果时,媒体和诺奖委员会都在寻找门罗,因为他们联系不上她。她的好友、作家玛格丽特·阿特伍德在推特上说:“我的电话都快被打爆了,艾丽丝,赶快接电话啊!”

当时门罗在温哥华岛上,当地时间凌晨 4 点。最终,是她的女儿叫醒了她。门罗说:“我完全没有想到。你知道,我来到西部是为了处理很多家务事,我没有留意诺贝尔文学奖,直到最近。”

在门罗看来,自己得奖对短篇小说意义非凡。“我希望人们能意识到,短篇小说是一种重要的艺术形式,不是随意写写,直到你有了素材去写一部长篇。让短篇小说回归它本来的地位。”

她没有亲自前往领奖,而是录制了一段长访谈,代替了正式的获奖演讲。当被问及写作是否耗尽她的精力时,她肯定地回答了这个问题,随后补充道:“你知道,我总是为我的孩子准备好午餐。”

艾丽丝·门罗

2013 年,当艾丽丝·门罗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时,她接受了一次长访谈。(图/Nobelprize.org)

· END ·

作者丨桃子酱

编辑丨苏炜

校对 | 黄思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