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雎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关雎给我们的人生启示

2024-09-0401:29:01综合资讯0

【导语】为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教育部、国家语委推出“中华经典资源库”,甄选一百篇经典诗文,邀请名家吟诵、书法、阐释,彰显经典价值。

即日起,“微言教育”推出“中华经典资源库”专题,为您逐一呈现诗文经典!

《关雎》作为《诗经》名篇,其叙述的内容和表达的情感引发了千年传承,至今仍魅力不减。今天,我们就来领略它的意蕴之美。

《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关雎》解读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集,内容丰富,分为风、雅、颂,时代跨度从西周早期到春秋中期,对中国文学和文化影响深远。

而《诗经》的文化价值不仅体现在其文学性,更在于它作为经典经籍的深层文化内涵。历代学者对其阐释丰富,由此构建了中国经学史,乃至中国思想史。

我们今天要解读的《关雎》出自国风部分,属于周南,是《诗经》的首篇。

我们来看诗的内容:“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是一、二句。“关关”形容雎鸠的鸣叫声,喻指时令的流转。雎鸠是一种水鸟,常成双成对出现,故“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暗含了婚姻宜时、佳偶天成的美好寓意。

这首诗采用的艺术手法是比兴。前两句中的雎鸠鸣叫和水洲景象,并非对其本身的直接描述,而是借以表现季节变化与人伦婚配的自然规律。也就是说,它通过自然物象间接表达了男女性别相谐而成的美好愿望。

第三段“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则表现了君子对淑女的追求。荇菜是一种水生植物,左右流之是形容其随水波摇曳的姿态,暗示淑女的灵动之美。君子寤寐求之,说明他心驰神往,渴望得到淑女的青睐。

第四段“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进一步表现了君子的思慕之情。求之不得,思之愈切,以至于辗转反侧,夜不能寐。辗转是一种连绵词,富有音乐性,传达出君子内心的焦虑与迫切。

第五段“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描绘了琴瑟和鸣、夫妻融洽的场景。君子采荇菜,象征着对淑女的追求与得到。琴瑟友之,则表现了他们婚后生活的美满和谐。琴瑟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代表了男女相配之意。

首先是“参差荇菜,左右芼之”。“芼之”意为挑选,是指采摘时选择好的荇菜。接着是“窈窕淑女,钟鼓乐之”。这里要注意“乐”的读音,古读为“yào”,与“之”押韵,并非现代汉语读音“lè”。《论语》中也有“仁者乐(yào)水,智者乐(yào)山”的句子,体现了古今读音的差异。我们不妨采用现代汉语读音,但如果你想强调韵律,也可以读成“乐(yào)之”,甚至有些老先生会读成“乐(lào)之”。这些不同的读法,我们了解即可。

有些人质疑这首诗的年代,认为它应该属于春秋时期,因为西周时期没有钟。但实际上,八十年代在江西新干县大洋洲发现了商代遗址,出土了与钟相似的“大铙”,它与钟的区别在于,钟的钮在上面,而大铙则是倒置的,呈倒梯形。大铙体积很大,可以看作钟的雏形。到了周代早期,张家坡出土文物中,就发现了三件套的编钟。

总而言之,钟的出现时间不会晚于西周。而鼓则更早。考古发现表明,龙山文化时期,尤其是后期,就已经出现了鼓。有的鼓是用土烧制成的,高达一人,用手敲击。还有一种鼓是将木头掏空,外面蒙上鳄鱼皮,我们之所以知道是鳄鱼皮,是因为在鼓腔里发现了鳄鱼骨头,这种鼓被称为“头鼓”。

在古代,钟和鼓都是神圣的法器,用来沟通天地、侍奉鬼神。这首诗中出现钟鼓,一是表明这是一个隆重的典礼场合,二是说明能够用钟鼓伴奏演唱,并非一般人家的婚配。

从诗歌的器物和人称形式来看,这首诗并非爱情诗。爱情诗中常以琴瑟伴奏,比如现在年轻人拿着吉他到女生宿舍下面弹唱“我心中不能没有你”。而用钟鼓伴奏则显得过于隆重,就好比你组织学校乐队,用大钟来为女生伴奏,想想那场景就觉得不太现实。而且,武汉博物馆里收藏的大钟,非常巨大,你怎么可能抬着它去跟女孩子约会呢?

