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对应的女子称谓 古人对姑娘的尊称

2024-09-1001:20:34综合资讯0

君对应的女子称谓 古人对姑娘的尊称

君对应的女子称谓 古人对姑娘的尊称

河南省南阳市出土的 “汉代家族宴饮画像砖”

君对应的女子称谓 古人对姑娘的尊称

君对应的女子称谓 古人对姑娘的尊称

古装剧《星汉灿烂》中的人物称谓引起了观众的热烈讨论。剧中女主角程少商喊祖母“大母”,她的母亲萧元漪喊婆婆“君姑”等等,这些称谓在汉朝真的存在吗?

实际上,剧中大多数称谓都有据可查,但并非全是汉朝的称谓。要了解汉朝的亲属称谓,就不得不提到中国第一部词典《尔雅》。在《尔雅·释亲》中,记录了许多东汉或更早的亲属称谓。例如,儿媳称呼公婆为“舅姑”,嫂嫂称呼弟媳为“娣妇”,弟媳称呼嫂嫂为“姒妇”。

为什么儿媳称呼公婆为“舅姑”呢?这与古代盛行的表亲通婚有关。在汉朝,姑姑的女儿嫁给舅舅的儿子,或者姑姑的儿子迎娶舅舅的女儿是很普遍的情况。很多女生嫁到夫家后,仍然习惯以“舅舅”称呼公爹,以“姑姑”称呼婆母,久而久之,“舅姑”就成了儿媳对公婆的通用称谓。

值得注意的是,“舅姑”这个称谓可以指公婆、岳父母,也可以指真正的舅舅和姑姑,需要根据具体语境来判断。例如,白居易诗句“老妇低头事舅姑”,这里的“舅姑”明显指的是公婆。而《三国志·蜀志·先主传》中提到的“献帝舅车骑将军董承”,这里的“舅”则是指汉献帝的岳父。

除了“舅姑”之外,汉朝人还用“新妇”来称呼儿媳,这与现代人理解的新娘不同,是指已婚的女性。例如,汉乐府长诗《孔雀东南飞》中,焦仲卿之妻被婆母赶出家门,被称为“新妇”,虽然她已经嫁过去很久了。

在现代上海方言中,“新妇”仍然指儿媳。老上海有一句谚语:“婆母借囡骂新妇。”意思是婆婆指桑骂槐,明着骂孩子,其实骂的是儿媳。老上海还有另一句谚语:“会做新妇两边瞒。”意思是儿媳不好做,夹在公婆和老公中间受夹板气,想要缓和矛盾,只能上瞒公婆,下瞒老公,两边瞒。

有人说,“新妇”也能用来指代新娘,这话也不错,但要看在哪个朝代。明朝学者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记载:“今俗以新娶男称‘新郎’,女称‘新妇’。”可见明朝人将新郎称为“新郎”,而将新娘称为“新妇”。但是再看宋朝学者王得臣《廛史》的记载:“今之尊者,序卑者之妇曰‘新妇’。”宋朝地位高的人见到地位较低者的妻子,习惯称呼对方“新妇”。可见在宋朝,“新妇”并没有新娘的意思,倒有一些贬低的含义。

《星汉灿烂》中有没有不符合汉朝风俗的称谓呢?不仅有,而且还不少。

第一个不符合汉朝风俗的称谓是“爹娘”。女主角程少商跟丫鬟莲房聊天,提到自己父母时,就是以“爹娘”相称。其实在秦汉魏晋时期,“娘”始终指女孩,“爹”却要到南北朝以后才出现,并且来自于突厥语或者古羌语,因此汉朝是没有这个称谓的。

程少商应该怎么称呼父母才符合汉朝风俗呢?其实剧中已经多次用到,那就是“阿父”和“阿母”。程少商与父亲程始当面交谈时必称“阿父”,与母亲萧元漪交谈时必称“阿母”,这种称呼在汉朝乃至汉朝以后的三国魏晋时期都很流行。

《尔雅·释亲》开篇列举儿女对父母的称呼,写的是“考”和“妣”;列举孙子孙女对祖父母的称呼,写的是“王父”和“王母”。但这类称呼实际只在公文、祭文和墓志铭里使用,应该属于书面语。汉朝人对父母和祖父母的称呼,应该以汉乐府中常见的“阿父”“阿母”“大父”“大母”为准。大父就是祖父,大母就是祖母,其中“大”这个字在古汉语里的发音跟“太”相同,所以大父、大母也可以写成“太父”“太母”。陆游《老学庵笔记》第四卷写道:“太母,祖母也,犹谓祖为‘大父’。”太母就是祖母,就像古人称祖父为“太父”一样。

