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七夕节 七夕节一般干什么

2024-09-1001:13:30综合资讯0

七夕节来源由来、习俗传统

七夕节来源由来、习俗传统

中国的传统节日有很多,七夕节就是其中之一,它已经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每个节日都有其特殊的含义,七夕节也被称为“中国情人节”,在每年的农历七月初七。七夕节,又名乞巧节、七巧节或七姐诞,它有什么样的由来呢?又有哪些故事和传说呢?大家和花小果一起了解下七夕节的来历与传说故事吧!

七夕节来源由来、习俗传统

七夕的由来

七夕,原名为乞巧节。七夕乞巧,这个节日起源于汉代,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汉代画像石上的牛宿、女宿图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这便是我们于古代文献中所见到的最早的关于乞巧的记载。后来的唐宋诗词中,妇女乞巧也被屡屡提及,唐朝王建有诗说“阑珊星斗缀珠光,七夕宫娥乞巧忙”。据《开元天宝遗事》载:唐太宗与妃子每逢七夕在清宫夜宴,宫女们各自乞巧,这一习俗在民间也经久不衰,代代延续。

“七夕”最早来源于人们对自然的崇拜。从历史文献上看,至少在三四千年前,随着人们对天文的认识和纺织技术的产生,有关牵牛星织女星的记载就有了。人们对星星的崇拜远不止是牵牛星和织女星,他们认为东西南北各有七颗代表方位的星星,合称二十八宿,其中以北斗七星最亮,可供夜间辨别方向。北斗七星的第一颗星叫魁星,又称魁首。后来,有了科举制度,中状元叫“大魁天下士”,读书人把七夕叫“魁星节”,又称“晒书节”,保持了最早七夕来源于星宿崇拜的痕迹。

“七夕”也来源于古代人们对时间的崇拜。“七”与“期”同音,月和日均是“七”,给人以时间感。古代中国人把日、月与水、火、木、金、土五大行星合在一起叫“七曜”。七数在民间表现在时间上阶段性,在计算时间时往往以“七七”为终局。旧北京在给亡人做道场时往往以做满“七七”为完满。以“七曜”计算现在的“星期”,在日语中尚有保留。“七”又与“吉”谐音,“七七”又有双吉之意,是个吉利的日子。在台湾,七月被称为“喜中带吉”月。因为喜字在草书中的形状好似连写的“七十七”,所以把七十七岁又称“喜寿”。

七夕节来源由来、习俗传统

牛郎织女的传说

我国四大民间爱情传说故事之一,牛郎织女的传说故事是一个很美丽的、千古流传的爱情故事,因为有一条“爱情”的主线,善良的人们就把鹊桥相会的夜晚定为“情人节”,也是合情合理的。现在很多人希望把“七夕”定为“中国的情人节”。“七夕”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日子,正被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所认可!

这个故事最早起源于《诗经小雅大东》:“跂彼织女,终日七襄。虽则七襄,不成报章。”“睆彼牵牛,不以服箱。”意思是说织女三星像分开两脚,一天七次行进,虽然如此,也不能织布成纹;那明亮的牵牛星,也不能用来驾车。《史记天官书》描述天体运行,有“其北河鼓,河鼓大星,上将;左右,左右将”、“其北织女,织女,天孙女也”句。河鼓,就是牵牛星,中间大星,左右两小星。这就是牛郎和一对儿女的原型。织女星,又名天孙,这也是神话中织女是天帝第七孙女说的来源。

到汉代末年,《古诗十九首》中写道:“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又比如曹丕《燕歌行》中说:“牵牛织女遥相望,尔独何辜限河梁”,都已经把织女和牵牛看成一对情人了。所以秦汉时代应该是牛郎织女故事形成的早期阶段。湖北云梦睡虎地区出土的“秦简”中就有了“牵牛以取(娶)织女而不果”的记录。

“牛郎织女”的故事情节在南朝梁时殷芸的《小说》中已有粗略的梗概。当时还有很多类似的记载,比如宗懔的《荆楚岁时记》、吴均的《续齐谐记》和周处的《风土记》,都有牵牛织女七夕相会的故事。而20世纪初在敦煌石窟发现的《搜神记》中“田昆仑”和宋初《太平广记》中“郭翰”这两则故事,对明清时代牛郎织女故事的完成有更大的影响。