我们认为,这首诗的主题是恩情诗。爱情也是一种恩情,但恩情诗的范围更广,它歌颂的是男女结合后夫妻之间深厚的恩情。具体来说,从典礼的角度来看,这首诗写的是婚姻六礼中的“亲迎”环节。中国传统婚礼有六个步骤,从“问名”到“亲迎”,而“亲迎”是最高潮的环节,演奏这首典礼乐歌,是用来祝福新人夫妻恩爱。这首诗虽然也歌颂了爱情,但它是限定在夫妻之间的恩情,而非泛指的爱情。

《礼记》中却说,婚姻不奏乐,婚姻之家不举乐。但由于《诗经》本身是年代久远的经典文献,而且周南是周家的直属地,靠近首都,相当于现在的北京附近。而周南地区的风俗习惯可能与儒家起源的山东地区有所不同。从时间上看,这首诗很有可能是西周中后期左右的作品。从西周中后期到春秋战国,儒家文献才逐渐写定,其间相隔四五百年的历史。地域相差千里,时间相差几百年,我们究竟应该相信《诗经》还是后来的儒家说法呢?

诗中还出现了“维鹊有巢,维鸠居之。之子于归,百两御之。维鹊有巢,维鸠方之。之子于归,百两将之。百两欲之,百两压之,百两送之”等句子,这些句子也并非在歌颂爱情,而是表达了对新婚女子的祝福。

还有“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如果不是解释为结婚的歌,又该如何解释呢?我更愿意相信《诗经》,而不相信后来的说法,那个说法可能别有用心。

总而言之,这首诗的主题其实是歌颂夫妻恩情,而不是爱情诗。爱情诗有它独特的表达方式。这是第一个问题。第二个问题,这首诗属于西周或周代作品。周代是礼乐文明创造的时代,他们创作了这首歌颂婚姻的诗,用来祝福婚姻家庭和谐。如果我们把它当作爱情诗,就无法理解它背后的深层意义。但如果我们把它看作是一首婚礼的祝歌,歌颂夫妻和谐,那么它背后的含义就非常深远了,它反映了周代社会对家庭的重视。

从现实层面上看,西周社会是由姬姓人群领导着二十万军队,打下的天下。周边地区都是异姓异族。周人采取了融合的策略,而当时的人们普遍相信亲戚关系,认为“非我族类,其心必异”。为了建立亲戚关系,周人就开始与东方上层人士通婚,缔造婚姻,搭建亲家关系。缔造婚姻需要敲锣打鼓,举行隆重的仪式,以庆祝婚姻的缔造,使婚姻变得神圣。

从社会观念上看,周代几百年的封建社会现实,也造就了中国人对人类社会逻辑开端的思考。我们中国人认为,阴阳结合才能产生万物,男女结合才能组成家庭,有了家庭才会有父子,有了父子才会有兄弟,有了兄弟才会有君臣,这些都是从家庭开始的。《论语》中子曰:“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与。”这句话除了字面翻译之外,还体现了孝悌之道的好家庭,能造就不犯上作乱的好社会成员。古人说,要找忠臣就要到孝子中寻找。

我们可以看到,《诗经》国风第一篇就是“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与中国文化的开端,以及我们对生活、人伦的理解有着密切的联系。

只要我们调整好视角,就能看到《诗经》中的深层含义,这也是它成为民族经典的原因。如果它仅仅是肤浅的小作家写的小男小女之间的爱情故事,就不会被保存下来,更不会成为经典。

中国诗歌的看家本领是“一切景语皆情语”。在这首诗篇中,已经蕴含着这种思想的萌芽,这在艺术上具有重要的意义。这首诗描绘的是一个贵族之家的婚礼,敲钟打鼓的场景。正如孔子所说,女子出嫁后,要侍奉祖宗,协调好家庭,传宗接代,还要负责采集野菜,用来祭祖。采集野菜并非为了食用,而是为了备万物。作为贵族家的女子,不仅要打理家庭,祭祖,还要亲自操作采集野菜,人和自然非常亲近,无论身份高低,都要亲自劳作,因此他们对自然非常熟悉。这就是中华文明创业时期的那批人,从他们身上,我们看到了中华民族所特有的勤劳品质。这首诗展现了这种朴实勤劳的风貌,让我们感到亲切,体会到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

总而言之,《诗经》的第一首作品就以婚姻为题材,歌颂和谐——夫妻要和谐,要像琴瑟、像钟鼓。家庭和谐意味着女子在家庭中要履行各种责任,从祖宗传宗接代,到侍奉各种社会关系。家庭和谐也意味着社会和谐。这首诗的精神,其深层含义就在于此。这些内涵需要我们仔细体会,结合时代背景去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