第二个不应该出现的称谓是“婶子”。

程少商的祖母程老太有一位“手帕交”胡媪,程少商的父亲程始见到胡媪,喊的是“胡婶子”。其实汉朝人称母亲的姊妹为“姨”,称父亲的姊妹为“姑”,称叔父的妻子为“叔母”或“季母”,至于“婶”“婶娘”“婶子”等称呼,最早见于元杂剧,元朝以前应该是没有的。

第三个不符合汉朝风俗的称谓是“婿伯”。

程少商的父亲程始排行老大,所以是程少商二叔母葛氏和三叔母桑氏的大伯哥。剧中人怎样称呼大伯哥呢?全部使用“婿伯”这个词,这是本剧最常用同时也是最错误的称谓。

现有文献当中,南北朝时翻译的佛经《佛说佛大僧大经》最早出现“婿伯”一词。该经讲的是这样一个故事:某公主在与驸马缔结婚约以后,又看上了驸马的哥哥,非要嫁给哥哥不可。哥哥高风亮节,毅然决然拒绝,对国王的女儿说:“叔妻即子,婿伯即父,斯有父子之亲,岂有嫁娶之道乎?”弟媳就像女儿,大伯哥就像父亲,你是我的弟媳,那就像我的女儿,世上哪有让父亲迎娶女儿的道理呢?

除了《佛说佛大僧大经》,还有别的文献提到“婿伯”吗?反正现存南北朝文献中仅此一例。所以我们有理由怀疑,用“婿伯”称呼大伯哥,这样的风俗不但在汉朝没有,在南北朝应该也并未盛行。

那么汉朝弟媳应该如何称呼大伯哥呢?《尔雅·释亲》有载:“夫之兄为‘兄公’,夫之弟为‘叔’,夫之姊为‘女公’,夫之女弟为‘女妹’。”见到老公的哥哥该喊“兄公”,见到老公的弟弟该喊“叔”,见到老公的姐姐该喊“女公”,见到老公的妹妹该喊“女妹”。本剧如果想完全复原汉朝称谓的话,就不宜使用“婿伯”,而该用“兄公”代替。

最后再看丫鬟和男仆们对本剧女主角程少商的称谓,他们无一例外都尊称程少商“女公子”。合适吗?严格来说不太合适。

春秋战国时期,“女公子”是人们对诸侯之女的称呼。例如《左传·庄公三十二年》:“讲于梁氏,女公子观之。”这里“女公子”是指鲁国君主鲁庄公的女儿。春秋战国以后,“女公子”可以拿来尊称别人的女儿,但主要用于第三人称,也就是当事人不在场时。例如张三提到李四的女儿,可以说“李府女公子”;如果李四的女儿就在现场,张三直接与其对话,再用“女公子”就显得过于生分,应该称呼“贤侄女”才对。

丫鬟奴仆向别人介绍自家主人的千金,完全可以说“鄙府女公子”怎样怎样,但在向主人家千金回话时,也不宜以“女公子”相称。那究竟该怎么称呼呢?还得分朝代。

元、明、清三朝,“小姐”已经成了富家千金的通用称谓,但在明清以前用“小娘子”更为合适。清朝学者赵翼在其著作《陔余丛考》中说过:“今南方缙绅女多称‘小姐’,在宋时,则闺阁女称‘小娘子’,而小姐乃贱者之称耳。”意思是说宋朝人习惯用“小娘子”尊称富家千金,如果称“小姐”,那是指青楼瓦肆里的从业者,会被人打的。

在唐朝,人们常用“排行+郎”尊称男生,用“排行+娘”尊称女生。例如杜甫诗中的“公孙大娘”是指公孙府的大女儿,“黄四娘”是指黄府的四女儿。假如汉朝也有类似风俗的话,那么剧中程少商排行第四,丫鬟奴仆应该尊称她“四娘”。

关键是,汉朝有没有这种风俗呢?现存文献里尚未见到,我们把这个问题留着,等专业人士来解决。文并供图/李开周