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2024-09-0902:26:33综合资讯0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今重读《送东阳马生序》,悲痛欲绝。并非自幼贫贱,荒废岁月,追悔难当,而是嗟叹年少时对文中精髓一无所悟。

对于寒门子弟,条件艰苦,苦寒风雪,四肢皲裂,衣食匮乏,算不得难,最难的是不谙求学之法,为人处世

宋濂家贫无书,不困于环境,借阅名家藏书,穷学路上无条件,不失创造条件的智慧;

宋濂拜师请教,受训斥却不恼不怒,反而更加恭敬有礼,不敢顶撞反驳,而是在老师心境平静时继续求教。

寒门学子思维局限,见识浅陋,根本不理解这些道理,遇到良师如灯塔,却被打击的胆怯自卑,不敢再问,甚至厌学。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我曾如此,初三时,物理新换一位老师,课堂上让我画线路图,因画得不当,老师称我连这么简单的东西都不会,让我回座位,此后再未在课堂上点名,可能在他心中,中考冲刺阶段,除了重点学生都应该放弃了,而我也因被冷落,上课再不敢积极,物理一无所获。

如果彼时我领悟宋濂文中的道理,定会谦虚向老师求教,请求他不要放弃我。事物本无定数,随人见识而高下,寒门子弟读书,第一步往往输在见识上。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宋濂画像

宋濂(1310-1381),字景濂,号潜溪,别号龙门子。出身寒微,却年幼聪颖好学,曾一周内通读四书经传,有"神童"之称,受当时诸多名家指点,才华卓越,元顺帝时被举荐为翰林编修,宋濂不赴,隐居仙华山修道著书。

大明建国,朱元璋请其出仕,为太子朱标讲经。宋濂奉命主修《元史》,主持明朝第一场科举,明廷礼仪也多出其手,濂被朱元璋称为“开国文臣之首”,一代文宗,清正廉洁,却也未能善终。

洪武十年(1377年),宋濂67岁,告老还乡。几年后受胡惟庸案牵连,儿子和孙子都被赐死,朱元璋本欲处死宋濂,经马皇后及太子朱标力保求情,免除一死,流放四川茂州,病逝途中,时年七十二岁。明武宗时,追谥"文宪"。

其弟子方孝孺赞其:公之量可以包天下,而天下不能容公之一身。公之识可以鉴一世,而举世不能知公之为人。道可以陶冶造化,而不获终于正寝。德可以涵濡万类,而不获盖其后昆。公之所能者,皆众人之所难勉,而未尝自以为足。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宋濂与高启、刘基并称为"明初诗文三大家"。刘伯温称其“文章当代第一”,一生著作颇多。《送东阳马生序》是宋濂告老还乡的第二年,同乡晚辈马君则前来拜访,宋濂写下了此篇赠序。

自叙年轻时求学路之辛劳,心之迫切、求师之难,境遇之艰。并与当时太学生优越的条件作对比,勉励青年人珍惜良好的读书环境,专心治学,一个人能否有所成就,关键靠自己。

余幼年即嗜学。家贫,无书可读,每向藏书之家借阅,亲手抄录,按照约定日期归还。酷寒之时,砚台上的墨汁都冻得坚硬,手指冻得无法伸直,但仍不懈怠习读。抄录完毕,即刻送还,从未稍有逾期。众人乐于将书借我阅览,我也得以广泛涉猎群书。及至弱冠,更加仰慕圣贤之道,但苦于无名望师长引路,曾跋涉百里,向本地先贤请教经书。先贤德高望重,门生弟子众多,但我从未被轻视冷落。我侍立于其左右,提出疑问请教道理,俯身倾身仔细聆听;即便受到呵斥,我反而更加恭敬谦和,更周全地尽到礼节,不敢反驳一言;待老师心情舒畅时,我又继续请教。故而,我虽愚钝,却最终学有所获。

这部分宋濂讲述青少年时代求学的状况,从家贫借书之难,严寒抄写之苦,自己谨遵约定,言而有信。到千里求师,对师长恭敬谨慎,得到名师指点。

当余之求学也,背负书箱,跋涉于深山密谷之中,寒冬烈风,积雪尺许,足部皮肤皲裂而浑然不觉。到达住所时,四肢僵硬无力,书童用热水洗头,用被子裹身,许久方恢复正常。寄居旅店,主人一天只有两顿饭,也没有美味佳肴。同住的学子都穿着华丽的丝绸,戴着饰有宝石的帽子,腰间佩戴玉环,左边佩刀,右边备有香囊,光鲜亮丽如神仙;而我穿着破衣烂衫,处身其中,却毫无羡慕之意。因为心中充实而愉悦,不觉饮食起居不及他人。我之勤奋和艰苦可见一斑。

今虽耄老,未有所成,犹幸列于君子之列,受天子宠幸,位居公卿之后,每日侍坐顾问,天下之人亦谬称我的名字,况且有才能胜于我的人乎?

宋濂自述求学之路的艰难,而自己并不觉得苦,其中同学锦衣华服,自己寒酸鄙陋却精神富足,并不羡慕。依靠不畏艰难,勤苦学习的精神,终于学有所成。并用反诘语气强调如果其他人能像自己这样勤奋,必能超越自己,有所成绩。

不知宋濂背景时,我以为这是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而知宋濂自幼被称为“神童”时,应该解释,神童都如此努力,更何况普通人。

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lin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wei4,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第三

结语呼应主题“道为学之难”,赞扬乡人“勉乡人以学者”之举对马生的褒奖推崇,进而循序渐进地劝诫勉励,语重心长,既彰显大家风范,又感人至深。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很多人回顾一生,最遗憾的事情往往是学生时代没有勤奋学习,未能考入理想大学,也没有获得一份心仪的工作,导致成年后生活不如意。少壮不知学,老大徒伤悲。岁月不可逆转,但脚步可以继续向前。

今日领悟到昔日的疏漏,便能促进学业进步;广见世人长处,则德行可日益精进。或许,这也是成年人重读《送东阳马生序》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