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 教育活动构成要素

2024-09-0601:41:49综合资讯0

以高质量办学推动教育强国建设
本期关注:尊重教育规律

教育活动遵循规律

毋庸置疑,教育活动具有其内在规律,各要素间相互作用,形成客观、内在、必然的联系。否认或质疑教育规律者,要么是思想怠惰,要么是行动鲁莽。

尊重教育规律的重要性

一线校长必须深入教育教学一线,真实且全面地把握教育规律。通过实践不断验证理解的规律性,增强其可靠性、普遍性及指导意义。

教育规律与实践

"按照教育规律办学"是教育工作的基本原则。也有人对此提出质疑和困难。面对这些困惑,我们需要厘清教育规律的本质和作用。

教育规律的定义

顾明远编著的《教育大辞典》将"教育规律"定义为"教育发展过程中的本质联系和必然趋势"。这强调了教育规律的客观性、必然性。

教育规律的内涵

理解"教育规律"需从以下层面入手:

  • 固有联系,非外部强加
  • 客观联系,非主观臆测
  • 必然联系,非偶然性
  • 内在机制,非外部条件

教育规律的客观存在

教育活动由教师、学生、内容、手段、方法等要素组成。这些要素相互影响,共同构成复杂的系统。了解这些系统之间的相互联系,对其产出(学生发展)至关重要。这些系统运行方式取决于要素间的联系和方式,若符合教育活动的特点和要求,则有利于教育成果的实现。反之,教育活动会受到负面影响。

让我们用一个例子来理解教育规律的鲜明特点。在中国的教育传统中,流传着“因材施教”的原则,这其实也是一条重要教育规律。它对良好的教育关系,即教师、学生和教育方法之间的关系,做出了本质上的把握。从“因材施教”提出的基础来看,它既体现了教育对象——学生——的个性差异和成长需求,也体现了教育活动的根本任务——引导、促进和成就每一个学生的成长。这条规律不像自然规律那样无声地、直接地和无条件地指导教师的教育行为,使教师的教育行为必须遵循它的要求。“因材施教”要发挥作用,需要教师在内心认同它,并在实际教育活动中始终不渝地尊重和坚持它。如果教师由于自身认知不足(例如不了解自己的学生)或外部环境限制(例如班级学生人数过多)无法按照“因材施教”的要求来开展教育活动,那么它就无法自动地调整教育活动的方向,也无法实现预期的教育目标。“因材施教”如此,其他所有微观、中观和宏观教育规律都是如此,它们的作用都依赖于不同层次和类型的教育主体对规律的理解,以及他们在践行这些规律时所具备的主客观条件。简而言之,教育规律发挥作用是有条件的,并非无条件的。教育活动中人们感受不到教育规律的作用,通常是因为缺少实现教育规律作用的主客观条件。教育规律要在校长的办学治校中发挥作用,一方面需要校长在内心认同这些规律,另一方面需要校长为这些规律作用的发挥创造必要的和充足的条件。

如何在实践中真正把握教育规律?

按照教育规律办学,但教育规律究竟在哪里呢?作为校长,如何才能真正把握教育规律呢?从实际情况来看,一些校长倾向于采取一种“由外而内”的路径来把握教育规律。所谓由外而内的路径是指校长们将教育规律看作存在于学校之外的事物,看作是一种从前人、他人那里习得的教育正确认识,倾向于从书本、优秀校长、教育研究专家那里来学习和把握教育规律。

有关教育的著作,通常以感悟、表达和探索教育规律为目的,阅读这些著作确实有助于校长们去体会和把握某些教育规律。由于这些著作都是很久之前的或别人的教育思想的产物,它们当中所意图表达的教育规律性认识不可避免带有历史、社会以及具体教育实践场景的局限性,难以机械地套用到眼前的教育活动情境中,否则就容易犯刻舟求剑式的错误。

向优秀校长学习,是校长们把握教育规律的另一条基本方法。透过他们的经验和做法,校长们总是可以领悟到一些具有普遍性的教育规律性认识。从优秀校长的经验中感悟教育规律也面临着一个困难,那就是很多优秀校长对于自己的经验为什么有效缺乏深度反思和理论总结,往往停留在做了什么的具体描述上,容易给学习者“乱花渐欲迷人眼”的感觉。很多时候,学习者只是从优秀校长那里学到了皮毛,难以透过他们的经验和做法把握到真正的教育规律。

