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调质处理 40cr不调质与调质区别

2024-09-0901:31:04综合资讯1

热处理工艺——退火与回火

回火:

回火工艺通过将淬火后的金属成材或零件加热到特定温度,保温一定时间,然后再以一定方式冷却,旨在改善淬火后的组织和性能。

回火一般根据回火温度的不同分为低温回火、中温回火和高温回火,分别可获得回火马氏体、贝氏体和索氏体组织。

其中,淬火后进行高温回火相结合的热处理工艺称为调质处理。调质处理的主要目的是得到综合机械性能优越的工件,兼具强度、硬度、塑性和韧性。调质处理广泛应用于汽车、拖拉机和机床等重要结构零件的热处理。

退火:

退火是一种热处理工艺,通过将金属缓慢加热到特定温度,保持足够时间,然后再以适宜速度冷却,旨在改变金属的组织和性能。

常用的退火工艺包括完全退火、不完全退火和去应力退火。

去应力退火主要用于消除金属内部的残余应力,这些应力通常由于塑性形变加工、焊接等工艺而产生。通过去应力退火,可避免工件在加工和使用过程中因应力释放而变形,影响精度。

回火工艺的目的是:

  • 减少内应力和脆性
  • 调整工件的机械性能,如硬度、强度、塑性和韧性
  • 稳定工件尺寸,防止变形
  • 改善合金钢的切削性能

常用退火工艺的目的是:

  • 改进或消除铸造、锻压、轧制和焊接等工艺造成的组织缺陷和残余应力
  • 软化工件,便于切削加工
  • 细化晶粒,改善组织,提高工件的机械性能
  • 为淬火、回火等最终热处理做组织准备

钢的退火
定义:退火是指将钢加热到一定温度后缓慢冷却,以改善其微观组织和力学性能。
常用的退火类型
① 完全退火
- 目的:细化晶粒,均匀组织,提高塑性韧性,消除内应力。
- 工艺:将钢加热到铁素体完全转变为奥氏体温度以上 30~50℃,保温一段时间,随炉缓慢冷却至 500℃以下,再在室温下空冷。
② 球化退火
- 目的:降低硬度,提高塑性韧性,便于切削加工。
- 工艺:将钢加热到钢开始形成奥氏体温度以上 20~40℃,保温后缓慢冷却,使珠光体中的片层状渗碳体变为球状。
③ 等温退火
- 目的:细化晶粒,降低硬度和内应力,改善切削加工性能。
- 工艺:先将钢加热到奥氏体化温度以上,保温后快速冷却至珠光体转变温度,在该温度下保温一段时间,使奥氏体转变为细小的托氏体或索氏体,再出炉空冷。
④ 再结晶退火
- 目的:消除金属线材、薄板在冷加工过程中产生的硬化效应。
- 工艺:加热温度低于钢开始形成奥氏体的温度 50~150℃,使加工硬化效应得以消除。
⑤ 石墨化退火
- 目的:将含有大量渗碳体的铸铁变成塑性良好的可锻铸铁。
- 工艺:将铸件加热到 950℃左右,保温一段时间后适当冷却,使渗碳体分解形成团絮状石墨。
⑥ 扩散退火
- 目的:使合金铸件化学成分均匀化,提高其使用性能。
- 工艺:不发生熔化的前提下,将铸件加热到尽可能高的温度,长时间保温,待合金中各种元素扩散趋于均匀分布后缓冷。
⑦ 去应力退火
- 目的:消除钢铁铸件和焊接件的内应力。
- 工艺:加热到钢铁制品加热后开始形成奥氏体的温度以下 100~200℃,保温后在空气中冷却,即可消除内应力。
钢的回火
定义:淬火后的钢重新加热到低于下临界温度的适当温度,保温一段时间后冷却,以调整其力学性能和组织稳定性。
回火的作用
- 提高组织稳定性,防止转变和尺寸变化。
- 消除内应力,改善工件的性能和尺寸稳定性。
- 调整钢铁的力学性能,满足使用要求。
常用的回火温度范围
- 低温回火:150-250℃,用于量具、刀具和滚动轴承等。
- 中温回火:350-500℃,用于弹簧、锻模等。
- 高温回火:500-650℃,用于齿轮、曲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