“田昆仑”的故事传说,田昆仑是穷汉,一天看到三个仙女在河中洗澡,于是他偷取了其中一套衣服。结果两个年长的仙女各自抱衣乘风而去,只有最小的仙女不敢出水,后来嫁给了田昆仑。他们生了个儿子田章。后来天女返回天庭,又出现了儿子田章寻母的故事。

“郭翰”的故事内容也大同小异。只是这郭翰是个“姿度美秀,善谈论,工草隶”的文人,说他有天在庭院中观月,忽见织女下凡,两人情投意合,就私订了终身。此后,织女夜夜来往于天上人间。有一天织女忽然对郭翰说:天帝知道此事后,命我不许再来,我们永别了。这郭翰悲伤成疾,织女在天上知道后,派了个使女下凡,赠诗两首,其中一首说:“情人终已矣,良会更何时。”这则记述可以说是牛郎织女故事的文人化。

后来,每到农历七月初七,相传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日子,姑娘们就会来到花前月下,抬头仰望星空,寻找银河两边的牛郎星和织女星,希望能看到他们一年一度的相会,乞求上天能让自己能像织女那样心灵手巧,祈祷自己能有如意称心的美满婚姻,由此形成了七夕节。

关于七夕的由来与传说,在全国各地的民间流传相当广泛,版本较多,但基本内容基本一致。那么牛郎织女故事的发生地究竟在哪里?说法也很多。河北鹿泉、江苏太仓、山东沂源、黄河河套,都被称为“牛郎织女”故事的发源地,其实这些说法大多数代表了人们的美好愿望。

七夕节,又称乞巧节,是中国重要的传统节日,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七夕节传统习俗

  • 穿针乞巧:这一习俗始于汉代,是七夕节最古老的乞巧方式。妇女们在这一天会摆设香案,准备针线和五彩丝线,然后穿针引线,为祈求一双巧手。
  • 喜蛛应巧:这种习俗源自南北朝时期。妇女们会在七夕夜准备瓜果供奉在庭院中,如果第二天早上蜘蛛在瓜果上结网,则意味着乞巧成功。
  • 投针验巧:这是一项明清时期流行的七夕习俗。妇女们会在太阳正午时将针投到水中,如果针在水面上形成花鸟虫鱼等形状,则寓意着技艺精巧。
  • 种生求子:这是一个祈求生子的习俗。妇女们会在七夕前几天将粟米、绿豆等种子播撒在小木板上,等到种子发芽长出绿叶时,再摆上小茅屋和花木,寓意着家庭兴旺和多子多福。

七夕节传说

牛郎织女的传说是中国四大民间爱情故事之一。传说中,牛郎是一名善良的牧童,织女则是天上的仙女。一天,织女在河边洗澡时偷走了牛郎的牛衣,牛郎便抓住她不放,最终两人坠入爱河,结为夫妻。后来,织女的母亲得知此事,震怒之下将织女带回天庭,并用天河将二人隔开。从此,牛郎只能在七夕这天通过跨越天河与织女相见。

眼见牛郎逐渐逼近,急切间,王母娘娘拔下头上的玉簪,横跨银河一划。原本清浅的河流刹那间波涛汹涌,泥沙翻滚,牛郎再也无法渡过。

七夕节的传说和习俗

自此,牛郎和织女只能隔河相望,泪眼婆娑。天长日久,这份至情至爱的思念触动了玉帝和王母的心扉。他们不忍再拆散这对痴情眷侣,准许两人每年七夕相会。相传,每逢七月初七,人间成群的喜鹊便会飞上九天,在银河上搭建一座鹊桥,供牛郎织女团聚。

七夕节的传说和习俗

背井离乡的辛酸愁绪,千山万水的阻隔也无法排解。

清风拂面,轻柔拨动青丝,更添愁绪。

白河岸畔,痴情对望,琴瑟合鸣的音律伴着流水潺潺。

牛郎亲手织就丝巾相赠,织女羞涩低首,映着月色。

情意绵绵,相敬如宾。

牛郎耕田,织女纺布,田园美景中流淌着安逸祥和。

但好景不长,犹如流水一去不返。

天命难违,苦苦挣扎也无济于事。从此,天河之水将两人阻隔在两岸。

◆ 来源:网信鹤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