坊间传言,空调开除湿模式比制冷模式更舒适,也更省电。出于好奇,我也尝试过,确实感觉比制冷模式更舒适,但不知道是不是心理作用。
细思极恐,既然除湿模式如此强大,为什么还需要专门的制冷模式呢?后来了解得更多,才终于解开了除湿模式的神秘面纱!
空调长时间开制冷模式,房间也会变得干燥。这是因为空调制冷时,室内机内部有一个名为“蒸发器”的部件,它的表面温度会变得很低。当房间里的水蒸气接触到低温的蒸发器表面时,就会凝结成水。
这些凝结的水会顺着冷凝水管排放到室外,这就是空调制冷时室外机会滴水的原因,甚至还引发过不少邻里矛盾。室外机滴下的水,正是来自空气中的水蒸气。
随着空气中的水蒸气被转化为液态水排放到室外,室内的空气湿度自然降低。
即使是普通的制冷模式,也具备“除湿”的效果。
除湿模式和制冷模式的区别在于:除湿模式的目的更纯粹。它们主要有两点区别:
1. 压缩机的运行时间不同——制冷模式下,压缩机在房间温度降至设定温度后才会停止。而除湿模式下,压缩机会在蒸发器表面温度降至最低时停止运行。
这意味着除湿模式下,压缩机的运行时间更短。考虑到压缩机是空调的主要耗电部件,运行时间缩短也就意味着空调的耗电量降低。
2. 出风风量不同——老式空调的除湿模式没有出风功能。现在很多新式空调增加了出风功能,但风量远小于制冷模式,且不可调节大小。
这是因为制冷模式吹风是为了加速房间里的空气循环,快速降温。而除湿模式下,吹风与否并不影响冷凝水的生成速度,甚至可能会导致已经形成的冷凝水快速蒸发。
众所周知,空调出风直接吹到人会让人感到不舒服。而除湿模式不吹风或风量较小,因此使用过程中不会受到直吹的困扰。
从理论上看,除湿模式似乎比制冷模式更优秀——既省电又舒适。但正如之前所说,如果除湿模式真的那么好,空调就没有必要再设制冷模式了。
实际体验也告诉我,除湿模式并非总是像理论中那样好用,特别是在室外温度过高的情况下,使用除湿模式会出现两个问题——
1. 压缩机运行时间:除湿模式下压缩机的运行与否取决于蒸发器表面的温度。室温较低时,蒸发器表面能够持续保持低温,从而达到省电的目的。
但如果室温过高,蒸发器很快就会升温,导致压缩机频繁启动甚至不停机。频繁启动和不停机都是对压缩机的损害。不仅耗电量会大幅增加,而且寿命也会受到严重影响。
2. 舒适性问题:在高温天气下,除湿模式可能就显得“力不从心”。即使开着空调,房间温度也可能降不下来,因为除湿模式没有外吹风,导致降温速度赶不上升温速度。
从体感来说,除湿模式不吹风是件好事,但它的除湿效果非常强。制冷模式下,蒸发器表面温度不会一直保持最低,因此除湿效果比制冷模式更强。
在制冷模式的空调房里睡一晚上,都会感到口干舌燥,更不用说除湿模式了。我们需要的不是除湿,而是用加湿器等设备增加房间湿度。
总结:是否选择除湿模式代替制冷模式取决于室温(或室外温度)。当室温在30摄氏度以下时,除湿模式比制冷模式更有效。当室温超过35摄氏度时,应尽可能避免使用除湿模式。在30至35摄氏度之间,除湿模式的效果与制冷模式大体相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