向教育研究专家学习也是一个校长把握教育规律的重要路径。阅读教育研究专家们的论文、专著、报告等,是认知和把握教育活动中各种教育规律的基本途径,为教育活动的改进提供了可供参考和讨论的知识基础。专家们的论文和专著一般都篇幅太长,加之一些复杂的理论基础、研究设计与方法、学术表达的专业性等,容易让一线校长望而却步。

除了上述这三种由外而内的路径,校长们还可以采取一种由内而外的认知路径。所谓由内而外的路径,就是从校长自己所亲自参与的教育活动这个主体出发,发扬“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的实践精神,应用理性去分析和把握学校教育活动的各个组成要素及其相互之间的内在的、本质性的和必然性的联系。

例如,校长作为“教师的教师”,具有把握教育教学规律、指导教师教育教学的责任。要把握教育教学规律,向前人学习、向优秀教师学习、向专家学习都是必要的,但要真正地把握教育教学规律,必须深入不同学科的教育教学活动,深入到班级的各种活动中,从大量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互动活动中去发现和理解一般的教育教学规律以及某一学科教育教学的特殊规律。在这方面,清华大学附属小学执行多年的校领导每周四“一日蹲班制度”做了有益的探索,为学校管理者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规律、学科教学规律、学生成长规律以及教师专业发展规律等积累了大量素材,也形成了很多规律性的认识,直接推动了附小成志教育理论体系的构建与完善。

对于一线校长来说,要想在实践中真正把握教育教学规律,就不能停留在对规律性知识的一般学习和了解上,必须长期深入到教育教学一线,直接地而不是间接地、真实地而不是抽象地把握教育教学活动中各种要素及其相互之间的内在的、本质的和必然的联系,并通过进一步的实践来检验自己得出的规律性认识的可靠性、普遍性与指导意义。

如何努力做到按照教育规律办学?

按照教育规律办学,要求广大校长要树立对教育规律的信念,在实际工作中尊重教育规律、敬畏教育规律。教育工作是有规律的,这是办好教育的一个基本信条。任何教育工作者,如果缺乏这个基本的信念,就很难去深入地认识教育活动的组成要素及其相互之间的内在的、本质的和必然的联系,也很难谈得上什么尊重和敬畏教育规律,结果很容易在教育活动中犯教条主义、主观主义的错误,追随一些时髦的理论和教育改革的时尚。

按照教育规律办学,要求校长深入教育一线进行调查研究。规律就在教育活动中,教育规律的客观性本身依赖于教育活动的客观性。身为校长,如果脱离了学校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就很难把握真正的教育规律。校长们必须努力向教育活动中的行家里手学习,研究他们成功开展教育教学以及学校发展的宝贵经验,加强对这些经验的理论总结和概括,努力将个别的经验上升为具有一般性的理论,并在更丰富的实践情境中对它加以检验。与此按照教育规律办学,广大校长必须反对教育工作中形形的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教育中的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不是站在教育的立场马来办学,而是站在教育之外的立场上来对教育工作者发号施令;不是对教育规律的尊重并鼓励按照教育规律办学,而是从根本上忽视教育规律并采取不符合教育规律的态度和行动。

再次,按照教育规律办学,要求广大校长继承和弘扬我国几千年积淀下来的优秀教育文化传统,并结合教育活动的现实状况进行创新性继承和创造性转化。对于广大校长来说,系统地学习、体会和研究我们悠久的教育思想、制度和代表性教育活动,有助于增进他们有关教育规律的历史智慧,为现实的教育活动提供宏阔的历史坐标。进一步说,广大校长不仅要努力继承和弘扬我国优秀的教育文化传统,也要努力继承和弘扬中国成立以来所形成的“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以及“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事业”的红色教育传统,同时也要继续秉持开放的心态,学习、借鉴国外一切优秀的教育文明,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兼容并包、守正创新。

坚持教育规律办学,需要校长们勇于发扬斗争精神。顾明远先生早前就曾疾呼,要与明显违背教育规律的行为作斗争。这些反教育行为,如将学生分等级、使用刺激性标语“激励”学生、过度强调竞争等,看似平常,却严重背离教育本质。面对此类现象,校长必须站在教育的立场,坚定地与之斗争,不畏压力。如果任由这些违背教育规律的行为泛滥,学校教育系统将可能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最终导致教育理念和行为偏离正轨,按照教育规律办学沦为空谈。

(作者系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院长)

《中国教育报》2024年07月10日第5版

作者:石中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